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


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 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 处可见沙滩和沙洲。
冲蚀(凹)岸
冲积平原
牛轭湖
河流的形态特征
后部沼泽
叉型支流 点坝(冲积凸岸) 冲积堤
河流的侧蚀作用
侧蚀作用— 侵蚀河床两侧使之弯曲,河谷加宽,谷坡后退
的作用
——蛇曲的发展与裁弯取直作用
侧蚀作用的发育过程
B
A C D 牛轭湖 裁弯 取直
§3 河流地质作用概述
河流既是一种地表常见的地质产物,又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地质营
力。这使河流地质作用成为外动力地质作用中最为活跃的类型。 河流在其地质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侵蚀、改造着地表形态,塑 造出各种典型的河流地貌,如瀑布和阶地等;同时发育了相应的沉 积产物——具有二元结构的冲积物。
河水的运动状态·流量
程。
河流的下蚀作用
下蚀作用侵蚀河床底部,使河床加长和加深。下蚀作用受
到如下因素的影响:
强度因素—河流纵坡降、水量、河床岩性、流速及含沙量 过程与产物—V形谷;瀑布与向源侵蚀;河流袭夺与断头河 ——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与平衡剖面
河流的向源侵蚀
跌水(瀑布)
河流袭夺与断头河
当两条河流毗邻发展时,如果其中一条的溯源侵蚀能力更强, 就会逐渐向另一条河流靠近,最后截断后者的水源,而使之 成为无水的断头河。
主流线 顶流
底流
裁弯取直与牛轭湖
密西西比河中下游流域地貌
从侧蚀作用看河流形态的演化规律
任一原本平直的河流,在其发育演化过
程中,都会因各种原因而趋向于弯曲化
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力是使南北向河流 产生侧蚀作用的永久驱动力。 侧蚀作用产物是不对称的河谷形态 弯曲的河道会因为自然的洪水过程或加
强的下蚀作用而裁弯取直。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
黄定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生物学系
0Hale Waihona Puke .水圈概况地球表面3/4的面积被海洋、冰层、湖泊、沼泽及江河覆盖。大陆表层岩石 和土壤的空隙中也充填有大量地下水。大气对流层中漂浮着大量的水气和雨、 雪微粒。这些水体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称为水圈。水圈的质量 约有1.44×1018t,是地球总质量的近1/4000。
消失于荒漠中,于是分别形成外流河和内陆河。
河流地质作用的要点
河流既是地质作用的营力,也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河流的横剖面与侧方侵蚀 河流的理想纵剖面与侵蚀基准面 河流的下蚀作用,溯源侵蚀与河流袭夺 裁弯取直与牛轭湖 阶地与冲积物的二元结构
河流回春与深切河曲
河流的三角洲与三角港
分水岭
干流河谷
水系与流域
基准面可以因气候和构造运动而改变。
侵蚀基准面与河口三角洲
——河流的平衡剖面
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断地向两个方向(顺向和溯源)加长着河道,同 时也不断对河床底部进行着改造。当其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趋于平 衡状态时,河床的纵剖面将会形成一条上陡下缓、整体下凹的光滑曲 线,称具有这种曲线的河流纵剖面为其平衡剖面。
地球表层水的分布
海洋水
陆地水
未利用水 利用水
陆地水
陆地水包括冰川和洋盖,地面流水,湖水,沼泽水, 地下水,土壤水和生物水等形式。
地球表层水分循环
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
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
水蒸气13000 冰川26000000 蒸发70000 降水110000 40000
§5 河流的机械搬运作用
机械搬运的方式
Earth matter-river
推移—水力>床底磨擦,推移质沿床底滚或滑动;
跃移—上举力>颗粒重力,离开床底跃迁;不对称沙波痕 悬移—上举力>细粒重力, 在静水中沉降3660m:细砂-10天;土-100年 搬运能力(=搬运最大颗粒的能力)
粒径∝流速平方;重量∝流速6次方(64倍);
规定统一采用青岛平均海平面为绝对基准面。
河流水位及其变化
河流的水位达到某一高度,使沿岸城市、村庄、建筑物、农 田等受到威胁的水位称为洪水位。洪水则是指短时间大量降 水在河槽内形成的特大径流。
河流水位及其变化
根据一年内河流水位和水情的变化,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水 情特征期: 河流处于高水位时期称为汛期: 河流处于低水位的时期称为枯水期; 河流处于中常水位的时期称为平水期; 河流封冻的时期称冰冻期。
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河源和河口。
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指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河源以上可能 是冰川、湖泊、沼泽或泉眼。 河口是指河流与海洋、湖泊、沼泽或另一条河流的交汇处,经常有泥沙 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形成三角洲。
在河源与河口之间是河流的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各段在水
情和河谷地貌上各有特色。
错层理。据此可以判断岩层是否发生过倒转:上部撒开,下部收敛
者为正常层序。
交错层理形成示意图
三角洲沉积层理的发育过程
三角洲沉积是河流入海时,因海水顶托,河水搬运能
力终止而发育的沉积物。顶部和底部具水平层理,中
部具斜层理。分别称顶积层,底积层和前积层。
三角洲沉积层理的发育过程
顶积层
前积层
底积层
河流阶地
长江河谷纵剖面图
2000
吉连卡 黄 草 坪 宜 宾
1500
1000
500
重 庆
宜 昌
监 利
0
汉 九 口 江
南 京
吴 淞 口
上、中、下游的河谷整体形态
上游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 小、侵蚀强烈、纵剖面呈阶梯状并 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 中游河谷比降已经和缓,河床位置 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 持平衡,纵剖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 线。
冲积物最主要的结构特征是二元结构。
冲积物的二元结构及形成过程
冲积物的二元结构可以河漫滩沉积为代表说明:
平水期时,首先在河床底部堆积了粗粒的砂-砾石冲积层,
并顺河底地形而向河床中部倾斜。 在汛期时,洪水漫溢到边滩处,因水浅和流速低缓,水动能 微弱,故只能水平沉积粉砂到泥质的颗粒物。 两者结合,形成下部具斜层理和上部具水平层理的二元结 构。
水情要素
河流通过它的流水活动,可以影响和改变地理环境以及人类
活动。为了认识河流的特征, 需要了解几个有关水情的基本
概念。
河流水位及其变化
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绝对基准面或测站基准面上的水面高程,
受到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基准面是量算高程的起点(零点)。
绝对基准面是以某一河口的平均海平面为零点的基准面。中国
水力∝流量
冲积物的机械分选与磨圆
分选——从粒度,比重和形态三方面进行:
(粒度大小):巨砾—砾石(鹅卵石)—砂—粉砂—粘土
(矿物比重):金—黄铁矿—铬铁矿—石英—石墨—琥珀
(搬运物形态):等轴粒状—条状—板状
磨圆(普遍适用) :
圆 ——次圆——次棱 ——棱角状
§6 河流的机械沉积作用
当河流的搬运作用因水动能的减弱而趋于停滞时,河流即开 始其沉积过程。 由于冲积物的粒度有大小,比重和形态不一,河流的负载能 力也不相同。所以河流在不同河段都可能发生机械沉积作用。 因为河水的动能从上游到下游是逐渐减弱的,故这种机械沉 积也有着对应的分选性,从上游到下游依次由巨砾直至粉砂、 淤泥。
洪流的地质作用
洪流:多股片流汇聚成洪流。洪流多发育在山区,坡度
大、下蚀能力强,故冲沟多为“V”字型。
洪流的侵蚀作用:洪流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泥沙、石
块对沟谷的冲蚀和磨蚀作用。
洪流的搬运作用:洪流以自身的动力将堆积物及侵蚀产
物搬离原地的作用。其特点为:以机械搬运作用为主、大
小混杂,但略具层理。
洪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演化与地貌循环
Davis的地貌循环理论
幼年期 青年期 壮年期
河流发育的阶段划分
河流12000
降水390000 40000 蒸发430000
浅层地下水 4000000
湖泊123000
地球表层的水量平衡
通过水分的循环,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以相互沟通、
转换,水也得到更新,从而使地球上的水处在动态平
衡之中,这一现象称为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的三点特征
全球每年水分的总蒸发量和总降水量均为500 000 km3。 全球海洋的总蒸发量为430 000 km3,总降水量为390 000
积物。
洪流:地势陡峻的山区,常由多股片流汇聚形成。洪流
造成沟谷系统;堆积洪积物和洪积扇地形。
片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山坡上的松散物质及 风化壳表层的面状机械侵蚀作用,称为洗刷作用。
片流也可冲蚀坡面,形成线状沟槽。片流可将冲刷、
冲蚀产物搬运到坡角沉积形成无分选和层理的沉积
物,称坡积物。
河流动力系统
气候变化
水 源 供 给 变 化
沟 谷 河 - 坡 地 源 系 统
上 河 、 道 中 、 系 下 统 游
三 角 河 洲 系 口 统
海 平 面 波 动
构造变动
沟谷类型与水系格式
细沟 切沟 冲沟 坳谷
树枝状
羽毛状
同心或放射状
洪积物透镜体
汇集
搬运 散流
水 系 格 式
三角洲
河口地貌
三角湾(三角港)
km3。蒸发量比降水量多支出的40 000 km3水以水蒸汽形式输送到
大陆上空。 陆地上的降水量比蒸发量多40 000 km3,其中有一部分渗入 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多余 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形式回归海洋,从而完成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
地面流水有三类:
片流,洪流和 河流
了解河水的运动状态要了解河流的流量,河水动能,水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