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塞俄比亚概况

埃塞俄比亚概况

埃塞俄比亚概况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中小】【背景色】
国名:埃塞俄比
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T
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重要节日:国庆日,9月12日(1974年);阿杜瓦大捷纪念日,3月2日(1896年);埃塞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执政纪念日,5月28日;埃历新年,9月11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自上而下由绿、黄、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旗面中间有国徽图案。

从19世纪未期起,埃塞俄比亚就开始采用绿、黄、红横纹三色国旗。

在现代史上,埃塞俄比亚是第一个跻身于自由民族之林的非洲国家。

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众多非洲国家相继独立,并纷纷采用绿、黄、红作为国旗色彩,于是被称作“泛非洲色彩”。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古国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赋予绿、黄、红三种色彩在这片大地上更深的渊源。

历史上,它们与科普提克教堂的礼拜仪式息息相关,被供奉成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体现人类自由所崇尚的忠诚、希望、仁慈三种美德。

这三种色彩还分别代表埃塞俄比亚的三个地区:提克列(红)、阿姆哈拉(黄)、西奥亚(绿)。

现在绿色代表肥沃的
土地、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还象征对未来
的希望;黄色象征和平与博爱,也代表人民建设国家
的决心;红色象征人民为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流血牺
牲。

原国旗上无国徽图案。

1995年8月22日埃
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新国旗中央增加国徽
图案。

国徽:呈圆形。

蓝色圆面上一颗放射光芒的金黄色五角星。

蓝色象征和平;五角星代表多样与统一,光芒象征繁荣、昌盛。

国家政要:总统吉尔马,2001年10月首次当选,2007年10月再次当选;总理梅莱斯·泽纳维 (Meles Zenawi),1995年8月当选总理,2000年10月、2005年10月连任。

自然地理:位于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

领土面积1103600平方公里。

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2/3,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年平均温度13℃。

尼罗河水资源之争的由来
人口:7740万(2005年官方数字)。

全国约有80多个民族,其中奥罗莫族人占54%,阿姆哈拉族24%,提格雷族5%。

其他还有阿法尔族、索马
里族、古拉格族、锡达莫族和沃莱塔族等。

阿姆哈拉语为联邦工作语言,通用英语,主要民族语言有奥罗莫语、提格雷语。

居民45%信奉伊斯兰教,40%信仰埃塞正教,少数人信奉新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Addis Ababa)是非洲海拔最高的城市。

人口逾300万(2004年官方数字)。

年平均气温15℃。

行政区划:除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外,全国按民族分九个州。

简史:埃塞俄比亚是具有3000年文明史的古
国。

早在公元前975年,孟尼利克一世就在这里建立了努
比亚王国。

公元之初,这里兴起的阿克苏姆王国曾是非洲伟
大的文化中心。

公元13-16世纪,阿姆哈拉人建立了强
盛的阿比西尼亚王国。

西方殖民者15世纪侵入非洲后,埃
塞曾几度沦为英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

16世纪,葡萄牙和
奥斯曼帝国相继入侵。

19世纪初分裂成若干公国。

186
8年英国入侵。

1890年意大利入侵,并宣布埃受其“保
埃塞俄比亚民族服装护”。

1896年3月1日,埃军击败意军,同年10月意
承认埃独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彻底赶走了殖民主义者。

1930年11月,埃皇海尔·塞拉西一世登基。

埃塞俄比亚的国名1941年正式启用。

它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被太阳晒黑的人民居住的土地”。

1974年9月,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接管政权,废黜帝制。

1987年9月,宣布成立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1988
年埃塞俄比亚爆发内战。

1991年5月,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推翻门格斯图政权,同年7月成立过渡政府。

1994年12月,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

1995年8月22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

非洲的“美女之国”埃塞俄比亚
政治:1994年12月,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决定改国体为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和议会(内阁)制,政教分离。

总统为国家元首,由人民代表院提名,经联邦院和人民代表院三分之二多数同意后通过,任期为6年,最多可连任两届。

总理和内阁拥有最高执行权力,由多数党或多党联合组阁,集体向人民代表院负责。

联邦议会由人民代表院和联邦院组成。

人民代表院系联邦立法和最高权力机构,由选民直选产生的547名议员组成,少数民族至少占20席,任期五年。

联邦院拥有宪法解释权,以及裁决民族自决或分离、各州间纠纷等权力,由大约117名各民族代表组成,每个民族至少有一位代表,此外每百万人口可增选一名代表,由各州议会推选或
人民直选产生,任期五年。

生长于埃塞俄比亚西南卡法山
区的红色咖啡果
经济:埃塞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工业基础薄弱。

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

埃塞俄比亚水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河流湖泊较多,号称“东非水塔”。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金、铂、铜、钾盐、锌、铁、镍等,大部分未开发。

已探明的天然气为250亿立方米。

境内河流湖泊较多,青尼罗河发源于此,但利用率不足5%。

埃还是地热资源最丰富国家之一。

由于水土流失,盲目砍伐,森林破坏严重。

工业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零部件、原材料依靠进口,制造加工业以食品、饮料、纺织、香烟和皮革为主。

布局不平衡,集中于首都等两三个城市。

农业系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主要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高粱和埃塞独有的苔麸。

苔麸颗粒微小,富含淀粉,是埃塞人民最喜爱的食物。

经济作物有咖啡、恰特草、鲜花、油料等。

埃塞俄比亚盛产咖啡,是世界咖啡10大生产国之一,产量居非洲第三位,出口额占出口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2005至2006年度,埃塞俄比亚出口咖啡18.3万吨,价值4.27亿美元。

埃多草原,国土中适合放牧的草地占一半多,2001年牲畜存栏总数1.3亿头,居非洲国家之首,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及野生动物公园较多。

埃塞俄比亚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及野生动物公园较多。

2001年共接待14万外国游客,外汇收入7900万美元。

咖啡的“根”就在埃塞俄比亚。

公元900年左右,埃塞的咖法地区一
位牧羊人在山间放牧时,发现羊群在争
吃一种红色浆果,食后群羊欢蹦乱跳,
反应异常,牧羊人以为他的羊吃了什么
有害的食物而彻夜提心吊胆。

谁知第二
天群羊安然无恙。

这一意外发现促使牧羊人采集这种野果煮汁解渴。

他感到这种果汁淳香无比,饮用后精神异常兴奋。

于是他开始栽种这种植物,由此发展起今天的大规模咖啡种植。

咖啡的名就是由咖法演变而来。

咖法地区一直被世人称为“咖啡的故乡”。

新闻出版:全国现有134家报刊。

官方有阿姆哈拉文日报《亚的斯泽门》和周报《依扎瑞耶图》、奥罗莫语周报《贝瑞萨》、英文日报《埃塞俄比亚先驱报》、阿拉伯文周报《世界》。

官方埃塞通讯社成立于1943年。

埃政府于2002年1月通过广播法并在新闻部下成立了广播局(EBA )。

“埃塞之声”系国家广播电台,对内用阿姆哈拉、提格雷和奥罗莫语,对外用英、法和索马里语广播。

埃塞电视台为目前唯一的电视台,1974年开播,用阿姆哈拉、奥罗莫和英语每天播放6小时。

2006年4月13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
的斯亚贝巴举行的选美大赛。

外交: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
互利、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与各国
发展关系,睦邻友好,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推动
经济合作和一体化;重视同西方关系,争取投资和
外援;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和非洲事务,加强同亚婚礼上光彩照人的新娘伴娘
洲及海湾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与中国关系: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一直有着友好的交往。

早在中、埃建交之前,周恩来总理于1964年就访问过埃塞。

两国1970年11月24日正式建交以来,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埃塞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曾多次来华访问。

1995年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应邀访问中国。

1996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邀访问埃塞俄比亚。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埃塞俄比亚进行正式访问。

2004年10月底,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2002年,中埃双边贸易额超过1亿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