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二零一四年五月目录1普查围 (1)2普查对象和容 (1)2.1普查对象 (1)2.2普查容 (2)3普查方法 (3)3.1踏查 (4)3.1.1地面人工踏查 (4)3.1.1.1踏查时间 (4)3.1.1.2踏查路线 (4)3.1.2空中监测调查 (5)3.1.2.1初步调查 (5)3.1.2.2地面核查 (5)3.2标准地调查 (5)3.2.1林木病害调查 (6)3.2.2林木害虫调查 (6)3.2.3林业有害植物调查 (7)3.2.4林业鼠(兔)害调查 (8)3.3定向调查 (9)3.3.1诱虫灯调查 (9)3.3.2引诱剂调查 (9)3.4场所调查 (10)3.4.1木材有害生物调查 (10)3.4.2种实、果品、花卉有害生物调查 (10)4标本采集和影像拍摄 (10)4.1标本采集 (10)4.2影像拍摄 (11)5业整理 (12)5.1标本鉴定 (12)5.2标本和影像整理 (12)5.3数据整理 (12)6普查材料报送 (13)6.1报送方式 (13)6.2报送容 (13)7普查预期成果 (14)7.1地方层面 (14)7.2国家层面 (14)附件1 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对象 (25)附件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 1681—2006 .. 39附件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42)附件4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林造发[2012]26号)45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全面掌握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分布和危害的基本情况,丰富和完善我国各级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及标本室,开展重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国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有关规定以及《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林造发[2014]36号)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1普查围全国围森林、荒漠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的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观赏和四旁绿化树木以及花卉、苗木、种实、果品、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等。
2普查对象和容2.1普查对象可对林木、种苗等林业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兔、螨类等都列入普查畴。
普查对象包括:(1)国家林业局2013年第4号公告公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以及国家林业局2014年第6号公告新增列的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椰子织蛾和松树蜂。
(2)2003年以来全国有发生、危害记录的506种其它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见附件1),以及各省(区、市)发生统计起点以上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2003年以来从国(境)外或省级行政区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新纪录种类。
(4)除上述外,各省(区、市)自行确定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条件的省份可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天敌资源调查。
2.2普查容(1)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包括亚种和株系)。
规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参见附件1,其中,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昆虫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分别参照《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林木病害》(GB/T 15161—1994)和《森林植物害虫分类与代码》(GB/T 15775—2011)。
(2)寄主植物(危害木材种类)。
寄主植物是指有害生物危害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
寄主植物种类多于20种的,按照不同科、属,至少列出主要的20种。
危害木材种类是指危害的原木、板材、方材、木质包装材料、垫脚木和人造板等。
(3)危害部位。
危害部位是指寄主植物的干部、枝部、梢部、叶部、根部、种子、果实等。
(4)分布围。
分布围是指普查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全部分布区域,包括发生危害区域以及未发生危害区域。
分布围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
(5)发生区域。
发生区域是指普查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发生危害区域。
发生区域以乡级行政区为单位。
(6)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
发生面积是指林业有害生物达到轻度及以上统计标准的面积;达到成灾标准的为成灾面积。
危害程度中的“轻、中、重”等级,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 1681—2006)填写,没有列入该标准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发生(危害)程度统计标准参见附件3,成灾情况根据《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林造发[2012]26号)填写。
发生于经济林(果园)以及苗圃、花圃、温室及其他种苗繁育基地的,以寄主植物的实际种植面积计算;发生于其他林地的,以林业小班为单元计算。
对于14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及2003年以后发现的从国(境)外或本省级行政区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围和发生区域均以乡级行政区为单位。
同时,还要调查其发现时间、传入地、传入途径,以及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等。
3普查方法本次普查以地面调查、诱虫灯和引诱剂调查等传统、科学实用的普查方法为主,以现代先进技术如“3S”技术为辅。
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尝试将遥感技术、航空调查、基于卫星导航的勾绘和定位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运用到本次普查工作中。
市和市在物联网技术,省、省和省在遥感及无人机技术,省和市在GIS技术等方面进行尝试。
3.1踏查踏查要涵盖普查围的所有类型。
通过踏查确定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寄主植物、危害部位以及分布围和面积。
踏查发现有林业有害生物分布的,依据踏查点类型或有害生物特点分别设置标准地调查、定向调查或场所调查等方式进行详查。
3.1.1地面人工踏查3.1.1.1踏查时间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踏查应选择在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盛期或症状显露期进行。
3.1.1.2踏查路线踏查前,有目的的访问或咨询当地林业技术员、护林员,查阅当地森防部门的有害生物发生档案,了解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发生情况,设计好踏查路线和踏查点,每条踏查路线要包含多个踏查点。
踏查路线应根据当地主要森林类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的地形、地貌进行选择,如林间防火道、铁路、公路、林班线。
踏查时,重点考虑港口、口岸、铁路、公路、建设工地,特别是新近架设通信电缆和电力线附近的林地;受人为干扰严重,生物多样性差,生态环境简单的林地(如岛屿)和受突发性灾害干扰后的如火灾、洪水发生地的林地;历史上林业有害生物频发的林地。
踏查以踏查点为基本单位,在每个踏查点发现的全部有害生物填入附表1。
3.1.2空中监测调查对于山高路远、地处偏僻而人力很难到达的区域,应积极利用航空遥感、无人机等技术。
3.1.2.1初步调查通过航空遥感、无人机等技术监测对比林木树冠外观的变化,通过判读在地图上勾绘出需开展人工地面核查的区域或分布点,确定地理坐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供人工地面核查人员前往的线路,填写空中监测调查记录表(附表2)。
3.1.2.2地面核查当地森防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指派专人赴实地确定树冠变化的原因。
确因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按照“3.2标准地调查”要求开展详查。
3.2标准地调查在地面人工踏查和空中监测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应设立代表性的标准地或样方进行详查。
人工林标准地或样方累计面积不应少于有害生物寄主面积的3%,天然林不少于0.2%,种苗繁育基地(苗圃、花圃)不少于栽培面积(数量)的5%。
每块标准地面积1~5亩,同一类型的标准地尽可能设3次以上的重复调查。
在标准地寄主植物的数量不少于30株,少于30株的应全部调查。
以面积设立标准地比较困难时,应设立标准株进行调查,标准株的数量不少于30株。
发现有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要按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总则》(GB/T 23617—2009)进行调查。
每个标准地的调查结果填入附表3。
3.2.1林木病害调查(1)叶部、枝梢、果实病害调查每100~1000亩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标准地寄主植物至少100株,每块标准地随机调查30株以上。
以枝梢、叶片、果实为单位,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枝梢、叶片、果实,统计枝梢、叶片、果实的感病率。
(2)干(根)部病害调查每100~500亩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标准地寄主植物至少100株,每块标准地随机调查30株以上。
对于树木死亡或生长不良而地上部分又没有明显症状的,应挖开根部进行调查。
在标准地上,通常以植株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健康、感病和死亡的植株数量,计算感病率。
林木病害的发生程度通常以百分率表示。
对于植株感病轻重差异较大的,用感病指数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病级株树×该级代表数值)感病指数= ----------------×100总株树×最高一级代表数值3.2.2林木害虫调查(1)食叶、枝梢害虫调查每100~1000亩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标准地寄主植物至少100株,在每块标准地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30株以上,统计每株树上害虫数量,或目测叶部害虫危害树冠、枝梢的严重程度。
(2)蛀干害虫调查每50~100亩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标准地寄主植物至少100株,在每块标准地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30株以上,统计每株树上害虫数量,或目测蛀干害虫危害树木的严重程度。
(3)种实害虫调查种实害虫调查主要在种子园、母树林和其它采种林分进行。
通常750亩以下设1块标准地,750亩以上每增加150亩增设1块。
每块标准地面积为1亩,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5株以上,每样株在树冠上、中、下不同部位采种实10~100个,解剖调查被害率。
(4)地下害虫调查地下害虫调查采用挖土坑法。
同一类型林地设1块标准地,通常每3亩设1个,每块标准地土坑总数不超过10个。
土坑大小一般为1米×1米(或0.5米×0.5米),深度到无害虫为止。
土坑应分布均匀,设在已发生危害的苗圃或新造林地的被害地段上。
3.2.3林业有害植物调查每100~1000亩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
对于侵占林地的种类,如紫茎泽兰、豚草等,计算侵占林地的面积和比例;对于一些藤本攀缘类有害植物,如薇甘菊、菟丝子类等,调查林木的受害情况。
3.2.4林业鼠(兔)害调查(1)鼠(兔)密度调查地下类。
对于地下害鼠密度调查,一般采用土丘系数法或切洞堵洞法,具体参见《森林害鼠(鼠兔)监测预报办法(试行)》(造防函[2002]13号)的有关规定。
地上类。
鼠平鼠、田鼠、姬鼠、绒鼠和鼠兔:一般采用环形夹或中号板夹,以百夹日调查法进行鼠密度调查。
调查时,在每块标准地将100个鼠夹按夹距5米、行距20米的平行线,或按Z字形、棋盘式等形式布设;鼠夹布放后,间隔24小时进行检查,用空夹将已捕获鼠的鼠夹替换,72小时后将捕鼠夹全部收回,计算捕获率。
沙鼠类:在标准地堵洞后,在洞口附近布设鼠夹,以新鲜胡萝卜为饵料,共设置100个中号鼠夹。
统计堵洞数、有效洞数、百夹日捕获数,计算捕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