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1、右图是以“封”字为图案的百家姓图片。
“封”字在金文中写作或,从字形上来看,意思是植树为帜、划定疆界。
可是,图画内容则是以中华百家姓的姓氏出现的。
这说明封姓源于(A)A.地名B.植树的过程C.战争D.祭祀2、“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么使药(C)A.辅助君药治疗主症,或主要治疗兼症(臣药)B.配合君臣药治疗兼症,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僚佐)C.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使药)D.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指僚佐)相关知识:使者:奉使命办事的人。
各味药用途见题中解释。
3、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材料看,在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C)A.婚姻美满B.合家团圆C.健康长寿D.子嗣兴旺相关知识:九九重阳节,老人节4、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B)A.本纪B.世家C.列传D.书相关知识:《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
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
陈涉世家(农民起义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5、中国历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
《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
”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D)A.天干地支纪年法B.帝王年号纪年法C.王公年次纪年法D.年号和干支兼用6、农历每月的十五,按照特定称谓纪日法叫做(B)A.朔B.望C.既望D.晦注: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7、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中未涉及帝王年号的是(C)A.建安文学B.开元通宝C.康乾盛世D.绍兴和议8、45、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
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
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是(B)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相关知识: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古人幼时命名,一般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直称姓名有三种情况: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古人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也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是由自己取定,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9、《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A)A.乡试B.会试C.院试D.殿试10、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D)A.隋朝、北宋、南宋B.唐朝、唐朝、北宋C.隋朝、唐朝、明朝D.隋朝、唐朝、北宋相关知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第一名叫案首。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杏榜)【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11、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
请问“关”和“山”分别指哪那道关和哪座山(D)A.山海关和泰山B.雁门关和太行山C.玉门关和贺兰山D.函谷关和崤山相关知识: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
(也有以太行山为界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现在的关东在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
唐代亦指洛阳。
(山东也有称太行山以东的)12、下列作品中不是以谥号来命名的是(A)A.《聊斋志异》B.《王文公文集》C.《欧阳文忠公文集》D.《范文正公文集》相关知识:古人作品命名(1)、以地名命名《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山西河东人,世称柳(2)、以“书室”命名《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
(3)、以“谥号”命名《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
(王安石,谥号“文”,又称“王文公”)(4)、以“名号”命名《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5)、以“字”命名《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6)、以“官职”命名《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7)、以“年号”命名《嘉祐集》作者苏洵,该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见第7题解释。
13、好汉宋江、林冲所受的刑罚是(A)A.黥刑B.膑刑C.宫刑D.劓刑相关知识:墨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
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在脸上刺字),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
劓割掉鼻子的刑罚。
重于墨刑,轻于剕刑。
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
刖断足的刑罚。
也称剕刑。
重于劓刑。
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
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
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
宫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
膑刑,剔去膝盖骨的刑罚。
14、“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
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C)A.空手B.顿首C.稽首D.肃拜相关知识:九拜-稽(音同其,三声)首(最重)、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
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
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
推手为揖,引手为肃。
其实也就是揖。
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15、五岳中“东岳”指的是(B)A.华山B.泰山C.嵩山D.衡山相关知识: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16、下列关于古代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A)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B.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
C.《阳春》、《白雪》都是古代秦国的歌曲名。
D.《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古筝曲名。
相关知识:五音亦称“五声”。
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个音级。
《管子·地员》载:“凡听羽(yoh)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如牛鸣窌中,凡听商(sjang)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
“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
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
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阳春白雪》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liùyāo《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琵琶曲)之一,”此曲的结构有“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说法。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解析:天子死:崩,也叫“驾崩”、“山陵崩”、“归西”、“驾鹤归西”、“驭龙归西”、“殡天”;诸侯或后妃死:薨(或薨逝、薨亡);大夫死:卒;士死:不禄;庶人:死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