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以书面材料为对象,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学习过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大课题,已成为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那么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加强自读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老师讲解,还是自读自悟,早已是一针见血的问题。

因为人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才能逐一形成。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文:分讲解课文,课内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课文三类。

其中讲读课文占语文课文总数的58%,课内、课外的阅读课文占42%,阅读课之多,比例之大,正是为了给学生的自读实践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阅读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阅读能力认识不足,为应付考试,没有认真研究课文教材这一结构,对全部课文一课不漏地认真讲解,挤掉了学生阅读实践的机会。

削弱了阅读能力的形成。

教材的安排本身就体现了让学生在讲读课文上求知识,在课内自读课上求实践。

就是让教师“牵着走”,再是由老师“带着走”最后才是让“学生自己大胆的走”。

从依靠到不依靠的过程。

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所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会一讲到底,而会巧妙地设计一些片段,进行训练,提供自读实践
的机会。

如:《珍珠泉》一文,从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信息:1、为什么叫珍珠泉?2、珍珠泉是怎样形成的?3、珍珠泉有什么特点?采用设置问题,比较等方法,指导阅读实践。

2.教给方法,教会学生猜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所以,培养学生有科学的阅读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根据阅读的目的分,方法有多种多样,这里,我不是从这些角度来介绍阅读方法,而是从解析文章的角度来介绍阅读方法。

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分析理解文章是教语文的老师研究的重点,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下几点入手。

2.1从题目入手。

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本身内容的高度概括,分析题目就可以获得主题信息。

记叙文的题目表达记叙的对象;说明文的题目一般明确说明的对象。

可以让学生对题目设问,动脑筋思考,让他们去尝试。

才能有目的地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效果。

如《想别人设有想到的》可以知道这是写人的文章。

讲一位画师与三个徒弟的事。

学生对题目设问,归纳如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2、画师让三个徒弟干什么?他们分别怎么做?结果怎样?为什么画师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读课文才能解答,可以归纳整理这些信息。

1、课文主要讲画师让三个徒弟画画的事。

2、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
驼;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的骆驼头;小徒弟只画了一只走出来的骆驼和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的骆驼。

结果小徒弟的画画,得到了画师的赞扬。

3、因为小徒弟的画,用了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所以画师夸小徒弟的画画得好,好在小徒弟立于善于动脑筋,有创新意识。

通过设问,把文章的主干提炼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文章的内容学生也就能理解了。

2.2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分析了文章的题目,完成了设问之后,马上安排快速阅读课文,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解答分析题目时提出的问题。

从而达到快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学生了解这些主要信息,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形成发阅读的能力。

2.3揪住关键词,深入理解文章。

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不代表学生真正地理解了文章。

因此,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不仅是文章的内容,还包括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语言、文章的结构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关键词,读句子,对这些词句作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只要准确地把握语句的涵蕴也就准确地把握了这篇文章了。

例如:《妈妈的账单》一篇文章,彼得向妈妈开的一份账单,向母亲索取报酬。

妈妈让他如愿以偿,开出了一份特殊的账单。

看出小彼得的付出太多,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愿
以偿,通过两份账单的对比,重点体会妈妈的账单。

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亲情是无价的。

我们也就可以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总之,这些方法在老师介绍给学生后,还要在阅读课文中强化自读,进行实践练习同时还要在课外活动中不断读文章加以巩固。

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真正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