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识点归纳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以血中葡萄糖水平长期增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因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的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代谢异常。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血管、心脏、神经、肾脏、眼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一)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一般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常伴有软弱、乏力,许多患者
有皮肤瘙痒。
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病情较重,症状明显;2型糖尿病起病缓慢,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甚至无任何症状。
2.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代谢综合征也是促进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3.糖尿病并发症表现一些患者以糖尿病并发症为主诉而就医。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有各种感染、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少数患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为首发表现。
(二)诊断标准
1997年7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新的诊断标准,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基本认可1997年ADA提出的标准作为新的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1999年中国糖尿病学会也决定采用该标准。
1.诊断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根据,应注意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应加测餐后血糖,必要时应作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应取静脉血浆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比全血血糖高约15%。
OGTT的葡萄糖负荷量成人为75g,儿童1.75g/kg,总量不超过75g。
服糖前及服糖后30、60、120、180分钟测定血糖。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不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
(1)空腹血浆葡萄糖(FPG):FPG<6.0mmol/L(110mg/dl)为正常,6.0≤FPG<7.0mmol/L(110≤FPG <126mg/d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FPG≥7.0mmol/L(126mg/dl)为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2)OGTT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G):2hPG<7.8mmol/L(140mg/dl)为正常,7.8≤2hPG<11.1mmol/L (140≤2hPG<200mg/dl)为糖耐量减低(IGT),2hPG≥11.1mmol/L(200mg/dl)为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或FPG≥7.0mmol/L (126mg/dl),或OGTT中2hPG≥11.1mmol/L(200mg/dl)。
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不主张作
第三次OGTT。
2.分型
(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常有一种或多种自身抗体存在。
起病急,代谢紊乱症状明显,患者需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命。
(2)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
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在疾病初期甚至终生,其生存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8种亚型。
(4)妊娠糖尿病:妊娠期初次发现任何程度的IGT或糖尿病。
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
(三)综合性治疗原则和降血糖治疗
1.综合防治原则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治疗目标是保持良好的代谢控制,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使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等指标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做到早期达标、持久达标和安全达标,消除或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降低死亡率。
治疗措施包括控制饮食,减轻和避免肥胖,适当运动,戒烟,合理应用降糖、降压、调脂、抗凝等药物。
应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掌握必要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树立正确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掌握血糖自我监测和胰岛素注射方法,定期系统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治疗过程中要避免血糖过度波动和低血糖发生。
2.降血糖治疗
(1)口服降血糖药治疗:目前口服降血糖药共包括五个种类。
①双胍类药物:常用药物为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或超重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②磺脲类药物:常用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适宜不太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③格列奈类药物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适用于餐后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适用于餐后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⑤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等,也称为胰岛素增敏剂,适用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水肿、体重增加等。
⑥肠促胰岛激素: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主要增加体内GLP-1浓度,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拜糖平: 抑制糖的分解延缓糖的吸收
(2)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适用于: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经严格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良好控制;③无明显原因体重下降或消瘦;④任何类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⑤妊娠期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分娩;⑥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⑦外科围手术期;⑧全胰腺切除所致继发性糖尿病。
常用胰岛素制剂其来源和结构分为动物源性胰岛素、基因程生产的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已逐渐取代动物源性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速效(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常规)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以及预混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例题】肥胖或者超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第一线药物是
A.二甲双胍
B.格列苯脲(优降糖)
C.罗格列酮
D.瑞格列奈(诺和龙)
E.阿卡波糖(拜糖平)
[答疑编号700294230101]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