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县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导学案学校年级班级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课题议论文阅读复习
学习目标1、联系课文系统复习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2、在具体练习中归纳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3、在辨析练习中纠正比较容易犯的错误。
一、温故知新
A:填空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和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3、常见的论证、、
、。
4、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
——。
5、议论文的语言的特点是、等。
6、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
B: 判断
1、《谈读书》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
2、《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
3、引用名言证明论点是道理论证。
()
4、《谈读书》中“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打比方。
()
5、举例论证在文中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
6、运用几个事例来证明同一观点时,几个事例的顺序可以随意安排。
()
7、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也可以几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答题时要找全。
()
8、议论文语言首先要求生动形象。
()
二、沙场练兵
拥有爱的源泉(13分)
(1)篱笆修筑竖三桩,暖流涌动感心房。
感恩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我们感恩是因为曾经索取和获得——父母的爱、朋友的情、师长的教导……曾经有一股清泉,润泽心田;曾经有一阵和风,唤醒希望;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在你困苦时,把手伸向了你。
这份帮助,也许是送来千金,也许只是投来一个默默的眼神,但都足以让我们心生温暖,度过难关。
感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在心田里发芽。
在心的指引下,我们感恩。
(2)感恩重在。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也许在心灵接受到爱的讯息时只产生谢意,那么,何不把它化为行动——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伸手,都行。
感恩于亲人,田世国为母捐肾;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倾力相助;感恩于人民,。
他们以行动感恩,青史留美名。
一万次的空想都不及一次行动,再大的谢意也比不上实质性的帮助。
感恩是心头的一张邮票,唯有用行动去传递,才是真实而美丽的。
(3)感恩重在 ________。
真诚甘泉淌心间,诚意火把暖两人。
帮助的人已伸出真诚的手,受助的人若衷心感应,快乐和幸福会同时飞向两个人。
他真心报答,坦然而快乐;我接受回报,幸福而
满足。
感恩的心是真诚的。
感恩就像天上的繁星,彼此真诚地照耀着,温暖着,默默守望,相映成辉。
(4)感恩要善于选择时机和方式。
可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盲目的感恩也许会在你想为别人遮阳时,却遮住了他的视线。
要明白,锦上添花当然好,雪中送炭更重要。
雨中送伞,夜行送光,将感恩的心化为柔和的雨丝,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无声地滋润他。
将感恩的心化为准确的晴雨表,然后高举那把伞,在炎炎夏日里为他阻隔如火骄阳。
(5)感恩要永远感怀于心。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时兴起的“感恩”只是一种负担,真正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会因时间而淡忘恩情的。
感恩不能像诸葛亮那样“愚忠”,却要像他那样将恩情铭记于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记着,曾经有一个人帮我爱我,让我感激涕零。
当日子在指尖慢慢滑落时,依然感怀于心。
(6)爱是纯的,心是诚的,感恩是真实的,感动是永恒的,感恩的心便是充实而幸福的。
感恩的心是一条悠远的小溪,滋润着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让爱和温情在你我心间流淌。
(7)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拥有了爱的源泉。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2、根据你的理解,分别在(2)(3)这两段话第一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4分)
3、阅读第(2)段,将下列材料补充完整。
(3分)
感恩于亲人,田世国为母捐肾;
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倾力相助;
感恩于人民,。
4、第(4)段中引用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什么作用?(3分)
三、直击中考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
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1、本文的论点是(2分):谈骨气
2、用简要语言概括文段中的三个事实论据(4分):
论据①:南宋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抵抗,最后为民族利益而死。
论据②:古时候,有一位饿得要死的穷人,有人丢给他一碗饭,并说道“嗟,来吃食”穷人虽死去,但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论据③:宁可倒下去,也不向敌人屈服。
3、短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1分),作用是(2分)举文天祥、古代穷人、闻一多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观点。
4、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不能调换。
5、为中心论点补充一个名人事例作正面论据。
鲁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的救济粮。
四、巩固练习
回顾九年级学过的《陋室铭》,思考以下问题:《拥有爱的源泉》、《谈骨气》、《陋室铭》三篇文章在结构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点?你能从中发现写简单议论文的一个模式吗?
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