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爬地求学生胯下之辱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爬地求学生胯下之辱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爬地求学生胯下之辱
舆情分析
新闻1203班 201230701105 李知芸
一.事件回顾
2015年5月11日,武汉理工大学张能立教授为最后一堂课设置了学生从教授身上跨过的环节,希望学生们做敢“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

该消息当晚在微博传开,引发了舆论热议,众媒体和网民加入事件的讨论,各方观点众说纷纭。

5月11日21时28分,新浪微博用户“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团委”最早爆料:计算机学院张能立副教授在今晚为所有的同学带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结课典礼。

为鼓励大家只能服从真理,决不能屈服于强权,他自愿“献身”,让同学们踩着他的躯体成长和前进。

5月12日《武汉晚报》以“教授爬地求胯下之辱”为题对该事进行了报道,报道被转发数百次。

5月13日张能立微博发文《关于“胯下之辱”事件的回应,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对该事进行澄清。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对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舆情攀至最高峰。

5月15日至17日,随着时间推移,舆论热度逐渐回落。

二.舆情分析
(一)媒体报道分析
2015年5月11日至2015年5月17日,媒体关于“武汉教授求赐胯下之辱”的新闻报道约1720条,报道的主要网站为: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中国科技网、中国新闻网等网络媒体。

报道不提倡“胯下之辱”的新闻占38%;报道“求辱”的教育方式可行的新闻占25%;报道武汉教授求辱的新闻占17%;报道“求辱”教授精神可贵的新闻占13%,其他新闻占7%。

(二)网民话题分析
2015年5月11日至2015年5月17日,网民关于“武汉教授求赐胯下之辱”的言论有1.41万条,言论主要来自新浪微博。

传播教授趴地求学生“胯下之辱”的言论占27%;认为教授行为不合适的言论占21%;认为教授有开创精神的言论占19%;调侃教授爬地求辱的言论占17%;认为教授是作秀的言论占11%;其他言论占5%。

网民声音:
@加国小镇生活:无论此教授此事做的完美不完美,都是一点进步,我支持一下。

@thomas6629:这算不算时下流行的行为艺术?
@FREEDOM葡萄:追求真理,不屈服权威!赞!
@LemonY_柠檬咦:老师的办法不予评论,毕竟无论换成哪种办法,都会有喷客,我们只是强调的老师初衷是好的。

@欧本钢构龙龙:表示不能理解,胯下之辱被这么一整变成了做作的代名词。

@胡雯祺:不懂,也不想懂,好好教书强过百倍。

@爱的啦屋兔Amy:呵呵,可怜教授用心良苦,不明真相说炒作的别BB了。

@茂密的香樟树:如果是我,我会拒绝这一要求,因为实在不可取,也没意义!
@阿杜庆锦:我敢说这老师在学校肯定是受人爱戴的。

@乌龟也应当自强:我们班主任给我这样的机会我绝不放过。

每次都挨打,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还要挨打。

@好菇凉灬绕指温柔:教授是个好教授,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吧。

尊师重道也是我们的美德吧。

我如果跨过去了,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三.舆情启示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张能立教授在网上着实火了一把。

媒体报道称,5月11日晚,武汉理工大学的张能立教授自己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

在这位教授的一再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

“凌辱”、“求赐胯下之辱”等词眼瞬间成为网络热词。

求赐“胯下之辱”的张教授立即成为舆论的焦点。

对于张教授标新立异的做法,舆论的质疑声不断。

有人认为教授主动受“胯下之辱”与赋予学生“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有人提出这种做法是对教师的污辱,有人甚至对张教授的初衷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只是张教授为了出名而做的一场秀而已。

一时间,调侃、揶揄、辱骂之词充斥在微博和媒体评论里。

面对公众的斥责之声,武汉理工大学Token团队发文为张教授澄清事实,指出某些媒体为吸引注意力,故意在报道中采用夸张且带有侮辱色彩的主观性词汇和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扭曲了事实并影响到后续的舆论走向。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推崇的教学手法,张教授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创新,就要先突破‘怕人’的思维,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不畏强权,这样,科学才能进步。

”且不论张教授的做法能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目的,但张教授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或许张教授的做法有欠妥当,但在大学校园“官本位”意识浓厚的背景下,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和个性的做法,这种激励学生质疑权威的教育意识是值得肯定的。

起码,张教授此举向世人证明了,仍然有一群教育者愿意尝试、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向学生灌输独立、自由的价值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