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提纲)-4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提纲)-4


(2).运动中力的相关性:
【1】.《墨经》曰:“宇域徙(Xi),说族宇久.”即:空间的位置变
动,发生在一定间隔的空间和时间内.
【2】.明朝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宙轮于宇,则宇中有宙,宙
中有宇.”这是很深刻的,从直观观察中看到时空的统一,看
到时空与运动的紧密联系.
(3).时空无限的观点:
【1】.张衡《灵宪》:“宙之端无穷.”
样大,无一物似宙一样长,四方去无极,上下去无极,是多大?
亘古亘今,往来无穷.” 【5】.相对论时空观:
① 唐·李班看棋. ② 东方朔三岁泉中浣沙泥.《东汉·东方朔列传》. ③ 虎丘山上听琴声.
④ 孔大圣东海龙宫才几日,花果山象人类看果蝇.时间机器的商业价
值,会导致悖论.)
超越一切经验,以至于无法用言词描述,也无法用恰当的名字称 谓它.所
以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道” 创生世界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 程,
“道”创生万物,还要蕴含于万物之中,使万物得以生生不息,欣 欣向荣
地成長.
(4).老子的宇宙创生图: (轻清) 阴气 天
③.戏台下埋几口大缸,增加混声回响效应. 【4】共振现象:
①.庄子曰:“鼓管管动,鼓角角动.”——相干波源. ②.汉·董仲舒:共振是“比而共鸣.” ③.汉洗、鱼洗(或龙洗)——固液之间受迫共振.
(注:杭州西湖、成都杜甫草堂都为游客准备了龙 洗.)
④.《汉·东方朔传》:“汉武帝末央钟无故自鸣三日,东方朔 曰:山恐有崩者,三日,郡南极山崩.”
【2】.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 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 而立,载水而浮.”
(注:西方人说:张衡再前进一步就进入地心说;而中国人认 为:托勒密再前进一步就进入浑天说.)
(4). 宇宙无限的“宣夜说”: 【1】.何为“宣夜”. 【2】.产生于殷代:“宣夜之学,绝无师法”.——落下宏
四.中国古代声学方面的成就.
【1】.乐器:殷商求士文物和典籍中,打击乐:鼓、磬、钟;调频乐 器:琴、瑟、管乐、箫、笛.
【2】.发声原理:弦振动、齐宣王与匡清的对话:“齐宣王问匡清 曰:“儒者鼓瑟乎? ”曰:“不也,瑟者小弦大声,大弦小
声,大细易位,贵贱易序,故儒者不为.” (注:这里包含了 现代声学的思想.) 【3】.空穴效应:
【2】.王充:“天去人高远,其气苍茫无端夫.”《论衡》.
【3】.柳宗元:“无中无穷,鸟际乎天则? --《天对》. (注:惠施的辩证法思想也属此类.)
三、中国古代物理学各分支的主要成就.
(1).我国古代力学成就.
【1】.基本测量:

长度:“布指知尺.”“舒肘知寻(寻:八
尺).”“以蚕吐丝为忽.” (注:忽:10忽为1丝,10丝是1毫.十马尾为1
C.宋代发现保温瓶——伊阳古瓶. ⑦.热功思想:
A. 两汉时空卵升空.B.五代时飕灯作军事信号. (注:从狼烟到信息通讯.)
B. 秦代(宋代)走马灯. (注:是现代涡轮发动机的始祖)
C. 火龙出水——中国古代火箭. (注:三国时著名的赤壁之战己用了两节火箭.)
六.我国古代的电磁学成就.
【1】.摩擦起电思想. ①.东汉王充《论衡》:“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不 假它类. ②.南北朝时期陶弦景曰:“琥珀,唯以手心摩擦拾芥为真.”
“道”(虚空) →宇宙→气 合气 四时→万物. (重浊) 地 阳气
(积热) (聚积)
(聚积) (积寒) (聚积) (相混)
阳气-→火气-→ 日 淫气---→星气-→阴气-→水气
-→月.
(注:道生宇宙,宇宙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四时生万物.)
(5).“道” 与现代宇宙学: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用最概括、最
映建筑业的发展. (注: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物质构成的思想.)
(2)、阴阳说:
(a).这是我国古代由巫术和占卜发展起来并在我国古代哲学乃至整个科学中 起重要作用的哲学思想.
(b).《说文原传》曰:阴:“山北水南,日所不及”.《尔雅》曰:阳:“山 东曰朝阳, 山西曰夕阳”.
(c).《易经》因阴阳.《易经》即《周易》, 包括
则为霜, 温则为雨, 寒则为雪, 雨露冻凝者, 皆由地发, 不由天 降也.” ——物态变化和相变思想. ④.“寒不累时, 则霜不降, 温不兼时, 则冰不释. ⑤.宋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写道:
“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堤欲上时.” (注:鸭身体是测温计.)
⑥.热传递. A. 周代冰室.B.汉王充热平衡.
掩. ” 【4】.屈原《天问》:八根擎天柱,绳索捆绑.---“八柱
凉亭”. 【5】.共工与颛顼(Zhuan Xu)争取天下,而怒触不周山-
-悟空在如来佛掌.
【6】.《慎子》:“天体如弹丸,其势如斜倚”. 【7】.第二次盖天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磐”.
(注:在此时希腊也有天论: 乌龟模型).
(3).颇有见识的浑天说: 【1】.张衡生平简介:
《经》、《传》两部分,《经》与《传》
是周文 王所作.阴阳是《易经》的精髓.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曰: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左丘失明,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注:朱熹对易经的八封作了更易记忆的表述:乾三连,坤六断,震 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 卦词) (d).公元前780年(周幽王2年),伯阳父(周文王) 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地震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
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质观 (1)、五行说:
(a).“五行”是上天赐于大禹治水九畴中的第一畴.即:世界由金、木、 水、火、土组成的.
(b).五:指五大行星,行:指运行规律. 公元前10世纪《尚书》中记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
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d).我国对“金”的重视,反映我国古代冶炼业的发展,“木”的重视,反
二、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的时空观与运动观:
(1).时空观:
【1】.道家: ①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跃呼? 虚而不屈,动而俞
出.” ② 管子曰:“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
也.” ③ 战国时《尸子》:成书于战国尸佼(BC.390-330) 说:“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2】.儒家:孔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也,不舍昼夜.” 【3】.墨家:《墨经》曰:“宇,蒙东西南北,久,合古今旦 莫.” 【4】.南宋朱熹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无一物似宇一
⑤.张华解释四川成都庙中的洗澡盆,早晨不打自鸣.说是洛阳 早晨钟引起比而自鸣.并说消除自鸣的办法是把盆钜开一逢 或重铸时大小改变. (注:虽自鸣解释有问题,但改变自鸣的方法是科学的.) ⑥.沈括:朋友家“琵琶比而共鸣”神了,沈括为解释之做
了“纸人实验.” 【5】.声的反射: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其声学原理. (注:我国己很早就把声学原理应用于建筑业方面.)
①.墨子《备穴篇》有探测敌军所挖地道方向之法:“穿 井,城五步一井.” 在墙根附近挖到地下水位三尺,将巨 形陶罐放入,上紧盖薄草.“使聪耳者伏而听之.”一井 有二,即可“审知敌穴之所在.” ②.沈括(1030~1094)记载:土兵夜枕空牛皮箭
囊,“虚能纳声.” (注:诸葛亮“七擒”孟获,就用此法.)
(弘). 【3】.主張宇宙无限的思想. 【4】.晋代成书的《列子》--“杞人忧天”. (注:李白诗曰:“白日不照吾精诚,杞人无事忧天倾”.“杞 人忧天”:说明了中国古人太满足于模棱两可,游移其词的解 释了.像列子那样玄远而又不大经意的态度,怎么能发展真正 的科学? 自由中子的衰变半衰期为12秒,质子半衰期为1031— 1032年,11P→→11π+νe).
无内,谓之小一”. 【5】.《墨经》曰:“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端:是构成万
物的最小单元. (2). 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1】.公孙龙曰:“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 竭.”
【2】.《庄子·齐物篇》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近为 小;若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3】.中国古代把原子称为:“端”、“毫”、“微”、“几”、“邻 虚”、“邻虚”的意思是趁于零,最为准确.
五.中国古代热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钻木取火、高温冶炼技术的发达、石油天然气的应 用、炼丹术、升 华、煅烧、熏烟防冻、火药、爆炸技术等众多的热学成就. ①.中国古代最早的与温度有关的文字有:寒、凉、温、热.薄寒 为凉,渐热为温.——温度. ②.《淮南子》曰:“处堂上之阴而知日月之序,见瓶中之冰,而
知天下之寒暑.” ——温度计. ③.王充在《论衡·寒温篇》曰:“云雾,水之微也;夏则为露,冬
(阴不能出,阳不能伏) . (e).玻尔的贵族族徽就是中国的“先天太极图”.
(3)、原子论:
(a).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原子论,其实中国有着丰富的原子论思想. (b).中国原子论思想有两个思路:
(1).认为物质不能无限可分; 【1】.《墨经》中主張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2】.战国时期成书的思孟学派的代表作《中庸》说道:“语 小,天下莫能破焉.” 【3】.南宋朱熹曰:“天下莫能破是无内”. 【4】.《庄子·天下篇》:“至大无外, 谓之大一;至小
分.)

重量:以小米重量为:合、升、斗.(体积代重
量.)
(注:度量衡是治理国家的法度,统一度量衡意味着公
正公平的开始.统一米千克秒制是意味着国与国的交往
平等公正.)
③ 时间:莲花漏: “《周礼》挈壶氏,其法总以百刻,分以昼夜,冬至昼满
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 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 (注:秒定义的演变历程.) 【2】.运动学: ①.王充:《论衡》曰:“盖望远物者,动若不动,行若不行, 何以验之? 乘船江海之中,顺风而驱.近岸则行疾,远岸则 行迟,船行一实也,或疾或迟,迟近之视,使之然也.” (注:它含相对运动,角速度的概念.) ②.梁元帝--肖降在《早发龙巢》一诗中曰: “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 “云游西行,而谓之月之东驰.”--相对运动. (注:用树叉作参照物.) ③.尚书纬·考灵曜》:“地恒动不止,而又不知,譬如人在 大舟之中,闭牖(音:有)而座,舟行而人不觉也.” (注:上述说法意指:在惯性系中无法用力学实验来验证系统 运动情况,这一观念直到十六世纪意大利的伽利略才作出表 述.) ④.意时期的敦煌曲子词中的《浣溪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