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氧化硫的吸收吸收即指使用浓硫酸吸收转化气中SO 3的过程该过程是制酸过程中第三个化学变化过程。
5.1 基本原理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之后,气体进入吸收系统用发烟硫酸或浓硫酸吸收,制成不同规格的产品硫酸。
吸收过程可用下式表示:SO 3(g )+H 2O(l)=H 2SO 4(l) △H 298O =-134.2kJ (1—5—1)接触法生产的商品酸,通常有大于92.5%浓硫酸,大于98%浓硫酸、含游离SO 3>20%标准发烟硫酸,含游离SO 365%高浓度发烟硫酸(近年来这种发烟硫酸在化学工业等部门应用愈来愈广泛)。
三氧化硫的吸收,实际上是从气相中分离SO 3分子使之尽可能完全地转化为硫酸的过程。
该过程与净化系统所述的SO 3去除,在机理上是不同的。
采用湿法净化时,炉气中SO 3先形成酸雾,然后再从气相中清除酸雾液滴。
而在这里是采用吸收剂——硫酸直接将分子态SO 3吸收。
5.1.1 影响发烟硫酸吸收过程的主要因素吸收系统生产发烟硫酸时,首先将净转化气送往发烟硫酸吸收塔,用于产品酸浓度相近的发烟硫酸喷淋吸收。
用发烟硫酸吸收SO 3的过程并非单纯的物理过程,属化学吸收过程。
一般情况下,该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扩散控制,吸收速率取决于传质推动力、传质系数和传质面积的大小,即: G =kF •Δp式中 G —一吸收速率;k ——吸收速率常数;F ——传质面积:Δp ——吸收推动力。
在气液相逆流接触的情况下,吸收过程的平均推动力可用下式表示。
()()()()'2"1"2'1'2"1"2'1lg 3.2p p p p p p p p p -----=∆ 式中 p 1’、p 2’——分别为进出口气体中SO 3分压,Pa ;p 1”、p 2”——分别为进出口发烟硫酸液面上SO 3的平衡分压,Pa 。
当气相中SO 3含量及吸收用发烟硫酸含量一定时,吸收报动力与吸收酸的温度密切相关。
酸温愈高,酸液面上SO 3平衡分压愈高,推动力相对愈小,吸收过程的速度亦愈小;吸收酸温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推动力接近于零,吸收过程趋于停止.或将达不到所要求的发烟硫酸含量。
当气体中SO 3含量为7%时,不同酸温下所得发烟硫酸的最大含量如表l —5—l 所示。
由表l —5—l 可见,当气体中SO 3含量为7%时,吸收酸温度超过80℃,将不会得到标准发烟硫酸,吸收过程将停止进行。
在某条件下用游离SO 3为20%的发烟硫破吸收SO 3时,气相中SO 3含量及吸收酸温度对吸收率的影响,可用图l —5—1表示。
由图可见,吸收酸温度越高,吸收率越低;气相中SO3含量越低,吸收率越低。
由传递理论可知,传质系数主要受气液相间相对运动速率影响,相对运动速度越大传质系数越大。
而气液相对运动速度及传质面积主要取决于吸收塔的填料类型。
另外,在通常条件下,用发烟酸吸收SO3,吸收率不高。
转化气经发烟硫酸吸收塔后,气相中SO3含量仍较多,须经浓硫酸进一步吸收。
5.1.2 影响浓硫酸吸收过程的主要因射’iii温度/Y团1—5“L 用发烟硫醋吸收观的吸收串与湿度的关系浓硫酸吸收SO3的过程,是一个伴有化学反应的气液相吸收过程,也可以讲是一个气液反应过程。
研究表明,该过程属于气膜扩散控制,吸收速率亦可用式(1—5—2)表示。
影响该过程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有:用作吸收剂的硫酸含量、硫酸温度、气体温度、喷淋酸量、气速和设备结构等。
5.1.2.1 H2观含量的影响由三氧化硫吸收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从单纯完成化学反应的角度看,似乎水和任意含量的硫酸均可作为吸收剂。
但从提高明2吸收率和减少硫的损失着眼,需对酸含量进行认真选择。
研究表明,吸收酸的含量为98的程度。
含量过高成过低均不适宜c图l 52 吸收酸含量、湿度对吸收率的影响1—60℃;2—80℃;3一100℃;4一120℃.3%H2s04时,可以使气相中s03的吸收率达到最完全,参见图l—5—2。
吸收酸含量低于98.3%H2叭时,酸液面上sq平衡分压较低(9叭钧o),但水蒸气分压逐渐增大。
当气体中sq分于向酸液面扩散时.绝大部分被酸液吸收,很小部分与从酸液表面蒸发并扩数到气相主体中的水分子相遇,形成硫酸蒸气。
所形成的硫酸蒸气同三氧化硫一样可被酸液吸收,且其吸收速率亦由推动力、吸收速率常数决定。
当酸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时,水蒸气平衡分压过高,水蒸气与三氧化硫反应生成的硫破蒸气过多,以至超过酸液的吸收速率,从而造成硫酸蒸气在气相中的积累,如此时硫酸蒸气含量超过其临界饱和含量,酸雾的形成就成为必然。
我们知道,酸雾不易被分离,通常随层气带走,排人大气。
一股吸收酸中H2D4含量众低,温度众高,酸雾形成量愈大.相应的Sq损失也众多。
相反,吸收酸含量高于98.3%H2观时,液面上水蒸气平衡分压接近于零(pK。
‘*o),而观的平衡分压较高,且随酸中H2讽含量提高逐渐增高。
sq平衡分压愈大,气相中sq的吸收宰相对愈低。
尾气中Sq在距烟囱一定距离时,会与大气中的水分形成青(蓝)色酸男。
上述两种情况都能恶化吸收过程,降低S03的吸收率,尾气排放后可见到酸雾。
但两种情况所具特征有差异,前者是在吸收过程中产生酸雾,因而尾气在烟囱出口呈白色雾状;而后者是在尾气离开烟囱一定距离后形成白色男状。
当含量为98.3%H2巩时,兼顾了酸液液面的s(〕;、H20、H2汛分压,对于三氧化硫具有最高的吸收效率。
一般只要进入吸收系统的气体本身是干燥的,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可使三氧化琉的吸收率达到99.95%以上。
这时,尾气烟囱出口处将看不到酸男。
5.1.2.2 吸收跋温度吸收酸温度对Sq吸收串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吸收酸温度升高,5q、E50、H2观的蒸气压升高,5q的吸收串降低。
因此,从吸收率角度考虑,酸温低好。
但是,酸温度亦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主要有两个原因:A.进塔气体一胶台有水分(规定<o.18/m’).尽管进塔气温较高,如酸温度很低,在传热传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部温度低于硫酸蒸气的露点温度,此时会有相当数量的酸男产生。
B.由于气体温度较高以及吸收反应热,会导致吸收酸有较大温升,为保持较低酸温,需大量冷却水冷却,导致硫酸成本不必要的升高。
在酸液吸收SO3时.如用喷淋式冷却器来冷却吸收酸,酸温度应控制在60一75℃左右,酸温度过高p会加剧硫酸对铁制设备和管道的腐蚀。
即使采用新型防腐酸冷器亦会出现腐蚀加剧的情况。
近20年来,随两转两吸工艺的广泛应用,以及低温余热利用技术的成熟,采用较高酸温和进塔气温的高温吸收工艺既可避免酸雾的生成,减小酸冷器的换热面积,又可提高吸收酸余热利用的价值。
其中关镀在于设备和管道的防腐技术。
5.1.2.3 进塔气温的影响进塔气温对吸收SO3亦有较大影响。
在一放的吸收过程中,气体温度低有利于提高吸收率和减小吸收设备体积。
但在吸收转化气中SO3时,为避免生成酸雾,气体温度不能太低.尤其在转化气中水含量较高时,提高吸收塔的进气温度,能有效地减少酸雾的生成。
表1—5—2为转化气三氧化硫含量为7%时,水蒸气含量与转化气露点的关系。
从表l—5—2可以看出,当炉气干燥到含水蒸气只有0.1g/m3时,转化气进吸收塔温度必须高于112℃。
不过是否出现酸雾,还要视吸收酸温度,如其低到一定程度,首先会在液面附近(低温区)形成酸雾。
控制酸雾形成在严格控制酸温度、进塔气体温度下,降低净化气中水分是关键。
在高温吸收工艺中,进塔气体温度提高到180一230℃,这样气体在吸收塔中各部位均能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上,出转化器的气体不必冷却。
在两转两吸工艺中,采用高温吸收,提高进塔气体温度可很好地解决系统热平衡问题,尤其对中间吸收塔更为有利,可以减缓工艺中“热冷热”的弊病。
当然,采用高温吸收操作后.会出现管道、酸泵等腐蚀加剧问题。
目前许多装置采用合金管、低铬铸铁及硅铁管替代老式铸铁管,采用耐酸合金等耐腐材料制作酸泵,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垫片,较好地解决了高温热酸的腐蚀问题。
5.1.2.4 循环酸量的影响为较完全地吸收三氧化硫,循环酸量的大小亦很重要。
若酸量不足,酸在塔的进出口浓度、温度增长幅度较大,当超过规定指标后,吸收率下降。
吸收设备为填料塔时,酸量不足,填料的润湿率降低,传质面积减少,吸收率降低;相反,循环酸量亦不能过多,过多对提高吸收率无益,还会增加气体阻力,增加动力消耗,严重时还会造成气体夹带酸沫和液泛。
循环酸量通常以喷淋密度表示。
中国硫酸厂多取喷淋密度在15—25m3/(m2.h)范围内。
5.1.2.5 影响吸收速率的因素为了强化吸收过程,提高单位容积设备的效能和产率,还需注意与吸收速率有关的因素。
用硫酸吸收三氧化硫的速率很快,速率受气膜控制。
其中吸收速率系数k(湍流情况下)以用下式表示。
k=k0W0. 8式中k——吸收速率系数,kg/(m2·h·Pa);k0——常数,与温度及硫酸含量有关:W——吸收塔内气体的空塔速度,m/s。
由图可见,用温度为6D℃、含量为983%H2汛吸n收时(即S03总量为80%),A。
=0.175x 10’;而当用口合游离汛为20%(即s03总含量为85.3%)的发烟硫宣%酸吸收时,Af7=0.115x1D‘。
至*吸收速率系数k随气流速度的提高而增大。
气流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吸收速率系数即增加到原来的1.7倍。
图1-5-3吸收酸中H2SO4含量、温度对吸收速率系数k0的影响1一30℃时;2一60℃时但是,在重力场控制之下,气液逆流操作的塔,气流速度不能无限制增大。
塔的极限速度为液泛速度的60%一85%,通常选60%一70%作为操作速度,采用矩鞍环或阶梯环填料时,一般为1.0一1.5m/s。
个别可达到1.8m/s。
压力对吸收速度的影响很大,可从两方面的因素分析:在SO3与浓硫酸系统中,总的传质速度由气膜控制。
在分子扩散的条件下.传质系数与压力与反比。
但在实际操作中,气相的湍流程度很大,因而,湍流扩散远远超过分子扩散而占优势。
一般传质系数k传随压力的提高而下降。
这可用下式表示:k传=AP-nA——系数;P——压力,Pa;n——常数,板式塔取n=0.57~0.6,填料塔取n=0.2。
与此同时,气体的质量流速和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均随压力的提高而提高。
在常压下,吸收速率正比于质量流速的0.8次方,在1.0MPa时,吸收速度正比于质量流速的0.88次方。
综上所述,吸收速率随压力的提高而增加。
其间关系可用图1—5—4表示。
图l—5—4 压力对吸收速率的影响适当提高吸收过程的压力,可以缩小设备容积,提高单位容积设备的生产能力。
加压制酸工艺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5.1.3 干燥—吸收系统水平衡及发烟硫酸产率在干燥塔中,含93%H2SO4的硫酸因吸收炉气中水蒸气而变稀;在吸收塔中,98.3%H2SO4的硫酸因吸收转化气中SO3而变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