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课程设计小结
锅炉课程设计是学习《锅炉原理》的重要环节,怎样
锅炉课程设计的小结
篇一:锅炉课程设计小结经过将近三个多星期的苦战,我们小组终于完成了锅炉原理的课程设计,在此感谢老
师对我们细心的指导,在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给我们
疏导计算思路,让我们一步步的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同时
也感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三个星期里,
一起吃饭,一起自习,一起攻克一项项的难关,回头再看这
个过程,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蛮有成就感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把上学期学的知识有个系统的把握,进一步掌握扎实。
在此我就总结课程设计,对改变燃料特性这发面发表点
个人看法。
一般情况下锅炉最好使用设计煤种或与设计煤种
接近的煤种以确保燃烧稳定。
由于煤炭供应日趋多元化,对
锅炉的稳定燃烧带来很大影响。
这次我们小组的煤种是高灰
的一号煤种。
煤的灰份在燃烧过程中不但不会发出热量,而
且还要吸收热量。
灰分含量越大,发热量越低,容易导致着
火困难和着火延迟,同时炉膛温度降低,煤的燃尽程度降低,造成的飞灰可燃物高。
另外,飞灰浓度高,使锅炉受热面特
别是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处的磨损加剧,除尘量增加,锅
炉飞灰和炉渣物理热损失增大,降低了锅
炉的热效率。
此外,高灰煤还会对锅炉的辅助设备造成影响。
煤质较差时,锅炉点火和运行调节困难,难以燃烧,容易灭火,严重影响了锅炉出口温度达标。
灰分大的煤燃烧后,不仅影响了除尘器和除尘效果,而且增加了除灰排灰系统的运行负荷。
对工作环境和外部环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此情况下,如果对原有的结构不改变,很难稳定运行,因为一
方面炉内燃烧条件改变,可能不能稳定燃烧,另一方面,尾部受热面飞灰磨损和积灰也比较大,严重影响换热,使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下降。
我提出个人的一点改进
措施:加强对锅炉的燃烧调节工作,保证煤与空气量要相
配合适,并且要充分混合接触,炉膛应尽量保持高温,以
利于燃烧。
具体方面:一,在制粉系统方面改进。
由于煤种是高灰的无烟煤,燃烧难度大,可适当提高磨煤细度。
二,在燃烧设备上改进。
可以采用分级配分直流煤粉燃烧器,同时避免二次风过早地混入一次风气流中或采用旋流
燃烧器。
三,采用热风送粉,适当增大煤粉空气混合物中
一次风量,还要提高热二次风的温度,这就要在空气预热
器的布置上采用多级布置,增大与烟气的温压,提高进入
炉膛的空气的温度。
此外,为了炉内煤粉稳定燃烧,可适
当减少炉内水冷壁的面积,可铺设卫燃带来实现。
这样减
少炉内辐射吸热量,有利于稳定燃烧。
还有一点就是要加大引风机的功率,定期执行吹灰。
以上这些就是我想到得,有所欠缺,希望老师指正。
篇二:锅炉课程设计小结当我在大二上学期上《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时候,曾听华永明老师说了很多次大四短学期锅炉设计很让人头疼,而且会让我们对整个大学生活都印象深刻。
算完锅炉,我依然对华永明老师的这席话印象深刻!整整三周,我聆听了“锅炉之声”。
当短学期第二周开始的时候,我刚从赵老师那里拿了自己的锅炉题目和参考书,当时单纯地想着:锅炉课程设计,就是把大三下学期锅炉的作业重新做一遍,感觉工作量也还不是很大嘛。
考虑中,第二天就开始了自己计算锅炉的“行程”。
首先,我得感谢赵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给力的煤种——神府东胜煤,我甚至不知道这煤产自哪里,写下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特地去百度了一下,发现它产自内蒙古自治区,发热量是同煤种的全国之最。
同时,很幸运,这种煤和例题的煤种是一样的,无形中减少了一些假设后的计算量。
说到计算,前面部分进行的当然是相当的顺利,大三下学期做过一遍作业,煤种和例题一样,所以计算热平衡的时候大差不差地就在不知不觉中搞定了。
然而,困难还在后头,当第三天的时候在教室算“前
屏过热器”的参数时候,我发现了庞大的计算量和复杂地计算公式,这对我真是个挑战!算了一半后,实在算不下去了,于是到了赵老师办公室答疑,赵老师的指点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瞬间让我明白了许多计算流程,并且使我把大三下学期学习的《锅炉原理》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回忆并且串连了起来,然后很高兴地回到教室,“废寝忘食”地将前屏过热器部分算完了,虽然当时已经是中午一点钟左右的时间,但是还是很开心地完成了我的午餐。
#p#分页标题#e#回到宿舍,小憩了一会儿,开始了后屏过热器部分的计算过程,后屏的计算比前屏顺利多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基本搞定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从高温再热器计算开始,第一悬吊管,高温过热器,第二悬吊管,低温再热器垂直段,转向室,低温再热器水平段,汽温校核,算下
来是越算越快,以至于一整天都算锅炉,算锅炉变成了能使我很兴奋的一项“工作”。
而后算到空气预热器,虽然比较麻烦,稍微缓了一天,查了书本的一些资料,然后整体对照书上的一些公式算了下来,再到后来的总校和汇总,都没有遇到什么比较大的麻烦。
第二遍检验的时候,将误差降到了理想的范围。
而后,我又找赵老师答疑了一次,发现低温再热器水平段出口温度和低温再热器垂直段的进口温度相差过大,
大约有8°C,而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分析,相差应该在5°
以内,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所以当天中午,我又开始了
核算,发现只能动尺寸才可以将误差降下来,所以我对低
再平和低再垂的片数进行了修改,效果还不错,而且截距
变化也很小,最终定稿。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在这些计算过程中主要学习和深
化的锅炉知识。
书中例题的排烟温度是125°,而我的题目是120°,排烟温度下降了5°之后,排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提高,
锅炉实际消耗燃料量减少,从而计算燃料量减少。
书中例题的热空气温度是20°,而我的题目是30°,相当于我设计的锅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使用,而书中例题设计的锅炉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
此外,因为热空气温度较高,空气带入的炉内的热量较多,炉膛尺寸相同的情况下,理论燃烧温度高炉膛出口烟气温度较高,所以在整个锅炉中,对流换热增多,从而使得锅炉效率提高,与1推出的结论相同。
在完成了锅炉部分的计算后,我用CAD进行了绘图,
虽然每张图的尺寸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以前没有接
触CAD软件的我来说,俨然是个挑战。
在多次请教了我们
学院6班建环的同学CAD的操作方法之后,我将每张图纸
都按要求画了出来,大概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期间使我
对CAD软件由陌生至较为熟悉以至于熟练,让我对这个画图软件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增强了我用电脑绘图的能力。
在写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当我提到锅炉之时,我的脑海里就感觉自己设计的锅炉正在源源不断地送着煤,流动着蒸汽,发着人们需要使用的
电力。
那机器的轰隆隆之声和那燃料的燃尽的噼里啪啦之声,难道不正是我内心里听到的“锅炉之声”么?这声音更甚那音乐厅里的交响乐、那舞台广场的明星的歌!三周,让我更加了解了锅炉,更加深入地学习了锅炉,并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逐渐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使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每次答疑时赵伶玲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我的室友孙伟同学矢志不渝地和我一起“迈着同样的步伐”进行着锅炉的设计与计算!
篇三:锅炉课程设计小结以前就听往届的学长提起,锅炉课程设计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过程,而且是在三个礼拜中完成,压力还是很大的。
所以在做锅炉课程设计的时候,我就做好了心里准备。
但是,我们今年比较特殊,因为往年的设计,学长们要自己查阅表格,自己输入公式,甚至还好自己设计表格,他们的工作量比我们大多了,我们这次的课程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集中精力进行锅
炉设计,对于哪些繁琐的查表,输入公式等的工作,我们
可以不用做,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课程设计的压力。
在拿到了自己的锅炉课程设计的题目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书,开始进行锅炉设计,感觉对于整个过程设计比较迷茫,是按课本的模版进行设计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参考书本上的。
但是由于煤种的不同,所以到了进行校核数据时总会发现误差有时候比较大,我就只能修改表中能修改的数据,来减少误差。
为了减少盲目性,我将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还把锅炉原理的相关章节也看了一遍,力求明白整个设计的原理,这样对于修改误差就有比较大的帮助,提高了整个锅炉设计的效率。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发现如果紧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
因为在整个设计过程,出现了问题,这时就应该问问老师,问问同学。
如果不问的话,你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在本来时间就不多的短学期上又加重了自己的负担。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明白了很多关于锅炉课程设计的知识,这
为我将来工作提供了帮助。
我明白了,在整个锅炉设计中,进行热量分配是很重要的,你投入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煤时,你输入炉膛的热量就已经确定了,所以如果炉膛吸热量过多将导致后面的吸热器的吸热量减少,影响电厂的正常运行。
所以如果热量分配得当,在整个设计过程
中,你将会比较顺利,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改变吸热量一般是通过改变吸热器的出口温度或是改变受热面积,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或是两种方式想结合,这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现在课程设计也结束了,我能完成本次设计主要得力于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