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第三册教学大纲

《德育》第三册教学大纲

《德育》第三册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参考学时:40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二、教学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针对学生的发展目标,从理想教育入手,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突出道德品质与法制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主要内容有:职业与成功,职业支点,职业与企业,职业的法律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等。

2、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本课程以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职业道德的养成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理解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掌握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从适应岗位要求入手,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重在理解其本质内涵,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重视他们的学习要求和心理反馈,发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和专业实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思想作风和职业信仰。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解职业的人生功能,能够分析职业的基本内涵,培养对职业活动的积极心态;掌握职业道德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能够进道德认知,体会良好的职业情操对个人及社会的积极意义;了解树立职业理想和进行职业定向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职业定位;掌握进行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进行正确的职业定向,能够进行职业规划;理解职业成功的标准和要素。

2、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涵,能够体会职业道德规范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对现实社会各种职业行为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能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理解职业道德行为的内涵,掌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能对生活中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分析,自觉加强训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理解企业中职业岗位的特点,熟悉企业组织架构,明确技能人才的定位和发展空间,能够评价自己的职业竞争力,用企业专业化的技能人才标准来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将职业理想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掌握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基本内容,认知职业化对自身职业成长的意义;熟悉并理解职业化的途径和方法,能够适应“5S” 为代表的切制度环境,自觉进行职业化。

4、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种类,熟悉劳动合同的内容构成,能够正确与用人单位签订、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能够分析常见劳动合同中的问;掌握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事项,知晓法律赋予劳动者在解决劳动争议中欧诺个的特别权利,熟知法律规定的“劳动维权”的路径和方法,能够就相关案例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够收集并确认“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的依据,能够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维权。

5、掌握求职资料的组成及准备方法,掌握求职信的写作要求,了解面试的相关知识,能够写出一封合格的求职信,具有适应面试的心理能力和知识准备,培养对未来职业的情感,克服求职障碍;掌握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的基本知识,理解职业成长的基本模式和评价标准,能够在实习生产中适应职业生活,自觉训练职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现实职业世界中各种职业危机,了解各种对策方法并能够针对具体案例提出解决方法。

四、课程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第一课职业与成功教学要求1、理解职业的人生功能,能够分析职业的基本内涵,培养对职业活动的积极心态。

2、掌握职业道德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能够进道德认知,体会良好的职业情操对个人及社会的积极意义。

3、了解树立职业理想和进行职业定向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职业定位;掌握进行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进行正确的职业定向,能够进行职业规划;理解职业成功的标准和要素。

教学内容§1—1 职业是人生的基石一、职业来自社会分工二、职业的基本特征三、职业的人生功能1、获取生活来源2、承担社会责任3、实现人生价值§1—2 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一、职业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二、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1、行业性2、养成性3、自律他律结合性三、职业道德的作用1、利益调节作用2、培养职业信誉3、提高社会道德水平§1—3 面向成功的职业规划一、确立职业理想1、追求高品位的职业生活2、正确进行职业定向二、进行职业规划1、审视自己,自我评估2、归类整理,进行规划3、动态规划,不断调整三、理解职业成功的内涵四、了解职业成功的要素1、自信2、目标3、行动重点与难点1、职业的基本内涵(重点)2、职业的人生功能(重点、难点)3、道德的自律与他律(难点)4、职业指导(重点)5、职业理想(重点)6、职业生涯(难点)第二课职业支点教学要求1、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涵,能够体会职业道德规范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对现实社会各种职业行为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能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2、理解职业道德行为的内涵,掌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能对生活中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分析,自觉加强训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2—1 职业道德规范一、集体主义原则二、爱岗敬业1、干一行,爱一行2、乐业、勤业、精业三、诚实守信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道2、诚实守信要求诚实劳动、信守契约3、诚实守信的核心是质量至上四、办事公道五、服务群众与奉献社会§2—2 职业道德行为一、职业道德行为的内涵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1、保持良知2、见贤思齐3、内省与克己4、慎独重点与难点1、集体主义原则(重点、难点)2、道德行为与职业道德行为(重点)3、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重点、难点)第三课职业与企业教学要求1、理解企业中职业岗位的特点,熟悉企业组织架构,明确技能人才的定位和发展空间,能够评价自己的职业竞争力,用企业专业化的技能人才标准来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将职业理想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

2、掌握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基本内容,认知职业化对自身职业成长的意义;熟悉并理解职业化的途径和方法,能够适应“5S” 为代表的切制度环境,自觉进行职业化。

教学内容§3—1 企业中的职业一、企业组织架构与职业特点1、企业组织架构2、企业中的职业特点二、企业中技能人才的定位与发展空间1、技能人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2、技能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3—2 企业员工的职业化一、职业态度1、什么是职业态度2、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二、职业形象1、职业仪表2、职业礼仪三、职业技能1、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2、职业技能的三个层次四、职业素养1、职业素养的内涵2、企业管理与职业素养重点与难点1、优胜劣汰,竞争上岗(重点)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技能鉴定(重点)3、高技能人才(难点)4、职业化的基本内容(重点)5、核心能力(重点、难点)6、“5S”管理方法(难点)第四课职业的法律保障教学要求1、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种类,熟悉劳动合同的内容构成,能够正确与用人单位签订、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能够分析常见劳动合同中的问题。

2、掌握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事项,知晓法律赋予劳动者在解决劳动争议中欧诺个的特别权利,熟知法律规定的“劳动维权”的路径和方法,能够就相关案例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够收集并确认“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的依据,能够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维权。

教学内容§4—1 劳动合同一、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种类二、劳动合同的签订1、劳动合同的内容2、劳动合同的订立三、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1、劳动合同的解除2、劳动合同的终止§4—2 劳动争议与维权一、什么是劳动争议二、劳动争议处理的途径与方法1、协商2、调解3、仲裁4、诉讼重点与难点1、劳动关系(重点)2、书面劳动合同与约定条款(重点、难点)3、告知义务(重点)4、劳动维权及其途径和方法(重点、难点)5、劳动维权的法律优势(重点)6、事实劳动关系(重点)第五课职业生涯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求职资料的组成及准备方法,掌握求职信的写作要求,了解面试的相关知识,能够写出一封合格的求职信,具有适应面试的心理能力和知识准备,培养对未来职业的情感,克服求职障碍。

2、掌握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的基本知识,理解职业成长的基本模式和评价标准,能够在实习生产中适应职业生活,自觉训练职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现实职业世界中各种职业危机,了解各种对策方法并能够针对具体案例提出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5—1 求职方法一、制作个人资料1、求职信的写作2、个人简历和附件3、资料的包装二、了解面试1、面试的目的2、面试的内容3、面试的形式4、面试的准备§5—2 职业成长一、从学生到员工1、认同企业文化2、遵守工作纪律3、参与各种活动4、认识自己的岗位状况二、正确对待第一份工作1、第一份工作是职业理想曲折实现的开始2、第一份工作是最好的职业培训三、职业成长的基本模式1、稳定轨道式2、职业流动式3、自我创业式四、职业成长危机对策1、工作力不从心2、厌倦职业生活3、遭遇不公待遇§5—3 走进创业一、创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殊形式二、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诚信正直2、勤勉坚韧3、判断准确,敏捷果断4、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三、创业计划书四、适合青年的几种创业模式1、技能创业2、寄生创业3、网络创业4、加盟创业重点与难点1、求职信写作知识2、面试知识3、适应企业生活4、企业文化5、创业6、企业的类型7、市场调研课时分配1、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可通过讲课、习题和讨论等各种教学形式来完成,讲课中对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可由教师自己决定,也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内容,尤其是拓展的内容。

2、根据所规定的深浅程度,对原理性和概念性的内容采用“理解”和“了解”两个层次,对应用性的内容采用“掌握”和“了解”两个层次。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1. 布置作业17~18次,以课堂辩论为主,课后作业为辅。

两者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40%。

2. 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成绩60%。

七、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德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德育课教学参考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