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自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交替、多边自由贸易和多轨并进自由贸易政策(简称多轨公平贸易政策)。

其中保护主义始终贯穿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之中,虽然自由贸易有时偶占上风,但这种所谓的自由贸易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美国打着“互惠、公平、非歧视”的幌子,欲抢占别国市场。

为了实现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总是将贸易保护政策奉为圭臬,这一政策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从1776-1940年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变迁的轨迹来看,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呈现出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交替往复的规律。

独立战争后,在汉密尔顿精明的领导下,建立了一项财政政策,使新政府建立在稳固的财政基础之上。

宪法禁止向出口货物征税,这当然就转而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作为国库正当的和最易得到的收入来源。

1789年7月4日新政府首次颁布的“关税法令”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增加国库的收入,但是它也具有保护性质的特点。

在八十一种列举征税的物品中,有三十种以上征收特种关税,其余的征收7.5%到15%的计价税。

对于许多没有被列举的进口物品则征收5%的计价税。

虽然税率很低,平均都没有超过8.5%,但是已经起了保护的作用。

可是,不久就发现1789年的关税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政府收入,因此便在1790,1792和1794年提高了税率。

华盛顿总统就职后不到两个月就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关税法令,1816年以前的各种关税,主要仍然是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只起了偶然性的保护作用。

从1816年到1833年,保护关税运动在稳步发展着。

1832年到“南北战争”时的关税,一般是趋于下降的,虽然保护的原则从来没有被放弃过。

美国实行高额保护关税制度的时期,可以说是从“南北战争”时开始的。

当然,在那个时期以前已经有过保护关税,但是税率并不太高,而且在战争刚要开始的前几年,一直有降低的趋势。

1861年通过了莫里尔法令,这个法令从开始生效以后就实行了高额的关税制度。

“南北战争”开始以后,不仅保留了“莫里尔法令”,而且没有一次国会的会议不把税率提高的。

此后,美国的关税税率有升有降,随需要而变动。

早期的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是为保护国内产业服务的,因而是以保护主义为特点的。

1934年是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改变的关键性一年。

这一年,美国《互惠贸易协定法》建立,它标志着自由贸易主义在美国政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也是美国走向多边贸易体制的起点。

该法案宣布通过互惠贸易协定减让关税,并提出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规定美国政府与任一国家签订的关税减让协定,均自动地适用于其他与美国订有互惠贸易协定的国家。

而降低关税壁垒和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日后成为了关税总协定的基石。

从1776年到南北战争期间,美国主要实行的是保护贸易政策,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的贸易政策由保护主义向自由主义演化,这促成了一次完全成熟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机器的发明和科技耕种方法的日益推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这段时间,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美国进出口的增长。


美国在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这段时间主论调是自由贸易,它一方面加强本国与西欧国家的贸易利益交流,另一方面也对冷战对立国实行经济渗透。

战后至7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自由贸易为主线,贸易政策主要依托多边框架进行,当然,这种自由贸易是对盟国的自由贸易,而对社会主义阵营则采取了禁运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服务与冷战的需要。

在美国的强烈主张下,建立了第一个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关贸总协定(GATT),成为战后半个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石。

在这一阶段,美国对外关税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品进口平均关税率43.6%,40年代下降至24.1%,50年代又下降了一半,低至12%,70年代降为7.4%。

当然,该阶段内也有贸易保护主义高涨之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会修订了1934年以自由贸易为精神的“互惠贸易协定法”,增列了用以保护农产品的国家安全条款和可以因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而提起申诉的免责条款等,且禁止总统将关税税率减至严重损害国内产业和生产的程度。

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是以自由贸易为主,且这些自由贸易政策只是相对于美国的同盟国而言的。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是美国贸易政策转变时期,主要特征是自由贸易主义和以非关税措施为主,新贸易保护主义并行,贸易政策出现由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或“管理贸易”的转变。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欧洲经济的恢复,美同日、欧之间的贸易冲突有所上升,浮动汇率制度加大了贸易摩擦和国际间协调的难度,美国的贸易政策开始日趋保守;另一方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西方国家更多地重视经济政策,政治凝聚力减弱,贸易争端和摩擦日益突出。

这一背景使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作出巨大的调整:
1.由力主自由贸易的立场转移到强调平等开放,对等竞争,双边互惠市场的公平贸易立场。

美国认为它的市场开放程度远远高于别国,别国借此一方面广泛运用倾销、出口补贴等不平等的竞争手段挤占美国市场,另一方面又筑起重重壁垒将美国的商品、服务和资本拒之门外,致使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这是不公平的。

美国贸易政策由公平贸易取代自由贸易,其主旨是一方面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增强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致力于消除贸易伙伴的“不正当、不合理、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或做法”,为美国商品服务和资本打开有利可图的海外市场大门。

1974年国会通过贸易改革法,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分水岭,该条款使得贸易代表能够针对其他国家所谓不公正、不合理或歧视性的贸易做法进行反击,保证实现美国各项贸易协定下的权利。

1978年,卡特总统提出“自由贸易也必须是公平的贸易”,从而使“公平贸易”成为贸易政策的基调之一。

1985年9月23日,里根总统在“贸易政策行动计划”中正式提出“自由和公平贸易”的概念,并组成以商务部长为首的贸易反击小组,以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

1986年美国通过“综合贸易法案”,强调要对实施“不正当、不合理、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或做法”的国家采取报复行动,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贸易政策向公平贸易转变的趋势。

而1988年对外贸易法《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的出台则在法律上确定了美国国家贸易政策中公平贸易的原则立场。

90年代初,克林顿上台,开始把“公平贸易”和对等原则作为贸易政策的基调,强调贸易伙伴在进入美国市场的同时必须对等的向美国开放市场。

布什上台以后,加大推行公平贸易的力度,继续推行经济全球化。

2.偏重双重标准。

贸易产生于贸易各方比较优势的不同,同时也会强化贸易各方的优势,促进产业风格的升华和产业的国际转移。

贸易各国之间不同领域的竞争优势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发展也反过来促进各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弱化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产业。

贸易本来是互惠互利的活动,但美国一方面高唱自由贸易大举进军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又挥舞着保护主义大棒保护国内市场。

美国制定贸易政策的依据主要是国内法律,包括201条款(防止贸易损害)、232条款(国家安全)、301条款以及超级301条款(不公平贸易和授权总统进行贸易报复措施)、337条款(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条款用国内标准评价国际贸易,奉行单边主义,很容易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行动,贸易摩擦也在所难免。

3.由全球的多边主义单轨战略逐步转移到全球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并行的双轨战略上。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乌拉圭贸易谈判体制的形成,都是美国双轨战略的实际应用。

对外贸易政策日渐成为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对外贸易中,经济问题政治化成为主要问题。

与贸易有关的决策者面临着重大的利益和风险,对进出口的限制或者鼓励措施动辄影响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额,也会关系到美国国内数百万工人的生活和生存问题。

另外,受进出口竞争冲击的产业通常结成组织严密的特殊利益集团,通过选票、捐款、游说对参选的政要施加强有力的影响。

参选的官员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往往也会在贸易政策中实践贸易保护主义者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