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规制
摘要专利权作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其被滥用同样会损害他人及公共的利益。
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形式,专利权滥用侵权在责任构成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侵害行为的实施者往往是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主体,受害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而且专利权滥用与垄断常常联系在一起。
在法律规制上,我国的法律在针对该侵权的规定并不健全,因此需要通过对《反垄断法》、《专利法》等法律的完善来阻止专利权滥用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专利权滥用行为法律规制
作者简介:朱宝庆,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38-02
专利权保护权利人在特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在正当使用时,既可以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创新能力,又可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若将专利权滥用,则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会阻碍技术的进步,损害他人甚至公众的利益。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专利保护的客体不断扩大与变化,专利权人利用法律的滞后性与漏洞,滥用专利权的案例日趋增多,滥用专利权的形式也更加复杂,因而,完善和加强对专利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便是专利保护中不得不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专利权滥用行为的影响
滥用专利权而造成他人权利受损害的行为主体往往是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其主观目的是保护自己合法的专利权,以及自身在市场上所占有的地位和利益。
在客观上,专利权人在交易、学科、实施等各方面采取了不正当的形式,例如不实施专利技术,不合理的搭售非专利技术等等,从而侵害他人或公众的利益。
而因权利权滥用受损的主体处于弱势地位,其往往是被动地,不得已承担该不公平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因此,该种专利权滥用行为是一种非法的,损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专利权滥用行为的表现之一即是不实施行为,指的是专利权人出于某种目的自己不实施其专利的同时,在他人已合理的条件并在合理的期限内请求其许可实施,专利权人也不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
专利权人不实施其专利技术的原因有多种,较为普遍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避免更新技术造成对已有配套设备投资的浪费,从而延长使用现有专利技术的使用周期,往往不会去使用最先进的专利技术,而是将其束之高阁,更甚有的企业为了限制其他企业的竞争或进入市场,高价购买他人的专利,不允许该专利在市场中的运用。
例如1875年,美国at&t公司为了保证对有线电话市场的垄断期限而收集相关专利,致使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推后了20年。
由此可见,专利的不实施行为,虽然保护了权利人的权益,但是这种保护是建立在损害科技进步和违反制度的基础至
上,直接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专利法的立法宗旨相贝利,是一种专利权滥用的行为。
专利权滥用行为更多地还是表现在专利的许可交易中。
专利权人在专利许可合同中规定限制性条款来限制被许可人,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
例如,专利技术占有者防止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受到影响,在进行技术许可合同签订时,要求被许可方不得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其行为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不仅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同时还损害了对方当事人预期可存在的财产权益。
又例如,在私有技术标准的使用上,一个新兴企业准入存有一个私有标准的领域,为了获取利益,其不得不接受现有标准,使用他人专利技术,如果得不到许可,该企业即将面临侵权的危险。
那些龙头企业私下所形成的技术标准,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禁止他人进入该技术领域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权利。
二、专利权滥用行为的规制
由于专利权的滥用破坏市场有序的竞争环境,与专利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目标相背离,也与民法上的公平正义、诚信信用等基本原则相抵触,因此,需要用民法的基本原则和专利法自身的规范,以及经济法范畴的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进行规制,进而从不同的视角来限制专利权滥用行为的发生,来维持专利私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专利权滥用的限制
专利制度的制定不仅在于保护专利权人合法的权益,还在于通过赋予专利权人垄断性的专利权,以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专利权人不实施或不许可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市场活动中谋取不当利益,并利用专利侵权大棒迫使竞争对手退出市场或缴纳高额的许可费用,专利权人这种行为表面上是为了保护自身的权利不受非法的侵害,虽然披着合法外衣,但实质上已严重背离了专利法的立法目的。
因此,在市场活动中,专利权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应损害他人和公众的利益,维持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虽然,我国专利法并未规定诚实信用原则,但是专利法作为民法领域的一门部门法,其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且具体表现为禁止反悔原则和捐献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规定,在专利侵权判定中,如果被控侵权的技术方案在涉案专利的说明书中公开,但并没有落入权利要求的字面保护范围,即专利权人在说明书中公开但却没有请求保护,则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方案被认为捐献给了公众,此种情况下,专利权人不得主张等同侵权;相同的,如果权利人放弃了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后,再次主张他人侵犯其已经放弃的权利也是不允许的。
由此可见,在司法实践中妥善运用诚实信用原则,是专利法对专利权人行为进行的一种约束,对专利侵权的判定有着重要的知道意义,具有实现利益平衡、弥补法律漏洞的功能。
(二)专利法对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规制
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制定了专利制度,为了禁止专利权滥用行为的发生,各国通常在专利法中采取制定强制许可制度。
专利权滥用的客观表现很大程度上就是权利人利用专利权的独占性对
市场上他人使用知识产权产品或方法上设置各种不合理且不合法
的障碍。
于是,针对专利权滥用行为,保护市场若是群体以及公共利益,法律赋予其申请强制许可的权利,一次限制专利权的的权利。
但是我国现行专利法中仍然缺少对专利权滥用行为的直接规定,因此有必要在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关注专利权滥用这一问题,作出对专利权滥用行为直接的法律规定,明确知识产权滥用的具体行为,限制权利人不合理的行为,明确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后果,完善现有规定中有关专利强制许可制度。
(三)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的规制
实践中,民法基本原则和专利法都属民事法律规范,它们对专利权滥用行为导致的侵害,只能采取民事赔偿的救济措施,专利法受本身调整法律关系的制约,其缺乏公法的强制性措施,因此,完全依靠民法基本原则和专利法解决全部专利权滥用行为显然是不
可能的。
为了确保专利权人正确行使权利,对因专利权滥用行为而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的救济,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利用经济法领域的反垄断法来进行解决。
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行为或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不同于民事补救的方法,作为典型的经济法的一个部门法,反垄断法采取的是公法的方法,其强制性更为突出,主
要是政府专门机关的主动性干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进一步扩大和复杂,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行为的规制作用则更有意义。
我国的《反垄断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
”这为反垄断法对专利权滥用的规制提供了依据,在《反垄断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均可适用于专利权滥用,特别是当专利上升为行业技术标准时的滥用。
如果知识产权权利人在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实施滥用行为,就会违法。
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条来阐明专利权滥用定义,也很少有法规涉及专利权滥用及专利权滥用禁止原则。
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反垄断法》无论对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加以何种程度的规制,都不可能全面、具体地阐述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市场中发生的所有专利权滥用问题,而这些就需要由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实施条例或细
则加以解决。
三、结语
专利权滥用行为既包括限制竞争效果,同时也包括行为本身违法,但并未触犯反垄断法的规定。
对于前者,需要用反垄断法规制的专利权滥用行为,对于后一种专利权滥用,除了在《侵权责任法》
进行规制外,在专利法框架内进行规制也是有效的途径。
通过构建规范专利权滥用的专利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体系,将专利权人行使权利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充分保护专利权人利益的同时,对专利权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扼制竞争等行为予以有效控制,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冯晓青.知识产权权利正当行使(权利限制)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3]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钱玉林.禁止权利滥用的法理分析.现代法学.2002(2).
[6]陈丽苹.论专利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法学论坛.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