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旅游地理——彭淑清版 第一章 绪论
中国旅游地理——彭淑清版 第一章 绪论
2.中国气候特征
(1)典型的季风气候 (2)大陆性气候明显,雨热同期。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第三节 中国旅游区划
一、旅游区和旅游区划 (一)旅游区的概念和特性 1.旅游区的概念 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 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 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 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 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一)中国旅游区划方案简介 区划方案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考虑: (1)旅游资源、旅游条件发展现状的相 似性; (2)行政区划体系的完整性。
2000年,罗兹柏、张述林编著的《中国旅游地理》
一书中将全国划分为八大旅游区:
东北旅游大区 华北旅游大区 华东旅游大区 华南旅游大区 华中旅游大区 西南旅游大区 青藏高原旅游大区 西北塞外旅游大区
目前旅游地理学研究发展趋势
:
1.旅游、节事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 旅游流等成为研究热点; 2.跨学科交流促进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 3.注重学术规范; 4.国内外研究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地 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 一门学科。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 在国际上亦称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如英 国)、游憩地理学或闲暇地理学(如加 拿大)、观光地理学(如日本、韩国) 等。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旅游资源研究 (二)旅游地的研究 (三)旅游者的研究 (四)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五)旅游区划的研究 (六)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七)旅游影响的研究
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概述
一、 旅游资源的概念 本书采用国家旅游局、国家技术监督局 《旅游规划通则》(2003)给出的定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 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 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 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旅游区的特性
(1)系统性 (2)地域性 (3)层次性 (4)优化性
(二)旅游区划的任务与原则
1.旅游区划的任务 2.旅游区划的原则 (1)差异性与相似性原则 (2)综合性与层次性原则 (3)主导性和多样性原则 (4)地域完整性与行政区划相协调的原则
二、旅游区划方案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据旅游资源的属性及成因分类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法。 根据旅游资源的属性及成因,可把旅游 资源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型,即自然旅游 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对旅游资源细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
1.地文景观 2.水域风光 3.生物景观 4.天象与气候景观 以上属自然旅游资 源类
5.遗址遗迹 6.建筑与设施 7.旅游商品 8.人文活动 以上属人文旅游资 源类
(二)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
(1)世界级旅游资源 (2)国家级旅游资源 (3)省级旅游资源 (4)市(县)级旅游资源
6.永续性与不可再生性
永续性是指旅游资源具有重复使用的特点。 但是,这种永续性并非是绝对的,它只有在对 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的前提 下才能实现。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 游资源都容易受到破坏,旅游资源若使用不当、 或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各种自然灾害、战争 等都会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而旅游资源一旦 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了,故具有不可再生性。
(三)中国地理概况及气候特征
1.中国地貌轮廓特征 (1)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分布于中国西部,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主体,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高山、高原及其间的河 谷平原和盆地构成。如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 山——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山脉、羌塘高原、拉萨河谷平 原等。 第二级阶梯由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之间的一系列高山、高原、 盆地构成。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准噶尔盆地、塔里 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 第三级阶梯分布于第二级阶梯以东,由广阔的平原和丘 陵构成。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 三角洲等。
4.季节性与节律性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5.时代性与变化性
首位太空游客
时代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不同的生产水平下,所形 成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人 文旅游资源其特点、风格 也会不同,会打上时代的 烙印。 变化性是指随着社会的发 展、旅游需求的变化和人 类开发旅游资源能力的提 高而使旅游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范畴不断 发生变化 。
中国旅游地理
主编:彭淑清
第一章 绪论
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熟悉我国旅游区划的原则。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概述
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麦克默里 (K.McMurry)在《地理评论》上发表“娱乐 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认为是旅游地 理学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旅游地理学的诞 生。 1976年在第23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成立了旅游地 理专业组,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我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70年代末期,而真正发展则是在20世纪80 年代。
实训练习题
简述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旅游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 为哪几类? 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你认为中国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几大区 域?简述每个区域的基本特色。
2.地域性和地带性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即 指旅游资源的总特征、 景观基调、色彩等具 有地域分布特色。 地域性可以表现为地 带性或非地带性的差 异。
3.组合性和综合性
在特定地域中,绝大部 分旅游资源都不是单一 存在的孤立个体,而是 各资源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而 共同形成的资源体。 如:杭州西湖十景
(三)根据旅游资源利用状况分类
(1)不可再生旅游资源
(2)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域性和多样性 广域性:从空间而言,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山 到深谷,从赤道到极地,甚至是遥远的太空, 旅游资源无处不在。 多样性:从内容而言,因为各种自然的、人文 的因素都有成为旅游资源的可能,如前所述, 昔日的监狱、废弃的矿井、荒芜的沙漠甚至火 山、地震等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四、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一)位置、疆域和邻国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陆地面 积960万平方公里, 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 大,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陆地疆界长达2 万多千米,与15个国 家相邻。
(二)人口和民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人 口13.54亿。在地区分布上,东部人口密 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 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90.56%,少数民 族人口占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