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网套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探讨罗彩红,谭妃英,陈逢兰,胡文娟,刘瑞飘(广州市正骨医院,广东 广州 510045)摘要:目的 探讨弹力网套在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9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及针柄,再用日期贴固定Y形管,进行输液的同时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用输液贴固定;试验组46例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长约8cm的弹力网套固定,防止输液过程中及输液后留置期间套管针脱落及由于拉扯引起的并发症。
结果 对照组留管时间2-4d,平均2.5d,有3例并发轻度静脉炎,5例出现堵管,有6例并发意外脱管。
试验组留管时间2-7d,平均5d,有2例出现堵管,1例意外脱管及无并发静脉炎。
结论 试验组使用弹力网套固定静脉留置针使老年患者的置管时间延长及并发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减少了老年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固定;弹力网套;护理;老年患者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识码:B静脉留置针临床已广泛应用,不仅能有效解决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若留置针固定得当,可防止其脱出,延长留置时间,可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1]。
我科通过临床实践,将弹力网套应用于老年患者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我科2011年10-12月髋部骨折患者92例,其中男42人,女50人,年龄68-97岁,平均71岁。
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
患者年龄、病种、病程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
材料采用BD公司的Y型留置针,弹力网套为外科常用棉质网套,富有弹性且透气性好。
1.2 操作方法1.2.1 血管和留置针型号的选择:责任护士根据老年患者的血管特点和输入药液的性质及剂量选择合适的血管和合适的静脉留置针。
型号根据血管情况和药液的性质选择,一般从小号用起。
血管选择弹性好、走向清晰的,注意避开关节的四肢静脉,一般首选前臂掌侧静脉。
避免选择患侧肢体,因其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塞管等不良反应(尤其应注意糖尿病患者的血管选择)[2]。
1.2.2固定方法 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对照组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及针柄,再用日期贴固定Y形管,进行输液时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用3L输液贴固定;试验组46例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长约8cm的弹力网套固定整个留置针,输液中及输液后弹力网套完全包裹针头和肝素帽,防止输液过程中及输液后留置期间套管针脱落及由于拉扯引起的并发症。
2 结果2.1两组病人发生并发症方面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病人发生并发症方面的比较 (例)组别 例数 静脉炎 堵塞管道 意外脱管对照组 46 3 5 6观察组 46 0 2 1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2.2两组病人留管时间的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的平均留置时间观察组留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表2 两组病人留管时间的比较组别 例数 2d 3d 4d 5d 6d 7d 平均留置时间(d) 对照组 46 27 11 8 0 0 0 2.5观察组 46 10 12 7 8 5 4 53 讨论3.1 导管不易脱出静脉留置的针柄比普通静脉输液针柄粗而厚,不易固定,而留置时间长,要求固定效果好,弹性网套加3L无菌敷料贴能将针管口和针柄部固定并与外界环境隔离,固定面积宽,粘合力大,使之固定牢靠,防止针管移动从而减少污染,并可防止静脉留置针因磨擦、牵拉等意外脱落。
3.2 静脉留置针置管护理3.2.1 预防感染 静脉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护士应经常巡视穿刺部位,及时发现早期并发症,指导患者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勿沾水弄湿,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免血液回流阻塞[3]。
每次输液前应消毒肝素帽,输液前应先推注0.9%NaCl溶液5 mL。
每次输液前后应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和静脉硬化。
输液完毕用2-5 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肝素帽用无菌输液贴包裹。
每晚睡前(21:00)再用2-5 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以防凝血塞管。
按B-D公司产品说明书建议静脉留置时间为3-5d,最好不超过1周[4]。
3.2.2 心理护理 患者穿刺前有紧张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方法、优点、目的及必要性,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可请已行静脉留置针患者现身说法,效果更佳。
3.2.3 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脱出 排除因体位、导管反折等原因引起输液不畅,每日输液后应用生理盐水5 mL正压封管,加用弹力网套松紧适宜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反折,并叮嘱患者注意保护,防止留置针脱出。
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血管老化,弹性较差,皮肤松弛、且血管滑易刺穿,这使静脉穿刺成功率大大降低,对于血管的保护也增加了难度。
加上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常会忘记了手上有留针,活动不注意,特别是有些患者术后躁动不安容易引起导管脱落,也可因牵拉磨擦引局部不适。
加用弹力网套固定留置针后,可防止导管牵拉磨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并防止导管意外脱落,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认可。
同时也解除了每日输液时护士遇到的困难,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1] 张虹,胡旭东.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与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3-5.临床研究・ ・收稿日期:2012-07-01临床研究・ ・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探讨杨 丰(驻马店市新蔡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河南 驻马店 463500)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gA、IgG、IgM 水平的高低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集不同人群(慢性乙肝、慢性重型乙肝和健康个体)血清,采取免疫比浊法检测IgA、IgG、IgM 水平,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
结果 乙肝患者(慢性组和慢性重型组)的IgG、IgA、IgM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慢性乙肝组与慢性重型乙肝组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准确反应乙肝患者肝脏受损情况,为临床中乙肝分型提供充分的实验室依据,对判断患者病情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 中图分类号:R 512.6 文献标识码:B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与体内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代谢密切相关,绝大部分的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在肝细胞里合成。
大量试验证明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反映肝功能损伤程度。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类型乙肝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评估乙肝患者肝功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近年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共300例,其中男性患者164例,女性136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45.3岁 ,其中慢性乙肝166例,慢性重型乙肝134例。
此外选择120例无重大器官疾病且近期未进行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治疗的正常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4例,女性66例,年龄22-65岁,平均44.1岁。
1.2 实验方法 受试者空腹12h 以上,仔细消毒,于无菌条件下采集5mL 静脉血,充分离心后采取免疫比浊法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总胆红素(TBIL)和PTA 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x -±s 表示剂量资料,t 检验法进行各行间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2.1 不同组人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比较 由附表不难看出,乙肝患者(慢性组和慢性重型组)的IgG、IgA、IgM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慢性乙肝组与慢性重型乙肝组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资料见附表。
附表 不同组别免疫功能水平比较(g/L)组别 慢性乙肝组 慢性重型乙肝组 对照组例数 8367 60IgG 11.49±2.13 15.68±2.56 11.34±2.14IgA 2.46±0.78 2.98±1.48 1.95±0.87IgM2.23±0.952.98±0.871.57±0.643 讨论许多学者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对肝组织的损害是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以抵抗病毒,而进行上述免疫反应时导致了肝细胞的免疫损伤,不是过去认为的由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而造成的。
HBV 是一种非细胞性病毒,侵入机体后不会直接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当HBV 侵入机体肝脏后,病毒的抗原会在肝组织中长时间存在,刺激活化机体内的B 细胞,并产生能够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慢性肝病与肝硬化发生发展是由于肝脏Kupffer 细胞正常功能发生障碍,不能迅速有效清除自身抗原和自肠道吸收的抗原,故而过多的抗原存留,产生过多的针对自身和外源性抗原的抗体,引起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1]。
在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中,其摄取、结合、排泄过程均在肝细胞进行,因此肝功受损的乙肝患者常伴有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胆红素水平也超出正常值;此外,多种凝血因子于肝脏内合成,肝脏在调节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PTA 并不是一个特别灵敏的反应机体肝功的指标,但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与肝细胞损害情况,常常是凝血酶原水平越低,肝功受损越重,患者预后也越差。
在本研究实验中,通过对不同阶段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值比较发现,乙肝患者(慢性组和慢性重型组)的IgG、IgA、IgM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慢性乙肝组与慢性重型乙肝组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
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也在不断升高,有文章表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着体液免疫亢进的现象[2]。
肝脏感染HBV,肝细胞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后机体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及凝血因子水平下降,直接影响机体正常抗病毒及清除有毒物质的能力,这也进一步导致患者肝细胞损伤继续加重。
通过检测不同组人员血清免疫球蛋白、TBIL、PTA 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上述指标可准确反应乙肝患者肝脏受损情况,为临床中乙肝分型提供充分的实验室依据,对判断患者病情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