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汉沽管理区第一中学胡春梅
和谐的社会少不了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和谐的班级,和谐的班级体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掌握基本情况、深入了解学生
每次接新班,我都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做一下简单了解,比如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父母情况、联系电话以及经济状况等等,然后再经过家访进行落实,通过和教过他的老师和熟悉他的同学进行进一步了解,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尤其关注婚变和单亲家庭,便于以后沟通和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学生是很单纯的,我们要熟悉他们,就要进入他们的小小世界。
所以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了解学生的语言,并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学生的语言。
学生喜欢听的歌,我也试着去听;学生喜欢的电视片,我也争取去看;学生喜欢玩儿的东西,我也试着学一学、玩儿一点,在课余时间可以和他们讨论一下。
这样我和学生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共同语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对老师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陌生。
二、真心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
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通向他们心灵深处的桥梁。
比如我们班阿伟同学,从小学就不爱学习,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还经常违反纪律,几乎班里学生都讨厌他。
他每天上课说话、捣乱,下课总和那些淘气的孩子玩,不主动参加班务劳动、打骂同学,在小学就已成为班上的小霸王,对班级的影响很大,经常与班集体作对。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于是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父母离异,几乎没人管)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他只要有一点改进,就抓住这一闪光点,在课上大力表扬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他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
为了巩固这种局势,大家推举他作我们班的劳动委,这样不但是对他行为的一种约束,而且更是一种激励。
这层束缚使他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了改变,并且能积极参加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这一切说明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
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
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三、欣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类的本质都渴望被肯定,学生更是如此。
我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予以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
”说的是为赏识自
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
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
孩子需要在表扬声中健康成长。
其实,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同时这种期待和赏识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士为知己者死”一般的信赖和真诚。
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每个人都会有优缺点,如果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就很难欣赏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师生交流与沟通的深度就会有很大的限制。
人的成长是在欣赏与鼓励中进行的,一个人只有自己被别人肯定后,才会进而去肯定别人,所以才会认真的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才会更加的努力。
四、理解宽容学生
每一个人都难免犯错误,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
他们所犯的错误大多数是无意的。
我的原则是对任何一个学生,不翻旧帐,不存偏见,一视同仁。
两校合并之后,班里加入了许多新面孔,而且由于各方面原因,我班学生都住宿。
并过来的学生刚开始有些不适应,对新环境陌生,对班主任我的态度还有些敌意,我认为实属正常。
学生中有一个叫海华的,她的行为习惯比较差,第一次犯错我批评她之后,她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强调我有意针对他们这些转过来的学生。
宽容是一种美,作为班主任更要宽容学生。
他们这些转过来的学生,留恋原来的学校、老师、同学,不恰恰体现了他们很重感情
吗?我理解他们,我也愿意为他们的重感情而宽容他们。
因为他们重感情,所以初到新的环境,一时间难以适应。
而我恰恰可以利用他们重感情的优点,培养他们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的感情。
感情培养出来了,师生关系也就和谐了。
现在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独生子女多,家长们事事惯着,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产生不团结现象。
尤其是两校合并之后,这样的问题肯定存在。
我班小玲同学曾一度因为个人性格问题和同宿舍的同学闹得很僵,经过我耐心的调解,使得同学之间又恢复了团结。
类似的情况在一段时期内发生了不少。
经过我的努力调解、教育,后来我班的学生在元旦贺卡中写道:“老师,希望您原谅我们在过去的半年中所犯下的错误,我们不是有意的。
”我对他们说,我根本从来就没怨过你们,还要我原谅你们什么!老师允许你们在错误中成长,只要你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那就是个好学生。
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
宽容学生也是给学生一个台阶,其实也是在给自己一个台阶,这是一种冷处理的教育方法,它可以避免矛盾升级,也为后面妥善解决矛盾留下了思考的时间、空间。
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里,总是会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会有守纪律的,也有不守纪律的;会有多才多艺的,也有看起来平庸的。
老师们在对待班里的学生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倾向于成绩好的、守纪律的、多才多艺的。
特别是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
成绩好的,所有的老师都关爱有加即使有些
错误,老师也能一笑置之,最多提点两句;至于成绩差的,表现好了未必受到注意,若是在纪律上也表现不佳,则往往会被老师冷眼相对,冷语相向,甚至是动用武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定格成永远的差生,要平等对待学生,努力把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肯定会有差异,成绩上的差异、个性上的差异、家庭情况的差异……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就“差异”对待学生。
学生自尊心很强,内心很敏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都渴望老师的一视同仁,优等生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处在中游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尽可能的给所有的学生一样的学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公平的,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就我而言,我希望我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那些学习自制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更需要我多去关注他们,引导他们。
我想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好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赏识。
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环境的变化,教师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都是会进步的。
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即使不能将其培养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六、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而做家长的往往又会
把这种希望转而寄望于孩子的老师,这无疑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压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利用学校定期开展的“家长和学校”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及平时的家访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完全是两个样,因为中学生面子观念都很强,往往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而在家里则就无所顾忌了。
一个老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才可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学生。
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
老师和家长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材,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通过沟通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总而言之,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果失去平等,失去了相互的尊重,班集体的和谐是永远无法形成的,学校的和谐也会是纸谈兵,社会的和谐也会是一句空话。
因而,班主任只有善于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才拥有了“人和”,才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