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论文

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论文

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论文
前言: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人和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

可通过人与患病动物的直接接触,或经由动物媒介、被污染的空气、水和食物传播。

简单地说,就是人和动物都可得的病。

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人畜共患疾病大约有200多种,中国大约有130多种。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闹得沸沸扬扬的艾滋病、疯牛病、李斯特菌、SARS、禽流感、猴痘、西尼罗热等等,都属于人畜共患疾病。

古今中外还有很多由于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业生物安全的事例,如公元5世纪下半叶,鼠疫病菌从非洲侵入中东,进而到达欧洲,发生鼠疫大流行,造成约1亿人死亡。

人畜共患病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共卫生,应该引起人们和相关部门的高中重视。

正文:
1 现状与问题
1.1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严重。

近年,陆续发现和发生多种新的人畜共患病或由动物传染给人类并在其间传播的疫病,如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近期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给国际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曾一度得到控制,但近年来疫情回升较快,形势严峻。

1.2认识不足,关注不够。

有关部门对人畜共患病的危害、防治等宣传力度不足。

公众对人畜共患病了解较少,缺乏防范意识。

相关部门在发展畜牧业上更多地关注养殖,对动物疫病(包括人畜共患病)重视不够。

1.3人畜共患病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缺少专门研究机构和高水平防治技术支撑。

许多人畜共患病的诊断、防治方法落后,新型疫苗开发、产业化生产滞后。

防控策略、措施偏重发生疫情时的扑杀或无限制地使用功能和效果不清的消毒药,显现控制、扑灭疫情方面的盲目性和低水平。

1.4疫情信息不畅通,监控体系不健全。

动物疫情测报体系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实验室体系。

动物防疫、卫生检疫和检验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不能形成资源共享和统一联动的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1.5防疫基础设施薄弱,防疫能力低下。

不少地区的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人员不足,技术人员素质不高。

特别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条件落后,一些专业人员从事与本职无关的工作,导致防治能力降低。

2 传染源特征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具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1 动物作为传染源许多动物的传染病都可以传播给人,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疾病。

该病可分为:①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并世代延续,在一定条件下才传播给人,但在人间不会引起传播,如森林脑炎、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②以人类为主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主要是靠人世代延续,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③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是以人畜作为传染源。

在人间和畜间都可以独立地保持病原体的世代延续,如血吸虫病;④真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人畜共患病,如牛、猪绦虫病。

2.2 动物源性传染病流行特征①动物源性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多呈散发性,但也有些传染病传入到人群后,其原有的传播方式可以发生改变,而造成人传人的大流行。

如鼠间不发生肺鼠疫,而到人间后则可形成肺鼠疫,经呼吸道传播而流行。

②多数动物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分布,此类传染病在人间流行前先有动物间的流行。

③有些动物源性传染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④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如病毒、细菌、螺旋体、霉菌、原虫、蠕虫、衣原体、支原体等。

2.3 传染源为病原携带动物的特征病原携带动物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的动物。

它是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畜,在急性过程或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随病种不同,其传染源的作用也不同。

传染期是指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决定的;可分为带毒者、带菌者、带虫者3类;根据发病时期又可分为潜伏期病原
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3种。

2.3.1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如狂犬病、猪瘟、口蹄疫等。

2.3.2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猪气喘病、布鲁氏菌病等。

2.3.3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如巴氏杆菌病、沙门菌病、猪丹毒、马腺疫等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毒的现象。

3人畜共患病传播途径
3.1 消化道传播。

主要指吃入各种感染动物组织、肉类和昆虫,以及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排出后,污染的食物、水和土壤,进入人的消化道而感染。

3.2 呼吸道传播。

生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病原体可随同黏液或渗出物的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

较大的颗粒在空中停留较短,落于地面,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

当人和动物吸气时,就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而感染。

3.3 经皮肤接触传播。

经皮肤接触传播有直接和间接2种。

如被狂犬病犬咬伤;被猫、狗舐、抓伤而感染等。

3.4 经节肢动物传播。

蚁、蝇、蟑螂、螨、蜱、虻、虱、蚤等在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2类。

前者当它叮咬人和动物时,把病原体带入皮肤内。

生物
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再感染人或动物。

4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人畜共患病防治,应着重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1免疫预防免疫是动物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体异物,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在人畜共患病防治中,应加强对动物疫苗的注射,强化免疫接种,使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达到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4.2 消灭传播媒介和储存宿元传播媒介主要有媒介昆虫和野生动物。

①搞好畜禽栏舍附近的环境卫生。

经常消除垃圾、杂物乱草堆,搞好畜禽栏舍外面的环境卫生,是杀虫、灭鼠的重要措施。

②灭蚊蝇。

保持畜禽栏舍有良好的通风,使用杀虫药如蝇毒磷等,每月喷洒2次。

使用黑光灯。

③防鼠灭鼠。

可采用捕鼠夹捕杀和使用毒鼠药。

4.3 治疗人畜共患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其目的是减少损失,防止疫病扩散。

其治疗的原则是:对流行性强、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治疗时应在严密封锁或隔离的条件下进行,绝不能使被治疗的患病动物成为散播病的的传染源,以致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当前,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主要是加强护理,精心饲喂,对症治疗。

针对病原体的疗法主要是特异性疗法、抗生素疗法、化学疗法和中兽医疗法。

4.4 消毒、检疫隔离、封锁等措施消毒的目的是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畜体表面及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它是切断传播途径的一项重要措施。

检疫也是防止疫病传入、传出的重要措施。

可采取临床检查和必要的血清学反应方法等。

对检出的患病动物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报请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处理。

封锁是为了防止传染病由疫医向安全地区传播。

封锁时,既要有防疫观点,也要有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

在封锁区周围的通道路。

还应设立监督检查和消毒站。

4.5 捕杀屠宰捕杀屠宰是已经发生的传染病为目的,要因地制宜,根据人畜共患病每种传染病在不同时间、地区的具体流行特点而采取措施,未经兽医卫生监督员或检疫人员许可,不得随意急宰患病动物,不得剖检尸体,更不能扒皮吃肉,尤其是人畜共患病,严防传播扩散,捕杀屠宰要严格按动物防疫法及其法规、规章有关规定处理。

近年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采取措施,在防治人畜共患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随着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人畜共患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防治工作也愈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从国内来看,我国人畜共患病虽然处于散发状态,但涉及的省份多,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

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绝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 1 ] 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2]雨水.预防人畜共患的疾病[N].致富快报,2000-9-21(8).
[3]吕秉林,杨志刚.几种宠物传染病简介[J].中国动物检疫,2002,19(6):39.
[4]邵柏.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志,2002,25(2):118~120.
[5]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 6 ] 浅谈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预防《河北农业科技》2007[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