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处理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处理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营养不良及贫血;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对血液透析耐受性差,易发生低
血压,血色素水平与外周血管阻力有直接的相关性,贫血可引起血管扩张,
严重贫血的病人更容易发生低血压。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 (3)心脏因素;如左心室肥厚、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病因导致心脏舒张
功能障碍

心律失常(如房颤)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治疗策略
• 发作性症状性低血压为血液透析室的常见并发症,必须紧急处理。可以分阶段处理: • ( 1 )低血压明显且伴明显症状; • ( 2 )低血压还无症状; • ( 3 )血压较透析前降低。
(一)低血压明显伴明显症状
• 1. 立即停止或减慢超滤 • 2. 立即减慢血流速 • 3. 置患者于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 • 4. 快速扩容 • 不论引起低血压的原因是什么,快速扩张血容量是最有效的方法。快速输注

心脏缺血

心包填塞

心肌梗死

高龄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心脏病变;由于氺钠潴留、高血压、贫血及尿毒症作用,透析患者常
存在不同程度的左室肥厚及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当血容量减少或外周阻力
下降时,心室肥厚和心功能不全参与了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心包积液使心
脏灌注及排出量降低,也容易诱发透析中低血压。
• (2)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包括透析液温度较高

透前应用降压药物

透析中进食(食物消化会使内脏血管扩张)

中重度贫血(组织缺血时低红细胞比容加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

采用醋酸透析液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尿毒症患者常有自主神经功能不全,使心血管系统
对透析引起的循环血浆量减少不能适当地发生反应。在老年及糖尿病患者中 尤为突出。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 积极寻找透析中低血压原因,为紧急处理及以后预防提供依据。常见原因
有,

(1)容量相关性因素;包括超滤速度过快

设定的干体重过低

透析机超滤故障或透析液钠浓度偏低
失血(如:消化道出血,为期手术出血)
腹泻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 体外循环;透析诱导期患者、年老体弱者及透析前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
缩压<100mmHg。 发生时间 多发生在血液透析治疗的中、后期。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临床类型
根据发作频率分类 发作性低血压(EH):患者基础血压正常或增高,在透析过程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100mmHg,发生率为30%—40%。 慢性持续性低血压(SH):常发生于透析多年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收缩压 通常不超过100mmHg,发生率为5%--10%。
预防透析中血压进一步降低:采用超滤曲线;采用序贯透析:先单超后透析; 采用高钠透析液;采用透析机的容量监测;采用低温透析。
• 改变透析方式可能改善或预防透析中血压进一步降低。如与进食有关,则透
析中尽量不进食, 若进食宜选择在透析 1-2h 时。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预防
• 4. 新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 • ( 1 )患者常常伴发其它疾病 • ( 2 )保留预充液,直接接合开始透析 • ( 3 )如果血容量本就不足,可以边补液边透析 • ( 4 )如果血容量相对不足,可以尝试先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再透析
• 溶质清除过快;在透析中由于清除尿素、肌酐等溶质,血浆渗透压迅速
下降,并与血管外液形成渗透压梯度,驱使水分移向组织间或细胞内,有效 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
• 透析液钠浓度过低 ;使用低于血浆钠浓度的透析液,会导致血浆渗透
压明显降低,血管再充盈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血压下降。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 透析前服用降压药;可抑制血管收缩,容易发生透析低血压。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透析液温度;若温度过高可导致皮肤血管反射性扩张,皮肤静脉容量
增加,中心静脉压及心排出量降低,外周血管主力下降,引起低血压。

透析过程中进餐;进餐可使迷走神经兴奋,分泌大量消化液,胃肠血
管扩张,血液分布于消化系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产生低血压。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 (4)其它少见原因;如出血

溶血

空气栓塞

透析器反应

脓毒血症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症状
• 轻度者: • 无明显症状、打呵欠、头晕、面色苍白、出汗、视力模糊、声音嘶哑、心悸、
脉搏加速等症状。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症状
严重者: 呼吸困难、黑朦、呕吐、胸痛、腹痛、心绞痛发作、肌肉痉挛、一过性意识 丧失、甚至诱发严重心率失常、死亡 。
生理盐水 100-200ml 最常用,视情况可以增加输注量。
(二)发作性低血压前兆的处理
• 1. 有多年透析经验的老患者 • ( 1 )减少超滤量 • ( 2 )与患者交流是否补液 • 可以输高渗糖水(10% ~ 40%),可以输生理盐水100-200ml 。 • 2. 新透析患者 • ( 1 )减少超滤量 • ( 2 )输生理盐水100-200ml • 3. 血压较透析前降低,未达到血压透析低血内频繁发 作的处理
• 3. 采用 “ 先快后慢 ” 的方法 • 即透析开始 2 小时内的脱水量占总脱水量的 1/2-2/3 ,减少透析后期对心血
管系统的负担。
• 4. 采用高钠透析 • 对于在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可采取在透析开始前立即提高钠浓
度(150 mmol/L ),在结束透析1小时以前,把钠浓度调至 140 mmol/L , 防止患者透析间期口渴等不良反应。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预防
• 5. 老血液透析患者 • ( 1 )患者常不伴发其它疾病 • ( 2 )可以尝试上调干体重 • ( 3 )患者耐受超滤的能力往往超出医护的估计 • ( 4 )患者基本要求超滤
透析低血压预防的总结
• 1.最重要的是合理评估干体重,防止过量超滤。 • 2.避免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 • 3.使用血容量监测仪。 • 4.设定个性化的钠浓度。 • 5.设定合适的超滤模式 。 • 6.选择合适的血液净化模式。 • 7.病人需要避免透析中进食。 • 8.身体状况不好的患者,要纠正严重低蛋白血症、严重的贫血。
(四)血液透析患者伴大量腹水
• 1. 个别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存在大量腹水 • 原发病可以为ADPKD(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或伴发肝硬化,或特
发性,或其他病因。
• 2. 表现 • 透析间期的血压尚可正常,但也为正常的低限水平。透析开始后 30 分钟内
SBP<90mmHg ,且 SBP(收缩压) 下降超过 20mmHg , 并且患者出现 明显低血压表现,在后续的透析治疗中血压持续低。
(三)发作性症状性低血压近期内频繁发 作的处理
• 5. 序贯透析 • 即先 “ 单超 ” 0.5-1h ,后续透析。适用于所有体重增长过速、透析中血
压不稳定或心血管功能差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者。
• 6. 低温透析 • 先调透析液温度至35.5-36 ℃透析1-2小时。低温时可防止血管扩张,外周
血管阻力增加,肾上腺素水平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稳定。低温透析还 可引起冷反应,增加儿茶胺的分泌,血管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升高血压。
有关的并发症称之为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或即刻并发症。
血液透析中常见并发症
透析中低血压 恶心和呕吐 胸痛和背痛 失衡综合征 心律失常 空气栓塞 透析器破膜
• •
肌肉痉挛 头痛 皮肤瘙痒 透析器反应 溶血 发热 体外循环凝血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概念
• IDH定义 • 是指透析前血压正常或高血压,透析中血压快速下降≥30mmHg或透析前收
• 3. 治疗 • 建议改腹膜透析。
(四)血液透析患者伴大量腹水
• 4. 共性 • 这些大量腹水患者往往并存门静脉高压。存在 “ 高动力循环综合征 ” ,
高总血容量,低血压或正常低限血压。
• 高动力循环综合征是指原因不明的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
明,似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机体β受体亢进有关。此病 多见青壮年男性,多数病人有轻度心悸、气急、不典型胸痛及不稳定高血压, 但仍可参加正常工作。少数患者可发生心衰。多数病人休息时心搏量和心排 血量高于正常,故称之"高动力循环综合征"。
• 5. 治疗的学术探讨 • 改腹膜透析,可以降低门静脉高压,可以延长患者寿命。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预防
1. 超滤量“绝对“多
• 医护和血液透析患者均要明白“干体重”概念。任何患者透析中或透析结束
时体重低于干体重,均会出现症状性低血压。“干体重”随病情变化是可变的。 新透析患者,往往食欲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会增加,因此干体重也要上 调。透析前体重被高估(如多日无便)。预防措施:精准“干体重”。
压不好确定,需要增加测量血压频度。 血压降幅和目前血压是否是你希望 的,如果是,可以继续。如果不是,重新核实超滤量及设定超滤量的依据; 新透析患者,减少超滤量;老患者查既往透析记录。
(三)发作性症状性低血压近期内频繁发 作的处理
• 1. 寻找原因 • ( 1 )干体重应该上调? • 如实际体重增加,但患者沿用原干体重。 • ( 2 )单次超滤量超过患者耐受性 • 减少单次超滤量,必要时增加透析次数已达到需要的超滤总量。 • ( 3 )患者近期体质差 • ( 4 )药物因素 • 2. 采用超滤曲线
血液透析低血压的预防
• 2. 超滤量“相对”多 • 透析结束时体重高于干体重,但超滤量超过了患者的耐受性(超滤率超过
了再充盈率)。预防:单次透析超滤量不要超过体重的4%-5% ,患者需要 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