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哈姆雷特》导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哈姆雷特》导学案

第3课: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重点难点】1.能够知道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

2.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探究•点拨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大师。

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3日去世,举世闻名。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

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有: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2.了解作品《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

所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思想,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3.了解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三、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匍匐..(p ūf ū) 意旨.(zh ī) 暴虐.(nu è) 祈祷.(d ǎo) 轻蔑.(mi è) 难堪.(k ān) 怪诞.(d àn) 忏.悔(qi ān) 踌躇..(ch óuch ú)迷惘.(w ǎng) 延宕.(d āng) 虔.敬(qi án) 紊.乱(wěn) 劝诱.(yòu) 嫁奁.(lián)陨落..(y ǔnlu ò) 横.暴(hèng)2.整体把握情节 节选部分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哈姆莱特讲述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奥斯里克诱骗哈姆雷特比剑。

第三部分: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

3.理清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叔叔,现任丹麦国王鬼魂:哈姆莱特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前任丹麦国王王后:哈姆雷特母亲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莉亚:波洛涅斯女儿,哈姆莱特女朋友雷欧提斯:波罗涅斯儿子,奥菲莉亚哥哥霍拉旭:哈姆莱特大学同学、朋友奥斯里克:宫廷大臣【课文内容探究】1.《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就是复仇,仇人是谁?为什么要复仇?仇人是他的叔父,现任丹麦国王克劳狄斯。

因为克劳狄斯杀害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亲,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就是哈姆莱特的母亲,篡夺了本应是属于哈姆雷特的王位。

2.全剧的主要冲突是什么?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1)主要冲突有:A.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B.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C.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D.哈姆莱特与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

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2)这些冲突的作用是: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

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总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3.第一部分中,哈姆莱特对好友讲述了哪些内容?①去英国海船上脱险的经过。

②向叔父复仇的愿望。

③对雷欧提斯的歉意和担心。

4.第二部分中,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表示了什么看法和评价?下文还有哪些对奥斯里克同样态度的内容?对他的厌恶和蔑视。

他拥有大量土地,和牲口一样。

“他在母亲怀里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先恭维几句”,表明对阿谀逢迎的奥斯里克的厌恶。

5.第三部分中,“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讨论拓展探究】1.哈姆雷特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语言上看,他善良,又敢于批评,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从情节上看,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复仇是生存的目的,是一个英雄。

从冲突上看,他聪明机智。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个冷静而理智,具有坚定信念,富有责任心,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2.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吗?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

这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3.节选部分的语言有什么特点?(1)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

(2)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

(3)莎士比亚还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

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

(4)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全文总结】“《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

”在哈姆莱特这个形象中,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

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语言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

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

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答案】 C (谴qiǎn,禀bǐnɡ)A.船舱(cānɡ) 藩属(fān) 棕榈(zōnɡlǘ) 国玺(xǐ)B.阿谀(ēyú) 嗣(sì)位戕害(qiānɡ) 蟊贼(máo)C.天谴(qiàn) 恭聆(línɡ) 禀赋(bīnɡ) 词藻(zǎo)D.吮吸(shǔn) 揩干(kāi) 山鹬(yù) 昭告(zhāo)2.对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这一时代大背景是引发诗人思考的土壤。

B.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C.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D.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