我国地方债务危机现状的与解决思路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已成为一种常态。
适当的举债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过大,反而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风险,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致使财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债务风险日益扩散。
关键词地方债务债务问题债务风险解决思路
引言地方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财政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在经济转型期迅速膨胀,目前的债务规模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债务风险也随之突现。
一、地方债务现状
(一)地方债务定义
地方债务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以往支出大于收入所形成的赤字总和,是一个存量概念,包括建立在某一法律或合同基础之上的显性负债和政府道义上偿付责任的隐性负债。
(二)地方债务资金的来源
(1)银行借款
在银行借款占比较大的国家,有的存在专门的银行负责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
银行借的支持款是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一对一的客户关系,如果政府信息披露意愿较低或者缺乏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那么银行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功能不足以形成一些管理漏洞。
(2)债券
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美国,市政债券是地方债务的主要形式。
通常,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要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3)政府公共资金借款
转轨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资金,这不仅会影响资金的配置效率,还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容易导致预算软约束、腐败等问题。
(三)地方债务的功能
1.融资功能
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国家法律明确禁止发行地方公债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变相方式举债筹集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资源配置功能
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以及财力的可能,举债筹集财政建设资金,实现有限社会资源在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有效配置。
3.稳定功能
举债融资支持财政职能的实现是规范化的分税制体制下,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真正的体现“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宗旨,有利于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顺利实现,为稳定地方政权建设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各级地方政府实现了与市场之间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特点
1.普遍负债,债务规模庞大,具有隐蔽性。
2.地方政府举债多头进行,形式多样。
3.政府偿债能力低.债务风险大,危及信用。
4.构成复杂,透明度差。
5.监管失控,风险加大
二、地方债务问题分析
(一)地方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庞大,结构分散
目前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在某些地方,地方财政已经超负荷运转。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又十分分散,不仅不同程度地负有各种债务,而且均有不同形式的举债欠账行为。
2.隐蔽性强,透明度差
由于目前地方政府举债属于非法或违规行为,直接违反《预算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在举债问题上大都巧借名目,遮遮掩掩,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谁也说不清楚规模究竟有多大。
3.缺乏统一口径,缺少预警机制
由于缺乏具体的统计数据,因此,不仅地方政府负债的真实规模无法统计,而且负债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也无法运用,债务预警机制因而也无法建立。
4.违约率高,负作用大
由于地方政府在任何债务关系中都属于强势一方,因而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率通常是最高的,这不仅带头破坏了金融市场的信用秩序,而且也严重危及地方政府的信誉和权威,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
5.缺乏统一管理,呈现加速倾向
尽管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也试图控制和缩减地方政府债务,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规模呈加速上升趋势。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成因
1.体制原因
(1)转轨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范围划分不够明确。
(2)未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职能范围界定不清。
(3)投融资体制小健全。
2.管理原因
(1)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与投资约束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其不断举债。
(2)政府债务管理的基础薄弱。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合理
4.制度性因素
(1)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
(2)与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有关。
(3)地方政府缺乏直接的融资渠道。
5.人为因素
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体制惯性的影响,地方政府举债时缺乏风险意识,认为本级政府的债务总会有上级来解决,因此不顾本级政府的偿付能力,大量举债,认为不借白不借,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种制度性缺陷.
6.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
我国已经建立初步的市场经济,原有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已经打破,但是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却迟迟未能成型。
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
我国官员任期短,人员交流频繁,而相应的官员考核机制又强调政绩,导致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
(三)地方债务的影响及危害
我国地方债务既存在显性风险,又存在隐性风险,但更多表现为隐性风险。
由于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债务风险处于隐蔽状态,造成各部门对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意识不强,加剧了财政风险的累积和膨胀。
三、地方债务危机解决思路
(一)及时清查债务,进行分类化解
及时地方政府债务清查,按照直接显性、直接隐性的债务分类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分类,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和结构。
(二)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规范政府投资范围。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投资应投向交通、能源、市场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做好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三)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正视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
(四)加快政府会计改革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加快政府会计改革,通过政府会计手段全面反映一个政府全部资产负债,为政府债务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偿债准备金是指各级政府为及时偿还到期债务,确保借贷信用,避免因还债冲击地方财政预算正常运行,按当年到期政府债务的一定比例建立的专项储备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应有本级政府偿还的债务本息和因无法抗拒灾害而导致政府无能力还债的债务的情况。
(六)深化国企改革,建立风险与利益的对称机制。
地方政府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根本举措。
(七)建立健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系。
(1)清查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规模。
(2)建立起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相应的各种管理与风险防范机制。
(3)建立地方公债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
(八)改革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通过预算管理来控制政府债务是国际通行做法。
地方政府应按时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反映债务负担情况和还本付息状况,对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用途、期限、利率等做出详细的说明。
(九)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换,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一严禁地方财政借钱开支。
,二不准行政事业单位擅自举债,三推行公用事业市场化,民营化。
(十)拓展政府融资渠道,增强地方偿债能力
通过发行地方债券,或者降低财政支出成本的方法来扩大财政收入,增强地方偿债能力。
(十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必须不断修改和完善我国的法律规定,将修改《预算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的工作尽早提到国家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上来,强化地方政府的举债约束和债务管理。
结论
市场经济天生存在缺陷和失灵的可能。
中国地方债务问题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现实而急迫的问题。
地方债务十分复杂和高度敏感,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目前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债务到底要走哪条道路、中央政府如何引领,还处于紧密跟踪、加紧研究阶段,尚无明确决策。
因此,进一步加深对地方债务问题的研究,吸取中国历史经验,借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债务管理和运作体系,对于维护财政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解决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能减轻政府债务很大部分的负担,同时能帮助地方经济甚至全国经济更稳健的发展。
致谢
非常感谢论文老师魏老师在我大学最后的学习时期,即结课论文设计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苏季萍、千珊珊.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思想战线,2011,(S1);
[2]卢晓伟.我国地方政府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6;
[3]王晓光.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价与控制N.统计与决策,2005-10-27;
[4]时炜.地方政府债券的经济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