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小组动力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与小组动力
输出结果: 1.成员满意度 2.问题解决 3.新生活技巧的形成 小组凝聚力提高
过程因素: 1.小组程序 2.沟通模式 3.凝聚力 4.工作与参与
返回
杨极东的小组动力基本 模型 .
输入 输入 输入 人际整合 领导 沟通 解决问题 成员成长 小组发展 凝聚力 问题解决了
成员特质 工作任务 环境条件
回馈
返回
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
.
成员特性 人格特质、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小 组的预期、个人能力、专长、生理、 性别、经验教育等 成员的改变 人际关系、问题处理、自我了解、知识 技能获得、情绪调节、价值态度的改变、 心理防卫的疏解
运作过程 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的人格特质、能力
小组情境 工作方面:物理环境、小组性质 人际方面:成员的熟悉程度、凝聚力等
返回
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 模型
.
成员特性
输 入 因 素 ︵ 小 组 结 构 ︶
成员的改变 小组运作过程因素 小组的进展 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评估与反思 能力、领导的角色 功能、方式、技巧 机构的发展
输 出 因 素 ︵ 小 组 结 果 ︶
小组特性
领导者
机构
返回
• “我好-你不好”型。 我好-你不好” 我好 • 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 通常会转向这种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抗。 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 “我好-你也好”型。 我好-你也好” •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 • 波恩认为前面三种态度常常依赖于情感,容易引发心理不适。 这种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如果一个人 总是被置于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的价值的环境中, 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态度。由于现实生活的重重 限制,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形成这种健康的态度。但是,一个 充分解放了个人的成人意识的人,接受这种“我好-你也好” 态度的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沟通形态
• 三种交流的形态 三种交流的形态:互补型、交叉型、隐含型。 互补型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是一 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 交叉型也叫交错性交流,是指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 预期的反应。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交流方式。 • 真正的信息往往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另外的社 交客套得交流中。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三、小组的动力模型 1.艾丽思和费希的小组动力模型 2.杨极东的小组动力基本模式 3.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 4.陈若璋、李瑞玲的多向度小组动力结构模型
5.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模型
艾丽思和费希的小组动力流程图
输入因素: 1.个人方面 人格特质、态度、信息 2.小组结构: 目标、规模、资源
小 组 动 力 分 析
小组成员:陈美宇 陈雨君 王洋
交流分析理论
1.交流分析理论内容 1.交流分析理论内容 • 交流分析理论是有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波恩 波恩(Berne)1959 1959年创立 交流分析理论 波恩 1959 的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交流分析理论就是用于检查“我对于你做了什么,你反过来对我 做了什么”一类的相互作用,目的是了解在我们交往过程中,双方的 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的、冲突的。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二、小组动力因素分析 • 小组动力的因素应该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内容:
1.静态方面 (1)机构方面的影响 首先,机构对小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机构对小组过程的影响。 (2)小组的特性 (3)小组带领者的因素 (4)小组成员的特性 2.动态方面 • 小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的沟通和冲突、小组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任 务,以及小组的评估。
交流分析理论
2.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2.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第一,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 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第二,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强调个人的三种状态的自然 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 顺畅的与他人沟通。 第三,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 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 束缚的关系。 第四,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 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重开始新的生 活。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一、小组动力 1.小组动力研究的背景 1.小组动力研究的背景 • 小组动力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勒温 勒温在美国 勒温 提出的。 勒温选择“dynamic”(动力)来描述小组 中的各种力量、变化和影响的过程,可以 形象地传递出小组中充满了的各种内在互 动、变化、交错的感觉。
2.小组动力的含义 2.小组动力的含义 • 小组是利用小组所产生的动力来达成工作目标的,小组过 程中那些复杂和互动式的形态的动力变化是小组工作发生 作用的基础。 • 潘正德总结的小组动力的四方面含义: (1)小组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的包括察觉 到的或未被察觉到的所有心理和行为的内容。 (2)小组动力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工具。 (3)小组动力是用来说明小组行为的一套基本知识,用来 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转化、演变和相互影响。 (4)小组动力也是一套正在兴起的适用性的专业技术。
小组的发展 凝聚力的变化、冲突和困境的解决、 生产能力的提高、达成小组目标
返回
陈若璋、李瑞玲的多向度小组 动力结构模型
前置因素
.
小组前预备向度 甄选组员方式及标准 小组方式开始前的教 育准备工作 小组成员的组合
中介因素
小组过程向度
角色地位 语言、非语言 行为 自我展露 回馈 小组阶段发展 向度 主题的改变 行为的改变 互动关系改变 规范 凝聚力 气氛 形态
后效因素
小组结果 行为改变 在哪改变 测量和评估 改变的时间
成员向度
性别、年龄、 教育背景、 社经地位、 动机、期望、 人格特质、 行为、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领导者向度 性别、年龄、 教育背景、 社经地位、 人格特质、小 组训练背景、 专业行为
小组处理向度
小组性质 小组理论模型、流派 小组结构和活动设计 小组特征(大小、次 数等)
• 交流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
(1)关于自我状态 (2)沟通形态 (3)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
关于自我状态
• 人格结构中三种自我状态 人格结构中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 成人状态 状态 “父母状态”是“教导的”、“权威的”。 “成人状态”的特征是“理性的”、“逻辑的”。 “儿童状态”的特征是“情绪的”、“冲动的”、“自 发的”,常常是凭感觉。 类似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 儿童
人生的基本态度
• 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 你好” “我不好 你好
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放弃自我,顺从他人。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 认。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 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
“我不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 你也不好” 你也不好 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 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 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 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