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变迁

环境变迁

《环境变迁与健康促进》
课程作业
标 题 环境与疾病
学 院 医学院 专业班级 预防131 学 号 2013213377 姓 名 陈攀峰 任课教师 胡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环境与疾病
社会环境与疾病
当今社会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贸易也越来越频繁。

但随之而来的,不只有经济的发展,还有疾病的传播。

我的家乡义乌作为一个贸易大城市,这种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

2011年的夏天,义乌忽然爆发了一种疾病——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疾病。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

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有:(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

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

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

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

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

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登革热的出现立刻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针对这种病是借由蚊虫传播的特点,政府部门立即号召大力开展灭蚊行动。

同时也在大力宣传预防这种疾病的重要性,还有这种疾病的传播,临床表现等。

记得当时我们村里给每家每户都发了杀蚊剂和宣传册。

除了灭蚊,政府还从蚊子的繁殖特点出发,防止蚊子的滋生。

因为蚊子的产卵必须要在水中进行,而且登革热的主要传播蚊虫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而这两种蚊子的繁殖水体为小型自然水体,即瓶瓶罐罐、树洞,路面坑洼等的积水处,所以政府大力开展了除水行动。

记得当时村里要求把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收起来或卖掉,不准放在外面,还把路面上的水洼都用干粉除掉。

在大家的认真努力下,登革热的疫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我一直觉得在这个方面,我们做的还是不错的。

自然环境与疾病
以前我一直认为杭州是个美丽的城市,所以高考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报了杭州的几所大学。

到现在为止,我在杭州呆了也快一年了,却发现杭州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刚开学那段时间,学校的自来水就出了问题,总是有一股异味。

还来才知道,不只是学校,整个杭州都是这样。

要知道疾病80%与水有关,饮用水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

饮用受污染的水,会导致胃炎、皮肤病、内分泌紊乱、肾结石、肝炎、心血管病、霍乱、伤寒、痢疾、胃肠炎等多种疾病。

同时,还可引发多种地方病。

例如,水氟病、水砷病、大骨节病、地甲病等。

水中的化学污染物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还可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没过多久,杭州就来了台风,大水淹没了这座城市,记得那次出门最严重的地方水都快淹到了我的膝盖。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次雾霾,出门什么都看不见。

Pm2.5直接爆表。

要知道,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它直接参与人体代谢和体温调节等生命活动。

因此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成年人平均每天需吸入十几斤的空气,是食物和水需要量的几倍。

然而,一旦受污染的空气进入人体,便可导致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疾病或其他疾病,严重时还可引发肺心疾病、癌症等。

地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此指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而那些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则寿命相对较短。

作为养生的地理环境,最理想的居处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

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干金翼方》中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

”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

自古以来,僧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目前在城市我们对住宅的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其达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养生。

创造一个树木环绕,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千姿百态的住宅环境。

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居住者心旷神怡,置身于大自然的纯朴美和自然美之中,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养生怡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打造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健康是人类的最大财富!然而,社会因素及环境影响使一些不确定的突发性疾病也在不断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如SARS、禽流感。

健康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热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人的生命已变得越来越脆弱。

能够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事,在繁华的都市中,污染这么严重的都市,我们到底该如何让自己健康的生活呢?如果有幸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康管理师,我们又该如何引导一个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我们要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对于我们所能够做到的,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2、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3、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4、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5、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等。

政府部门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调整用水结构和用水卫生,前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健康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内涵,一种是否善于经营的体现!那种肆虐的无度的行为,不仅对于自身对身边的人而且对我们生存环境都是的一种无知表现。

恶虐的生存环境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改善这种现状,亦将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我们要保存和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保护,并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做起,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为自己、为家人、为大家创造一个空气清新、清洁优美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

同时,作为我自己,要用自己选择的职业和掌握的健康知识去指导每个人健康观念,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