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族服饰
傈僳族
•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非常美观大方。样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上着短衫, 下穿裙子,裙片及脚踝,裙褶很多;另一种上穿短衫,下着裤子,裤 子外面前后系小围裙。妇女的短衫傈僳语称“皮度”,短衫长及腰间, 对襟,满圆平领,无钮扣,平素衣襟敞开,天冷则用手掩,或用项珠、 贝、蚌等压住。有的袖口以黑布镶边,衣为白色,黑白相配,对比强 烈。建国前,由于各地傈僳族所穿麻布颜色的差异,就分黑、白、花 傈僳三种。黑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衫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 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 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 傈僳语称这种胸饰为“拉白里底”。有的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 或钻以小圆孔。有些贵重的胸饰可值一至二头黄牛。有些妇女不穿长 裙而穿长裤,腰间系一小围裙,青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 妇女均喜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花边,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色彩翻飞, 非常漂亮。女子年幼时,头顶留三个尖角发,此后逐年增多,到十五 岁蓄满。头顶用羊毛织成的带子编成的斗帽,傈僳语称“吾底”,维 西傈僳族妇女一般裹头帕头巾,上缀贝壳、料珠,与怒江所戴的“欧 勒帽”不同。澜沧江一带傈僳族妇女在额前戴一串齐眉粒珠,别具风 采。有的上衣内穿白底黑纹短装,外罩大红或深黑色坎肩,下系百褶 裙,有的在裙外面再系上风格独特的刺绣围腰。百褶裙分两种,长裙 拖到脚面,短裙及膝,着短裙则要裹上绑腿。
保护民族服饰的重要意义
1、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的交融, 增进民族大团结 3、有利于培养我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情怀。
彝族
• 彝族阿诗玛的服饰特点是帽子上的角: ①单角表示未婚,但已有意中人;②双角表示未婚,而且没有对象; ③无角表示已婚。 下面的姑娘都是双角 • 凉山型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 裹绑腿,套毡袜。男子习于头顶蓄一缕长发,缠头巾,头巾前端束一 二十至三十厘米的锥体,偏于额前,俗称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或银 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有大、中、小之分.妇 女着几色相接的百褶裙,戴头帕,双耳佩金、银、珊瑚、玉、贝等首 饰。彝族女上衣有衬衫、罩衣、背心三种。青年妇女上衣以细盘花为 主,配有帖花和刺绣,中年妇女环肩、襟、袖贴青布宽边并加嵌红、 黄、绿色细条纹为饰,老年妇女服则宽衣襟袖,只镶青布.总体上呈 现出宽博厚朴与端庄的特点。
多 彩 的
营 盘 中 学
云 南 民
郝 全 林
族 饰
美丽的富和山
营 盘 镇 富 和 山 彝 族 妇 女
雄 奇 壮 丽 的 澜 沧 江 峡 谷
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民族服饰的 特点
各民族服饰的特点
普米族
• 普米族服饰中,妇女服饰花样较多,而且有地域 差异。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 下着长裤,外套黑褐色绣花坎肩,系围腰,梳辫 子。未婚妇女喜欢用绣花双层蓝布包头。婚后黑 布包头。宁蒗、永胜一带妇女上穿右襟短衣,下 着白色长及脚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包腰 带。衣服的襟边镶着花边或金丝边,裙中镶有一 道彩色的横纹,十分艳丽。发辫以粗大为美,所 以喜欢用牦牛尾做一假发,梳辫盘于头顶戴黑布 包头,佩银质饰物、料珠、珊瑚、玛瑙等。普米 族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善,表现在服饰上, 衣裙皆以白色为美。
美 丽 的 傈 僳 族 少 女
白族
•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 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 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 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 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 “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 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 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 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 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 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 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 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 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 志。
与大、小凉山彝族的服饰相比,楚雄彝族的服饰则宽博朴实不足,繁 缛奇丽有余,以浓艳为特征。楚雄型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自 治州及邻近地区,穿着人口约40万,楚雄地区地处滇池与洱海之间, 东接乌蒙,北靠金沙,南邻衷牢,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徙之地,为 彝语几大方言的交汇地带,故服饰也呈现出纷繁多姿的款式风貌.
民族服饰总体特点
• 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服饰,保 持其强烈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形成了 独立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作为民族文化 的一种符号,一种形式载体,少数民族服 饰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表现了一定 的等级特点.它完整地凝聚着少数民族人 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 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含着民族 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
美 丽 的 彝 族 少 女 在 石 林
纳西族
• 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妇女则穿宽腰大袖,前 幅短,后幅及胫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百褶 围裙,脚穿船形绣花鞋,背披一种叫"永袄"的羊皮披肩。 披肩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七个圆布圈及七对垂穗。圆布圈 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 劳之意。已婚妇女梳发髻于头顶,戴圆形的沙帕"左井", 未婚女子则结发辫盘于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帽,并喜戴 耳环、戒指、银或玉手镯等饰物。衣服多为蓝、白、青色, 稍绣花边,朴素大方。宁蒗纳西族妇女喜欢穿短衫,下系 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 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 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一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 用时必须是成对的,一端缝于披羊皮,另一端是等腰三角 形,尖端附近绣一只大蝴蝶,依次绣有如意图、辣椒灯、 桂花等。围腰带十分精致,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二寸 的棉布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