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对山东的印象

浅谈我对山东的印象

浅谈我对山东的印象
摘要:关于我印象中的山东的气候、吃、还有春节和丧葬仪式,和内蒙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字:气候面食春节丧葬仪式
我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我是北方人。

之所以还还要加上后面一条,是因为来到内蒙古以后发现大多数的人把我们定义成南方人。

我喜欢自己是北方人,喜欢北方人身上具备的气质。

对于山东,我只能描述它的一面,毕竟是我个人的观点。

下面先从整体印象说起吧。

山东的四季分明。

春天,你无论是你走在城市的街道还是走在田间小路上,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

空气里面都像是喷洒过空气清新剂,能处处闻到娇嫩的小花散发的花香,崭新的绿叶给整个世界铺了一层绿毯子。

如果你是走在田间或是小路,泥土的芬芳终于在一冬天的憋闷之后全都释放出来,绿茸茸的小草,偶尔还有不知名的虫子跳来跳去。

夏天,就一个词来形容,闷热。

到处都是热浪,伴随着风,一阵一阵的热浪扑面。

就像是被不透气的塑料薄膜严严实实的过了一层,毛孔也出不上气,只觉得汗涔涔的,汗液出不来也进不去。

就算在林荫的大树下也缓解不了多少。

让人无处躲无处藏。

如果是遇上阴雨连绵,一个月都没有几天的好天气,小雨能淅淅沥沥的持续一整天,让人从一开始的解除酷热的愉悦心情慢慢的跟随着阴雨不断的天气开始郁闷,烦躁,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期盼着好天气的到来。

我讨厌夏天。

而秋天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那些花儿稀稀落落的凋零,树叶慢慢的发黄,能让你感受到秋天正在行走的路上,带走了夏天的宠物,给我们留下一个干净利索的世界。

湿润的秋风吹过,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时刻,给人强烈的归属感,这时候我最喜欢呆在家里,静观变化。

冬天来的比较迟,走的比较早。

冬天的风不像内蒙那样刺骨,比较温柔。

最低的温度也就是零下20多度,已过了春节,气温回升的也比较快,人们就急不可耐的脱下厚厚的冬装。

如果在冬天里下了一场厚厚的大雪,可要珍惜那大雪,因为等到第二天太阳高照的时候,屋檐上滴滴答答的开始下开了“大雨”,地上的雪也能在一天之内化的,没有痕迹了。

我喜欢冬天晒太阳,那时候感觉世界都是静止的。

我们平时吃的是面食,家常便饭吃的是馒头,喜欢烙大饼,包饺子和包子。

很少吃米饭,平时每天喝粥,大米粥或是小米粥。

我们最喜欢喝汤,所以经常熬鸡汤或是做别的汤,不过虽然我们经常吃面食,可是对于面条类的做法,还真是和内蒙的面相差很大,内蒙有莜面,焖面等等,我们只有手擀面还有机器做的面条,家里的主妇也不擅长自己做面条。

我们喜欢吃大葱蘸酱,还喜欢小葱拌豆腐,吃包子就着大蒜,这些就是我们的饭。

我们吃肉也不是像内蒙人这样好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我们做猪肉,鸡肉,家里招待可人很少用羊肉。

谈到肉再说说我们那里的肉产业吧。

在我们农村,不是家家户户养猪或是养羊,等着过年的时候吃,我们有专门的养猪或是养羊专业户,杀猪这门手艺也是由村子里面固定的有才艺的人家来生意。

我们那里有重大事情招待人的时候就用猪肉,不用羊肉。

有熟的的还有生的猪肉,各种各样的猪肉还有鸡肉来招待客人,和内蒙用羊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习俗也是有比较大的差异。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

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

其他人陆续起床。

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

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关于吃,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

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压岁钱”。

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

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

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

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

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

意在挣钱发财。

从初二开始到十五之前就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了,人们趁着春节的假期,和朋友亲人相聚,喝酒聊天,好不畅快。

关于丧葬仪式,也是与内蒙有差别。

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

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

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移床荣成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

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

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

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

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

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对病人则谓“挺丧”。

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爹(妈)别走哇,别扔下我们不管!”直到咽气,谓之“叫魂。

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会知亲友。

报丧人多为子侄等晚辈,腋下夹着丧服去外村亲属报丧。

如死者为女性,必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

见面后跪倒磕头,
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

娘家人得凶信后,立即赶去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方能入殓,否则是不能入殓的。

过去,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以口传。

报丧人每到一家,必须吃点饭或点心,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双方,尤其对被通知人不利,日子会因此而败落。

最后是入殓,在宽敞的地方扎下一个棚子,用帷帐隔开,把死者放在最里面的棚子,死者的近亲男子都跪在外面接待来吊唁的人,女儿们则守在死者旁边。

最后是出丧,儿孙和亲戚穿上白色的孝服排成队,家里的老大走在最前面抱着死者的骨灰,一路喊着“西南大路”,就是希望死者走好的意思。

到来坟前,把骨灰埋了,把那些纸糊的马、车、花圈烧掉,人们把骨灰放在棺材里面埋好就完成了丧葬。

这只是关于山东的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更多的方面希望以后会有机会能介绍给所有对我们山东感兴趣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