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
• 过去的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冰箱储存鸡鸭鱼肉,现在 也开始讲究食用富于营养的鲜活食品。人们在市场上挑剔 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 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 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音乐发展史
•学堂乐歌
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 堂的建立,兴起了一种 当时特有的歌唱文化— —学堂乐歌。当时的政 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 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 欧美,建立新型学校, 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 渐建立了起来。学堂乐 歌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 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时期代表
•1901年,文华中学建立“文华学生军”, 没有自己的军歌,出外行进和演练阅兵 时,通常爱唱一首反映美国独立战争的 英语歌曲,歌词大意是:“约翰尼,端起 你的枪,向前冲锋吧!响应争取自由的 号召,勇往直前莫迟延啦,让父亲因有 你这样的英勇儿子自豪吧……”
二十一世纪:吃并选择着
• 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 。
• 但在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 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人们 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
• 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 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食堂
• 人民公社大食堂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 跃进”的产物。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 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的宗旨 得到空前发展。
粮票
改革开放!
• 八十年代:小康——黎明前的曙光
• 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各种各样时令蔬菜水果出现。 •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 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 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
览
2020/8/25
货币发展史
清末进行了币制改革的讨论 ,货币单位有主张用两的, 也有主张用元的。宣统二年 (1910)颁布《币制则例》, 规定国币单位为元,因清政府 被推翻而未实行。1914年北 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国币仍以元为单位,袁头即 据此而铸造。但两与元并行 的局面并未改变。
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 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 • 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 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 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 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 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 的主角。野味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饭桌上,各类蛇鼠,还有娃娃鱼 、穿山甲、果子狸等都纷纷出笼。那时候没有禁止捕食这些山珍野味 ,因而人们都十分喜欢大啖那些肥腴美味的红烧山珍野味。 从这些“ 新鲜”的菜肴中人们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袁头”货币
船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地方性纸币 逐步停止流通(新疆省银行仍继续发行纸币)。 1942年7月1日法币集中由中央银行发行。
在敌伪统治区,则流通敌伪银行发行的纸币,如 中银券(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券)、联银券(伪中 国联合准备银行券)、中储券(伪中央储备银行 券)、台币等。
•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建国后
50年代后
改革开放后
• 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 们的服饰在急速变
• 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 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
粮票
电子货币,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 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 债务。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 ,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 可避免的趋势。
网上银行:银行利用 网络技术,通过互联 网向客户提供开户、 销户、查询、对账、 行内转账、跨行转账
中国服饰百年变迁
• 代表作二《参加八路军》
革命历史民歌在记录军民关系方面的歌十分多见。红军、 八路军、解放军、游击队,尽管随着战争形势名称更变 ,但人民对他们的情感始终如一,因为他们都是代表人 民利益的军队。舍弃“军民鱼水”这个语汇,实在找不出 另一个词汇来形容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建国初期
代表作一《歌唱祖国》 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壮前进 的步伐。
抗日时期
• 抗战时期的边区,农村经济十分贫困,农 村的饭食十分简单,基本特点是过节时稍 微吃好一点,农忙时吃稠点,农闲时吃稀 点。
建国时期
平均生活水平低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 或许是肚里没油水的原因。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米饭 ,白面大米虽说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奇缺 品”。
九十年代:饕餮(tāo tiè )时代的来临
•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 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 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 币。
• 海鲜像鲍鱼、海参、翅 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 。菜肴的品类和档次也 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 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 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 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 人饭桌上的新宠。
•为了高扬革命党的旗帜,唱响自已的军 歌,1905年,余日章先生请留学日本的 国文教师张纯一先生作词,他自己依一 西洋乐作曲,共创作了两首歌曲。
• 代表作一《大刀进行曲》
抗战爆发后,二十九军曾组织大刀队浴血奋战,英勇抗击 日本侵略者。因此作者曾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歌 曲发表后迅速传遍全国,为鼓舞军民抗战斗志发挥了巨 大作用,是抗日救亡歌曲中的一首代表作。
• 代表作二《我为祖国献石油》 《我为祖国献石油》是一首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 。此曲也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校歌。
改革开放时期
• 代表作一《春天的故事》 • 《春天的故事》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
• 代表作二《希望的田野上》 •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 颂中国农村面貌及活力的歌曲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 国农村全面改革。
• 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 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
• 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 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
• 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 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
•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饮食发展史
清末民初
• 街上开始流行起了给种小吃
中山装
中山装设计上的意义
• 其一,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 ,衣服的内兜代表弹劾权(检察权),而弹劾权是人民制 衡权力集中的杀手锏。这就是五权分立。
•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族共和,分别是汉、满、蒙、 回、藏。
•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