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
《同课异构模式下的差异性教学的实践》
小课题结题报告





组长:冯志明
成员:姚清东张玉燕
王巧珍李晓兰
2013年6月18日
《同课异构模式下的差异性教学的实践》
结题报告
2013年2月底,为了积极响应学校校本教研的号召,经信息技术教研组研究决定,我代表信息技术老师向学校递交了申请《同课异构模式下的差异性教学的实践》这一小课题,通过教务处审核,3月10日我们课题组开会研究并制定了小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教师任课班级和课时都较多,通常都是备一节课要上好几节课。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备课后上第一节课时还有点欠缺,到第二节课时就讲的很自如,第三节课时就感到有点乏味,第四节、第五节……就已毫无兴致了。

所以同样的内容,讲第一遍时还稍稍有点紧张,第二遍时就能挥洒自如,而到了第三遍、第四遍时兴味已荡然无存、味同嚼蜡。

况且,老师们还得一轮又一轮的周而复始的重复着;那么,如何有效调动老师教学的兴致,使其能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就值得我们的教师去认真地思考和反复地实践探索。

此类情况其它学科也同样存在着。

所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参加研究人员
课题负责人:冯志明
课题组员:姚清东张玉燕王巧珍李晓兰
三、研究对象
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是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全体学生。

约计1200人左右。

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是整体策划——分步实施——阶段侧重——专题突破。

意思是整个课题的研究在整体的框架下分阶段、分专题、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

四、研究的三个阶段
(一)确定研究课题阶段。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倦怠”现象,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加之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存在的各种差异等,给教师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教学难题和困惑,经过大家认真的反思和讨论拟定本课题,报学校教务处,经教务处审阅批准确定研究课题:《同课异构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差异性教学的实践探究》。

(二)实施研究课题阶段。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的成员根据自己所带的班级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研究开始到结题,我们一共进行了3次专题交流反思,每一次都对主题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组织小组成员研究问题的节点,在下一次的研究中更有据的进一步去探究,课题组的老师们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开展课题研究,但是大家都很勤恳,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探究并主动交流分享,为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很高的物质保障和精神鼓励。

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切都有条不紊。

实施阶段的具体方案
1.研究方向:同课异构模式,重在关注教师间的差异,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差异性教学,重在关注学生间的差异,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2.课题概述:通过同课异构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差异性教学的实践探究,消除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情绪,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根据学生差异认真开展分层教学,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3.理论支撑: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深入学习和反思,并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当中。

4.教研交流:积极开展教学研讨课,并进行反思、交流、研讨。

5.课题管理:教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及时处理。

6.课题资料:教师交流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图片资料、课堂实录等。

7.成果评价:课题老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成果评价阶段。

我们对每一次的研讨课都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分析,并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学科课题研究(QQ)交流群。

通过现场听课、反复观看课堂录像等方式,让听课的教师和做课的教师能够通过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真正做到认真反思、反复感悟,充分的肯定自己的优势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便在后面的实践探究中加以纠正和完善,通过这样的重返往复,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

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其他成员整理课题资料并及时上交。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交流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校的课改有促
进,研究就是积极的、进步的,我们将继续努力开创信息技术学科小课题研究的新局面。

姚清东老师的研讨课
王巧珍老师的研讨课
课题研究交流研讨
课题研究交流研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