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历史学科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进行客观描述、辩证阐释的学科。

历史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文明的变迁历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客观性
应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应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社会变迁的规律;要帮助学生学会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反思历史、汲取智慧的能力。

(二)民族性
历史也是民族兴衰的发展史,民族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属性。

历史课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客观呈现文明变迁及民族奋进的历程。

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增强民族认同观、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
演进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世界性
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与民族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树立和而不同、相互学习的历史观。

(四)人文性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与价值取向,具有人性启蒙的重要价值。

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人文素养,养成人文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德育范畴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分析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

应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加深对重大科学发展、重大科技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认识,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进程,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
用,并初步学会从历史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积极的人生观。

(二)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自强不息的求索创新精神、前仆后继反侵略的抗争意志等优良传统,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

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革命传统教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三)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国民优良品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类历史自身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文精神逐步得到体现发扬的过程。

应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人文素养,加深其对人的尊严、价值的深切体认,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进而培养学生对个体生命、对人类命运的热爱与关切。

(四)民主法治
历史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公民素养教育资源。

人类步入近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由臣民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

通过人类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历史过程的学习,通过世界近现代史上众多仁人志士为追求自由、捍卫人权而付出的努
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观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热情。

(五)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型文化的核心精神,包含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

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六)世界意识
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包容、竞争合作、相互依赖、文化一体化的时代。

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与开放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与能力,树立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观念。

三、实施建议
四、评价案例
德育评价既是对学科德育效果的检验,其本身也是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科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要明确评价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

评价应密切结合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发
展的信息,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效果。

教师要不断对评价方案与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学科德育方式,以便更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

现依据上述德育范畴,相应给出评价案例数则,以供参考。

案例一:“感怀五四精神”主题报告会
(一)活动建议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分别从“文字描绘中的五四”“影像记录中的五四”“歌曲吟唱中的五四”等方面,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还原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

2.在全班学生中推选出数名代表,分别做“我心目中的五四精神”主题报告。

3.报告完毕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质
2.评价方法:观察法、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是否对五四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与敬佩之情。

(2)是否将认同与敬佩之情转化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树立刻苦学习的意识。

(3)是否有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的意愿,表现出对当下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

案例二:“民主法治的天空”演讲比赛
(一)活动建议
1.事先发放“近现代民主法治历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民主法治进程的认知基础,以及对民主法治精神的感受与体验,据此设计演讲比赛的选题范围、比赛要求和规则。

2.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民主法治的案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文献为线索,梳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也可以参考中国近代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联系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等内容。

3.推选出每个小组的参赛代表,教师指导参赛选手撰写并修改演讲稿,参与演讲比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演讲比赛加强对民主法治的理解,增强对民主法治建设的参与意识。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民主法治精神
2.评价方法: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观测点
(1)对民主法治的内涵理解是否准确。

(2)是否充分认识到民主法治的确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是否表现出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强烈意愿。

案例三一封信带来的启示
(一)活动建议
1.事先发放史料:《抗日英雄的妹妹给侵略者妻子的一封信》
1938年,空军英雄陈怀民撞向日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此时,人们发现了日机驾驶员高桥的妻子写的劝其珍惜生命的家信。

陈怀民的妹妹陈难写了这样的回信:
我失去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中日两国人民竟是如此凄惨地牺牲于贵国军阀的错误政策之下。

……目前我能向你说的,即是任何国家,若不能控制它的疯狂的侵略野心,这些悲剧是永不能停止的……
怀民哥坚毅地猛撞高桥的飞机,和高桥君同归于尽。

他和高桥君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

我家里的父母非常深切地关怀你,像关怀他们的女儿一般。

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沉浸在年轻人的热情里。

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

2.介绍这封信在当时的世界上产生的影响
这封用血泪写成的信,在当时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强大的反法西斯舆论武器,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坚毅精神、宽阔胸怀和争取和平的真诚愿望。

让全世界看到中日之间的这场战场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正义的中国人民必将取得胜利。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无人能及陈怀民和陈难一家,而为什么恰恰是这样一家人在刚刚被日本法西斯夺去亲人的时候展示了这样的胸怀?
3.小组讨论:是什么促使陈难超越个人怨恨,盼望有一天能和敌国的人民“互相友爱”地握手?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被侵略国和侵略国的人民同样带来了灾难。

正是这种灾难唤起人内心深处对和平、对人类友爱的渴望。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关爱生命、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人文精神
2.评价方法: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观测点
(1)能全面辩证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与灾难。

(2)能深刻理解人类之间亲情、友爱力量的伟大。

(3)能理性地树立关爱生命、珍惜人类和平的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