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0 18 年 4 月10 日第七周星期二总第22 课时【课标导航】一、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二、课标解读1.了解生物物种减少的现状,掌握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2.了解森林资源破坏的现状,掌握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
3.了解湿地的概念及其生态功能。
4.了解湿地的破坏现状,掌握湿地减少的原因。
5.了解生态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6.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材梳理】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开发和走私,可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1)现状: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2)原因:树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的原因。
3.湿地减少(1)概念:湿地指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半咸或咸的水域地带,静止或或流动、淡的、半咸或咸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因而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塔尔泛滥平原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④环境污染使湖泊、沿海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
【知识探究】探究点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角度(1)分布区域每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
因而首先要明确分布的区域。
(2)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原因。
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基础(如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湿地等问题都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漠化往往发生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而目前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原因。
从人为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危害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环境自身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如森林的破坏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4)解决措施联系实际,针对成因、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2.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3.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图3-1-2读图点拨“近300年来人口与物种灭绝数量的增长趋势对比”图表显示,近300年来,物种灭绝数量呈增长趋势,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
其中,1850年以前,鸟类、哺乳类灭绝数量增长比较慢,但从1850年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世界人口的增长,鸟类和哺乳类灭绝数量迅速上升。
拓展延伸“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入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它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数量下。
因此,那些外来物种在其原产地通常并不造成较大的危害。
但是一旦它们侵入新的地区,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
自然界里生态环境中存在着食物链,上下级之间相互制约,一旦某种生物人为绝灭或人为引入,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
3.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图3-1-6读图点拨: 读“亚马地区的开发”图时要注意充分地从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热带雨林的分布区(除了亚马平原外还有巴西的东南沿海),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区域的分布特点(分布在热带雨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交通线沿线及铁矿比较丰富的地区),将这些信息结合起来,就不难分析出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其中一些原因。
拓展延伸分析破坏森林后带来危害的一般思路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大面积砍伐,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
其一般分析思路如下:4.湿地减少的原因造成湿地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近代人类活动干预,极加速了湖泊、沼泽消亡的过程。
图3-1-8读图点拨:读“湿地的功能”时应结合图中的景观和箭头来理解和记忆。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图表清楚地表达了湿地的功能:①调蓄洪水吸纳洪水,一部分时间排出,起到蓄洪滞洪的作用,对河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②河流湖泊都可直接供水给居民、工业和农业利用。
这都是可直接利用的地表水。
③湿地可补给地下水。
④湿地可降解污水。
⑤碳积累和碳循环。
湿地中的泥炭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二氧化碳的循环,有利于减缓大气的“温室效应”。
光合作用使无机碳转变为植物形式的有机碳。
植物被降解后,碳则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土壤侵蚀 河流的泥沙增加,河湖淤积大量引水灌溉和 河道截流改向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人类的围湖造田、围海造田 环境污染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湿地的功能减 弱甚至丧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湿 地 减 少图3-1-9读图点拨:“云梦平原水面变化示意图”显示:云梦平原水面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迅速减少,主要从洞庭湖、洪湖、长湖、汈汊湖、梁子湖水面变化中看出。
这主要是围湖造田与淤塞所致。
以洞庭湖为例,由5000多平方千米缩小到2000多平方千米,面积已小于鄱阳湖,尤为可悲的是湖泊形态也变得支离破碎,部分湖区已经泯灭,被人戏称为“洞庭河”。
【典例展示1】2012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湿地与旅游”。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 )①纳木错②三峡水库③东海滩涂④日本海⑤尼罗河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2.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②森林破坏③泥沙淤积④工农业用水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在黄河的入海处,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湿地,下列关于湿地生态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使温差增大②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涵养水源④使黄河入海泥沙大大减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海洋不是湿地,滩涂、河湖、水库等属于湿地。
第2题,围湖造田、森林破坏及工农业大量用水都是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
第3题,湿地具有涵养和净化水源、调节气候(使温差减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入海泥沙量的增减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1.C 2.C 3.B方法技巧分解法理解湿地的概念探究点2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图3-1-10读图点拨:读“中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图的关键是把握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地区。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很多,类型多样。
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次生盐碱化、森林破坏严重等。
生态问题地区差异显著,如西北地区主要是荒漠化,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破坏严重。
拓展延伸我国生态问题形成的背景【典例展示2】读“我国生态工程与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C是________等省的山区。
(2)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生态林工程: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长江流域的目标。
(3)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4)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将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起何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林业资源的主要分布区、生态林建设情况及森林的生态作用。
我国主要有三大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区,东南部的、、等省的山区。
我国的生态林工程主要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其所在地区不同,其主要生态功能也不相同。
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主要是防风固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答案:(1)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横断山区、、(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库、河道泥沙淤积(3)①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②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③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对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的变化趋缓。
对水质的影响:由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使入河泥沙减少,使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
【学以致用】情景材料2012年8月16日凌晨,市神木县红碱淖景区管委会主任党亚波奔走布置,打出人工增雨的第一炮,希望通过增加降雨,控制住湖面迅速下降的趋势。
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陆沙漠淡水湖,曾是汉蒙两族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生命禁区”毛乌素沙漠中的绿洲天堂,而现在,随着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红碱淖水面萎缩了一半,正一步步走向死亡。
据专家测量,其pH值为9.0-9.42。
遗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临灭绝物种之一。
每年夏天,近90%的遗鸥都会前往红碱淖的红石岛筑巢繁衍。
1.结合材料和上图,分析该湖泊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湖泊水质下降;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2.分析造成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答案:原因:降水减少,蒸发量大;河流上游的大坝拦水,使进入湖泊的水量减小;过度的开采矿产和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湖泊萎缩;工业废水流向湖泊及河流,导致水质变坏;水质下降和湖泊萎缩带来生物多样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