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化管理体系大全
一、什么是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是企业为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
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扁平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是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是
与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而在分权的管理体制之下,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扁平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运作;二是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传统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为了不被淘汰,就必须实行扁平化;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
二、扁平化管理强调的要素
1、系统。
2、减少中间层。
3、影响力。
4、灵活指挥。
5、分权。
6、加大控制幅度。
三、扁平化组织的特征
1、企业组织规模的小型化,并分立出许多“原子式组织”,公司的结构围绕明确目标的几项“核心工序”建立,而不是围绕只能部门建立,职能部门的职责也随之消失。
2、每一单元都在经济和管理上对它自身的目标进行控制,员工之间以及上级之间通过微机和信息
系统进行交流,且每一个成员都负有信息交流的责任。
3、由于控制跨度的增加,在扁平化组织中,要求员工进行自主管理,员工可自行作出自己工作中的决策。
4、扁平化组织要求所有人员建立高效的沟通群岛,并加以吸收,以便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四、扁平化组织的优势
1、信息交流畅通。
2、创造性、灵活性增强。
3、决策周期缩短。
4、士气和生产率提高。
5、人员减少,成本降低。
五、金字塔式组织与扁平化组织的对比
组织特征金字塔式组织
扁平化组织复杂、快速变化速度、弹性、整合和创新因素开放性效的范瑛,通过选择环境来减具有对环境的反应能力制较为封闭,难以对环境作出有较为开放,能接受环境影响并
外部环境简单、稳定成功关键规模、职责清晰、专业化和控
少不稳定性结构的稳倾向于固定不变,组织结构的弹性、动态性及多样性,具有定性刚性较强持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软硬结合”的信息协调方式
协调方式硬性协调方式来进行协调
任务与职通过组织图、职位说明书以及根据有关情况以及彼此之间的能程序与规性规定,且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则程序和规则行事决策方式集权式,集中于高层分权式,分散于整个组织规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与说明具有多而具体的正规的成文成文性规定较少且往往是非正期望值等随即性说明
权利结构具有集中的、等级的权利结分散的、多样化的权利结构,及来源活动的差专业明确的、相互孤立的职能异性及专和部门业化刚性基础上具有更多的正规正规性性
六、扁平化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1、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降低管理风险。
2、扁平化管理能帮助企业节约成本。
3、扁平化管理灵活多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实施扁平化管理的条件
弹性基础上具有较少的正规性有时为重叠的活动构,权利来源于职位权利来源于知识和专门特长
1、必须要有科学管理平台。
要有企业的工作程序化程度较高,一些常规的业务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员工对一般的事物可以根据程序化进程实施,而不用请示上级。
管理人员可以脱身于常规工作,从而可加大管理幅度。
2、拥有高素质的员工。
并能可控。
3、有一批高素质职业领导。
4、计算机技术确保扁平化管理实施。
八、如何构建扁平化组织
1、权利分散化。
2、信息共享。
3、培养员工的领导能力。
4、建立宽带薪酬体系。
九、虚拟扁平化
虚拟扁平化是在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达到扁平化的基本目的。
即在传统层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共享,不必通过管理层次逐级传递,从而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计算机快速和“集群式”的
方式传递指令,达到快速、准确发布指令的目的,避免失真现象。
虚拟扁平化最典型的案例子微软的“数字神经系统”(类似与管理信息系统,即MIS 系统)。
微软的日常工作都在“数字神经系统”之上,数字可以告诉你许多故事,帮助你决策。
微软的数字神经系统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它能让坏消息传得快,当公司的肌体任何地方出了问题,就不会等一级一级汇报上来、等问题大到无法解决时才被决策者发现。
十、无边界管理
无边界管理是近年来出现在企业管理中的概念,即在企业管理中要打破部门和级别的界限,按照市场的要求,将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的管理。
换句话说就是打破原有的企业中森严的等级,以及沟通与交流的各种边界,依靠一种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和无边界的沟通方式,走上了灵活主动、不拘一格的发展之路。
制度说明
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
“制度”之所以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是以有效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即有强制力保证其执行和实施,否则制度的约束力将无从实现,对人们的行为也将起不到任何的规范作用。
只有通过执行的过程制度才成为现实的制度,就像是一把标尺,如果没有被用来划线、测量,它将无异于普通的木条或钢板,只能是可能性的标尺,而不是现实的标尺。
制度亦并非单纯的规则条文,规则条文是死板的,静态的,而制度是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动态的,而且是操作灵活,时常变化的。
是执行力将规则条文由静态转变为了动态,赋予了其能动性,使其在执行中得以实现其约束作用,证明了自己的规范、调节能力,从而得以被人们遵守,才真正成为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