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读自悟,培养中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方法探究

自读自悟,培养中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方法探究

自读自悟,培养中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方法探究【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阅读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自读自悟兴趣预习质疑小组合作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自读自悟,并通过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变“学会”为“会学”。

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就中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培养自主感悟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的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

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深入挖掘课文内容,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选入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佳美的经典作品,每篇文章中都流淌着真善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

如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去思考一个人被剥夺了学习本民族语言权利的痛苦,从而感受到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侵略者的痛恨。

在教授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四个连续的反问句,从那充满气势和节奏感的语言中体会出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白杨树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更象征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意气风发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发动学生用心感悟,就可以领悟到课文中豁达洒脱的情怀,坦荡高洁的君子之风和博大深沉的情感。

2.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如能精心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创设一种意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

为此,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如激励的语言、图片、形体语言、多媒体等手段。

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就可以从学生聆听歌曲《小白杨》,观看生长在各种环境下的白杨树图片以及抗日战争中广大抗日军民的图片,想象着白杨树挺拔向上的形象,借助写作背景简介,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生们嘴里哼着歌,眼睛关注着图片,脸上流露出了喜悦兴奋之情,在描述画面内容的过程中争先恐后,异常踊跃。

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本,教师适时点拨,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自主阅读训练,培养自主感悟能力1.课前预习是关键,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课前预习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关键,它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开端,对学生的阅读质量以及最终的阅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

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质疑是自主感悟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是主动探究、刻苦钻研的内在动力与源泉。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

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在教授《陋室铭》结尾部分时,有的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文章题目为‘陋室铭’,可文末又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这样是不是很矛盾?”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展开了讨论,出乎意料,有的学生一针见血的指出:“此处不矛盾,因为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表现作者以古贤自居,所以陋室不陋,而本文的主题就是表现作者虽身居陋室,但德行高尚,所以陋室不陋。

”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却真正达到了自主感悟的目的。

3.自读感悟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学生的自读感悟,是让他们独立阅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

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自读感悟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具有关键作用。

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倾听学生的意见,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教授《孔乙己》一文时,在学生独立感悟孔乙己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前提下,提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这一问题,让学习小组自行确定选择孔乙己某一个方面的形象特征,并将答案在黑板展示出来。

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把个人的理解形成一个小组的共识,概括深入而形象,收效明显。

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

4.读与写的结合,体现阅读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应该准备一个积累本,记下在自主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在交流反馈环节,学生对主题已经大概理解的情况下,我引导学生:“生命就像紫藤萝一样,虽无人欣赏,但仍尽情开放。

生命就像紫藤萝一样,虽历经磨难,但仍顽强而快乐地生长。

生命还像什么呢?发挥自己的想象仿写上面的句子,写一写你对生命的感悟。

”通过课后学生在积累本的写作情况,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对生命感悟的深刻,“生命就像大海一样,虽时起时沉,但仍载你驶向理想的彼岸”,“生命就像山间小路一样,虽崎岖坎坷,但仍通向光明的坦途”……三、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阅读的目的是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主旨。

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仅限于课本中的文章,死读书,还应该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

1.整体阅读。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快更深刻的了解整个文章。

通过整体领会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等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向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精读、细读。

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在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就要对文章的各段进行精读细读。

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段论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旨表达出来的,学习段落中的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

3. 泛读。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我们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桥梁。

语文学习源于生活,我们要讲语文学习的课堂衍生到课外,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

生活处处皆文章,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如电视作品、影响资料、流行歌曲的歌词等都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语言。

我们要教会学生从这些方面汲取语言方面的精华。

当然在汲取精华的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审美观对一些语言糟粕要有判断,避免不良语言信息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四、注重个性化阅读,创设和谐阅读氛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

所以,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阅读实践,有机会展现自我,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弘扬其自主意识和能动作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组织并指导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从而发挥其智慧潜能,实现其自我发展。

例如在教授《马说》一文时,我在最后总结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展开了小组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讨论的焦点就是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是否具有决定作用。

一部分同学认为:伯乐的出现与否,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必然埋没。

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伯乐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不能说是决定作用,千里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展现自己的能力与优点,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可以走向成功。

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

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在承认伯乐对千里马命运重要作用的同时,千里马不是一味地等待伯乐的发现,而应该积极地去展现自我,把我机遇,让更多的伯乐能够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各持己见的辩论中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创设自主阅读环境,交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加强自主阅读训练,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提高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 张镇平《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23. 《浅谈中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9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