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疏通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理解作者有关人生、生死的思考,以及其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重点】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以及变化的原因。
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生、生死的感慨。
教学方法:分层朗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以成语“入木三分”引入作者王羲之
2、释题:序,一种文体,用在卷首,本文是作者兰亭集会所赋诗文写的一篇序。
(跋,和序相同的文体,用在卷尾)
二、分层朗读教学
1、学生自读课文,准确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2、学生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和缘由。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乐---痛---悲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思考:作者乐因何而生?
痛由何而来?
悲缘何而发?
(一、)赏析暮春宴游“乐”。
示例:
(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
凝练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江南美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淡雅的情趣。
因美景而乐
(2)“引以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
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游目骋怀,确实是令人愉快。
魏晋名士们优雅的志趣,诗意的人生情怀让我们也不禁神往羡慕之情。
因乐事而乐
明确:乐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节,围绕“乐”等关键词,读出闲适、欣喜的情感。
(二、)赏析因宴游之乐而引发的人生之悲
师: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
师小结:文人雅士比起世俗之人,往往有着更细腻敏感的心灵。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作者沉浸在兰亭集会的快乐中时,引发了无限的遥想:作者想到,人生在世,尽管有兰亭集会这样的盛宴和欢愉,但欢聚总有结束的时候,快乐总有结束的时候。
快乐欢聚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不仅世事的变化是短暂的,无常的,甚至人生命的“修短”,也只能全凭天意,并最终走向消亡。
所以作者的情感:由乐至痛。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词语要重读。
读出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痛惜之情。
(三)赏析作者“悲”的感叹。
理解作者深深的“悲”叹。
思考: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
吗?从哪些文字看以看出?
明确:不,是前有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明确: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自己的感触和古人的感触是那样相同。
这样的人生感叹前有古人,现有今人。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明确:后人看到我们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也会如同我们今人看古人的文章发出同样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但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有关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叹是相同的。
这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困惑。
所以作者深深地悲叹了一句:“悲夫!”
——人生永远变化,但人类对世事无情的变化,人生短暂的境遇却永远无法超越。
作者的伟大、高妙之处,或者说《兰亭集序》最动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揭示了这个局限性!
思考拓展:1)关于人生短暂,生死、世事无常的慨叹可以说是文学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记得哪些相关的诗句。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2)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那么我们,作为后世的阅读者,对于人生,生死,你有何感想呢?
提示:
(1)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我们就来增加它的密度吧”。
(4)村上春树:“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远存在。
我认为,生命就是一些过客在为另一些过客欢欣或悲伤的过程。
一个人死了,就像是他对其他人说,同来避雨,如今我的雨停了,我也该走了,你保重,于是就连背影也没留下。
但如果,在那个避雨的驿站中,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些记忆,那避雨的天地,便留下我们人生的痕迹”。
(5)美国教科书上对“人生”的界定:“人生就人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
3、再读全文,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读出情绪的跌宕变化。
三、课后查阅资料,思考讨论:
1、从文中可以感受魏晋时期人们大多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死观念?为何会如此?
明确:
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
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悟言一室之内”,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文学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2)有人读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说,作者对生死的慨叹也是悲观消极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
悲叹并不等悲观,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声“悲夫”,恰恰表现了他不同世人的人生观、生死关,恰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眷恋,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四、、课堂总结
在清秋时节这个稍带几分凉意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人生的密度和厚度!
最后,让我们再随着音频诵读一遍全文,体味王羲之的千古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