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危险性害虫

第八章 危险性害虫

第八章危险性害虫第一节鞘翅目害虫1、马铃薯甲虫学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英文名Colorado potato beetle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somelidae)【简史与分布】马铃薯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

是世界有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

原产在美国,后传入法国、荷兰、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东欧、美洲一些国家,是中国外检对象。

寄主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

现已广泛分布于欧美和亚洲的40多个国家。

【生物学特性】成虫:体长9-11.5mm,宽6-7mm。

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红黄色,有光泽。

鞘翅色稍淡,每一鞘翅上具黑色纵带5条。

头下口式,横宽,背方稍隆起,向前胸缩入达眼处。

唇基前缘几乎直,与额区有一横沟为界,上面的刻点大而稀。

复眼稍呈肾形。

幼虫:1、2龄幼虫暗褐色,由3龄开始逐渐变鲜黄色、粉红色或橙黄色。

背方显著隆起。

卵:长卵圆形,长1.5-1.8mm,淡黄色至深枯黄色。

蛹:离蛹,椭圆形,长9-12mm,橘黄色或淡红色。

【危害特点】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为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的造成绝收。

成虫和幼虫贪食,常常将马铃薯的叶子全部吃光。

在许多国家,造成马铃薯减产30-50%,最严重的地方甚至减产90%。

【传播途径】(1)自然传播,包括风、水流和气流携带传播,自然爬行和迁飞。

(2)人工传播,包括随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携带传播。

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均有可能携带此虫。

【检疫与处理】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加强疫情监测。

对疫区调出、调入的农产品尤其是茄科寄主植物,按照调运检疫程序严格把关,防止疫区的马铃薯块茎、活体植株调出。

对来自疫区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装材料按规程进行检疫和除害处理,防止马铃薯甲虫的传出和扩散蔓延。

加强马铃薯甲虫在中国适生地的预测预报工作。

新疆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危害1993年马铃薯甲虫传入新疆后仅在边境地区霍城、察布查尔、伊宁、塔城4个县(市)危害。

1995年已分布到伊犁、塔城两地的13个县(市)。

1996年6月疫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马铃薯甲虫越过伊犁、塔城盆地天然屏障,首次出现在乌苏市郊。

至此,该虫进入天山北坡无屏障地带,沿着马铃薯种植带迅速东进。

1999年到达乌鲁木齐。

2002年马铃薯甲虫扩散前沿到达木垒县。

目前,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博乐、奎屯、石河子、昌吉、巴音郭楞和乌鲁木齐市11个地(州)、师的35个县(市)、258个乡(镇、团场)发生分布;发生行政辖区总面积29.72万km2,耕地面积发生范围2073.4万(667m2),其中,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发生面积50万(667m2),局部地区的马铃薯、茄子和番茄受害严重。

农作物及草原地带生态区野生寄主杂草天仙子染疫突出,发生范围100万(667m2)。

野生寄主虽属零星发生,但分布范围大。

自传入的10年间,马铃薯甲虫向东扩散了930km,平均每年向东扩散速度约100km。

疫情地距甘肃交界的星星峡仅600km,直接威胁甘肃省以及全国的马铃薯等安全生产。

马铃薯甲虫的成幼虫均取食马铃薯叶片或顶尖,通常将叶片取食成缺刻状。

危害严重时,茎秆被取食成光秃状。

大龄幼虫还可以取食幼嫩的马铃薯薯块。

失控的种群,可在薯块开始生长之前将叶片吃光造成绝产。

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30%~50%;严重时减产90%。

而且能传播马铃薯其它病害,如褐斑病、环腐病等。

新疆马铃薯甲虫防治现状从1993年首次传入伊犁开始,目前已东扩至木垒县,扩散距离达到900多km,但可喜的是仍将害虫有效地控制在局部区域,而且通过检疫手段,形成并实施了以“捕,诱,毒,饿,治”为方针的马铃薯甲虫封锁与控制技术,仅在1994~2002年间就累计推广应用22.5万hm2,挽回经济损失14.6~20.5亿元,而且对保护全国1600万hm2的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椰心叶甲拉丁学名: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中文别名:红胸叶甲、椰长叶甲、椰棕扁叶甲【简史与分布】椰心叶甲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属毁灭性害虫。

在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名列第三位。

它在寄主上的危害部位为最幼嫩的心叶,叶片受害后出现枯死被害状,严重时植株死亡。

具有繁殖快、破坏性强和防治难度大的特点。

椰心叶甲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群岛及东南亚。

也括中国(台湾、香港)、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萨靡亚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新赫布里底群岛、俾斯麦群岛、社会群岛、塔西提岛、关岛、马来西亚、斐济群岛、瓦努阿图、新加坎、法属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马尔代夫。

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韩国、泰国等。

【生物学特性】成虫体扁平狭长,雄虫比雌虫略小。

体长8~10mm,宽约2mm。

头部红黑色,头顶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块,两侧略平行,宽稍大于长。

卵长1.5mm,宽1.0mm。

椭圆形,两端宽圆。

卵壳表面有细网纹,褐色。

幼虫3-6龄。

白色至乳白色。

蛹体浅黄至深黄色,长约10.0mm,宽2.5mm,与幼虫相似,头部具1个突起,腹部第2~7节背面具8个小刺突,分别排成两横列,第8腹节刺突仅有2个靠近基缘。

腹末具1对钳状尾突。

【危害特点】危害以椰子为主的棕榈科植物。

主要为害未展开的幼嫩心叶,成虫和幼虫在折叠叶内沿叶脉平行取食表皮薄壁组织,在叶上留下与叶脉平行、褐色至灰褐色的狭长条纹,严重时条纹连接成褐色坏死条斑,叶尖枯萎下垂,整叶坏死,甚至顶枯,树木受害后期表现部分枯萎和褐色顶冠,造成树势减弱后植株死亡。

一棵椰子树最多可以有几千头椰心叶甲。

椰心叶甲属毁灭性害虫,最近几年,椰心叶甲在越南大爆发,为害1000多万株椰树,大约有50万株椰子树死亡。

【传播途径】可靠飞行或借助气流进行一定距离的自然扩散,远距离传播是借助于各个虫态随寄主(主要是种苗、花卉)调运而人为传播。

【检疫与处理】不从有椰心叶甲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引进棕榈科植物,如必须引进须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1)植株检查:检查未展开和初展开心叶的叶面和叶背是否有椰心叶甲为害状即成虫和幼虫存在。

(2)装载容器如集装箱、纸箱等箱体的检查,若发现虫情,应立即进行包括退回、烧毁和熏蒸等方式的处理。

普查与检测每年开展一次全面检查,查清椰心叶甲的发生地点、面积、感染范围和危害程度。

在染虫区周边设立监测点,每2个月建成1次。

分区治理(1)将发生疫情的地区划为疫区,把疫区外围3km内的区域划为封锁区,实行分类区划,分区治理。

(2)疫区防治:面积小的地区可看出病株病烧毁,面积大则需要药物防治。

(3)封锁隔离区防治。

防治措施主要表现在“查、治、封、研”四个方面。

“查”就是普查监测,“治”就是综合除治,“封”就是检疫封锁,“研”就是科研攻关贯穿于其他各项工作当中。

4、四纹豆象英文名:Cowpea weevil拉丁学名:Callosobruchus maculates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豆象属Bruchus【简史与分布】原产地:东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但美国最早发现。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较早发现,后在广东、福建、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广西等地发现,但基本得到了控制和消灭。

【生物学特性】成虫体长2.5~4.0mm。

触角11节,由第4节向后呈锯齿状。

前胸背板亚圆锥形。

小盾片方形。

鞘翅长稍大于两翅的总宽,肩胛明显。

臀板倾斜,侧缘弧形。

卵椭圆形扁平,长约0.6mm。

老熟幼虫体长3.0~4.6mm。

身体弯曲呈"C"形,淡黄白色。

蛹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体被细毛。

在广东1年可达11~12代。

在热带地区,可在田间和仓内危害,在温带区主要在仓内进行危害。

成虫或幼虫在豆粒内越冬,次年春化蛹。

新羽化的成虫和越冬成虫飞到田间产卵或继续在仓内产卵繁殖,产卵期5~20天。

幼虫4龄。

成虫寿命一般不超过12天,生活周期为36天。

个体变异很大,每一性别的成虫存在着两个型,即飞翔型和非飞翔型。

【危害特点】危害木豆、鹰嘴豆、扁豆、大豆、金甲豆、绿豆、豇豆等多种豆类植物。

此虫在广西严重危害绿豆、扁豆、蚕豆、豇豆,一般虫蛀率都在20%~30%,甚至80%以上,经济损失严重。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藏匿于包装物、交通工具的缝隙处进行远距离传播。

通过成虫飞翔、搬运货物或工具可近距离传播。

【检疫与处理】除加强严格的检疫制度之外,可采取磷化铝熏蒸,高频或微波加热处理包装物等方法。

国外报道,使用花生油均匀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纹豆象的危害。

田间也要适时适量地喷洒杀虫剂以防危害。

5、墨西哥棉铃象英文名:Cotton boll weevil拉丁学名:Anthonomus grandis Boheman中文别名:墨西哥棉铃象甲、棉铃象虫【简史与分布】墨西哥棉铃象虫是美洲的最严重的一种棉花害虫。

据美国农业部报道,美国每年因鼓虫严重为害造成棉花减产达20-40%。

这种害虫能够随棉产品传播,因而在国际上把它列为植物检疫对象。

目前此虫虽然仅限于美洲,但因国际间的贸易日益频繁,此虫有扩散蔓延的趋势。

印度(西部)、美国(亚拉巴马、阿肯色、佛罗里达、佐治亚、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北卡罗来纳、田纳西、弗吉尼亚、亚利桑那、俄克拉何马、得克萨斯、密苏里)、墨西哥(维拉克鲁斯、新莱昂、格雷罗、奇瓦瓦、索诺拉、塔毛利伯斯、下加利福尼亚南部、恰帕萨、杜兰戈哈科斯科、莫雷洛斯、纳亚里特、锡那罗里亚、圣路易斯波托西)、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

【生物学特性】成虫:雌虫体长4.5mm,宽2.2mm,长椭圆形,体红褐色至暗红色,被覆粗糙刻点和茸毛。

雄虫体长5mm,宽3mm,体色较浅。

喙较雌虫的略短粗,喙的两侧边近于平行,刻点大,触角嵌入处位于末端到眼之间的1/3处,和雌虫比更加靠近喙的末端。

卵:白色椭圆形、长0.8mm,宽0.5mm。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略大于8mm,身体白色,被覆少数刚毛、无足,头部浅黄褐色。

体型C形,腹部气孔二孔形。

蛹:裸蛹、乳白色。

【危害特点】成虫和幼虫都可造成危害。

成虫在棉花现蕾之前,危害棉苗嫩梢和嫩叶,现蕾之后,成虫用它的长喙嵌入取食棉蕾或棉铃的内部组织,致使被害棉蕾或裂开,或逐渐变黄并死亡。

大量穿孔的棉铃及幼嫩棉铃易脱落,或干枯在棉枝上,经济影响:从19世纪90年代墨西哥棉铃象从中美洲传入得克萨斯后,它毁坏或降低棉花的品质而造成的损失达几十亿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