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调理脾胃(一)

小儿推拿调理脾胃(一)

小儿推拿调理脾胃(一)
· · ·
· · ·




厌饮小、厌调小、手食食儿小食脾儿小

食调食儿

疗脾疗食

方胃概疗
儿胃推儿 推常拿推 方用概拿
目 录

述学
穴述学



1、小儿推拿概述
萌芽: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 ”、《金匮要略》“膏摩法” 奠基:晋唐宋元时期 形成:明清时期——《小儿按摩经》等三部小儿推拿学专著 发展:近代现代——多个小儿推拿流派
推拿部位:上肢习惯推一侧(左侧),其他部位推双侧。 结束注意保暖,忌食生冷。
推拿顺序:头面 上肢 胸腹 腰背下肢 主穴 配穴(或先推配穴后主穴) 轻柔手法(推、揉) 强刺激手法(掐、拿)
左侧
清天河水
小儿推拿的介质
种类 滑石粉 爽身粉 葱、姜汁
薄荷水 凉水
作用 润滑皮肤 润滑皮肤,吸水 温热散寒
清利头目,润滑 清凉肌肤,退热
脾经
板门
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赤白肉际处)。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推100-500次,多清胃经。
板门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手法:揉板门(运板门),用拇指端揉之,揉100—300次。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嗳气、疳积等。
内八卦定位: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 半径所作圆周。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病理特点: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
小儿五脏特点: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
小儿推拿特点: 肌肤柔弱,手法轻柔深透,适达病所而止。
小儿推拿对象:6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婴幼儿疗效更明显。
小儿推拿禁忌:皮肤有破损或皮肤病患处、急性传染病、出 血倾向的疾病、疑有关节骨折、严重脏器疾病。
揉法:带动皮下组织,环旋运动。指揉、掌根揉、鱼际揉 (不需介质,100-300次)
按法:垂直向下用力。指按、掌按
摩法:皮肤表面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不带皮下组织, 力轻柔。
直推 摩法
分推 指揉法
常用儿推手法
掐法:指甲切掐穴位,垂直用力切。强刺 激手法可最 后做。
捏法(捏脊):拇指与食中二指指面相对用力,夹住患 儿皮肤,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移动。
补法:轻手法(力度小)、频率慢、向心方向直推、次数多且时间长而轻柔 泻法:重手法(力度大)、频率快、离心方向直推、次数少且时间短而较重 平补平泻法:来回推或清后加补(虚实不明显或保健时用)
清补脾
2、调脾胃常用穴
脾经、胃经、板门、内八卦、外劳宫、四横纹、天河水、 三关、六腑、腹、中脘、脊、足三里、涌泉
运法:体表做环形或弧形的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力度比摩法、推法轻,速度慢。60-120次/分。
捣法: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有节奏的 叩击。5-20次左右。
掐法 运法
捏法 捣法
儿推穴位特性
小儿常用穴位以两手居多,故曰“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穴位形状:点状、线状、面状
穴位补泻:清(泻)法、补法、平补平泻法
推三关
清天河水
腹定位:腹部。 分推腹阴阳:用双拇指指端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100-200 次。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消腹胀、呕吐、积滞) 摩腹:逆摩腹为补,健脾止泻(主治脾虚腹泻)。
顺摩腹为泻,消食、通便(主治积滞、便秘、腹胀) 小儿保健三法:摩腹、捏脊、足三里。
中脘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揉中脘、摩中脘、推中脘。健脾和胃,消食止呕。 (主治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呕吐)
分腹阴阳
摩腹
揉中脘
足三里定位: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 按揉足三里20-100次,健脾和胃,强壮身体。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及下肢无力病症。(脾虚厌食、腹痛腹泻、呕吐等) 增强体质保健:揉足三里、艾灸足三里。
揉足三里
3、小儿厌食儿推方
厌食是指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 病因:喂养不当有关。(高蛋白高糖饮食、饭前吃零食、不定时吃饭、情绪)
表现:食欲减退、不欲食、进食少且时间长、拒食,精神状态均较正常。 病程长者:面色少华、形体消瘦。多见于1-6岁儿童。
小儿推拿适应症 未病欲病期保健与预防:调体质、健脾、保肺、益智、护 眼、安神
既病期调理治疗:常见病症
病后期调养防复发:支气管炎、肺炎、肠炎恢复期调养、 脑瘫康复治疗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推拿时间:过饱、过饥推拿影响疗效,宜饭后1小时进行。 助眠手法可睡前推。一次一般20分钟左右,每日1次,高 热性疾病可2-3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顺运内八卦(行气化痰、消食。主治腹胀呕吐,纳呆;咳嗽痰喘、胸闷)
逆运内八卦(降气效好,主治气逆之咳喘、呕吐)
四横纹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四缝穴) 掐四横纹、推四横纹、揉四横纹,主治疳积、腹胀、消化不良等。(开胃)
小横纹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推四小横纹,主治脾胃热结、口唇破烂、腹胀等,肺部干性啰音有一定疗效。
五经定位:手指末节罗纹面,从大拇指至小指分别为脾、肝、
心、肺、肾经。推100-500次。 五经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
心经
(脾虚、气血不足:消瘦、消化不良、纳差) 肝经
肺经
清脾经: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湿热证、食积:腹胀痛、口臭、苔厚腻、热泻)
肾经
清补脾:消食,增食欲 (胃胀、纳差、呕吐)
外劳宫定位: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温阳散寒,兼发汗解表要法。(外感风寒、鼻塞流涕、寒性腹痛腹泻、遗尿)
三关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 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腹从腕部推向肘。 主治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一切虚寒证:食欲不振、面黄、 肢冷、疳积)
清天河水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从腕部推向肘。 清心火除烦、清湿热。(热性病症,五心烦热、唇舌生疮、夜啼等及外感风热)
适应证
夏季,各种病症 夏季,各种病症 冬春季,小儿虚寒症:虚
寒性腹泻 小儿外感热证
外感热证
芝麻油/茶籽油 加强手法透热效果
常用于刮痧疗法
蛋清
清凉去热,祛积消食 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
万花油
活血通络止痛
各种软组织损伤
常用儿推手法
推法:皮肤表面推动,不带皮下组织,单方向的直线或环 旋移动。直推、旋推、分推、合推(需要介质,随蘸随推, 100-300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