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方法---以西湖十景为例

论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方法---以西湖十景为例

论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方法--以西湖十景为例摘要:翻译涉及一切有关连接的建立——把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和语言连接起来,为无限的物品交流、技术交流和思想交流创造条件。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迅猛进程使得国家与国家间的往来日益紧密,来华旅游人数不断增多,2016年G20峰会在西子湖畔成功举办,使得杭州掀起一股旅游热,提升了杭州的国际化水平,所以本文将以杭州作为旅游景点的英译研究对象,并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达到翻译目的。

关键词:翻译方法文化传播西湖十景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一.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简介旅游作为传播文化的一大主要途径,旅游翻译则是“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一定要地道、喜闻乐见,真正让国际旅游者“知之、乐之、好之”。

景点名称属于地点名称,是公示语的一种,具备提示性、指示性等功能,往往都被赋予了传说、轶事、典故,一经开发就带上了当地的文化烙印,蕴含了大量历史人文信息。

由于景点名称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该景点成为外国游客体验异域文化的首选地,因此,景点名称的英译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步骤,景点名称翻译得韵味十足就容易激发外国游客对该景点和其特有文化的动机,增加旅游景点人文内涵,协调旅游与文化交流传播之间的带动关系。

西湖及其周边的十处特色风景景区、景点、景物都采用四字文学语言的方式命名,构成“景观集称”即“西湖十景”。

它要求最大限度的体现命名的审美特征、文化特征和功能特征以及审美性、文化性、功能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并达到一个合适的嵌入点,力求高度接近、概括出景观特色。

康志洪认为,地名翻译中,源语-目的语关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源语语符必须适应和服从目的语的社会语用环境和习惯;地名翻译的关键不在于语符意义的对等或语音的对应,而在于译名究竟以何种合适的方式在目的语中指称源语名称之所指。

“西湖十景”,景名对景点的形容高度贴切,令人遐想,如见其形,深受国内外广大游客喜爱,堪称景点命名的典范之作。

“西湖十景”景名之美,甚至打动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评审专家,对西湖申遗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基于此,英译旅游景点是应充分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基本信息和文化内涵,文化转换翻译的方法。

二.分析西湖十景的英译本文主要通过目的论和功能对等论对有代表性的西湖景点翻译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分析西湖景点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景点名称英译的方法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翻译目的论遵循的原则包括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所有原则都服从于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以下就是笔者分析的“西湖十景”的通用英译:1.断桥残雪“断桥残雪”作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普遍使用的译文是“Linger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 ”,采取了直译方法,回译过来就成了断裂的桥上的雪,而断桥所示的意思并非断开,而是由于冬日暖阳朝阳的那节桥上的雪融化,形成了对半分局面,这会很大程度上引起译入语接受者的误解。

2.平湖秋月该景点属于自然景观,没有人文特色的参与,只需将秋天夜晚皓月当空之际观赏湖光月色这一主题翻译出来。

英译版本是“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展示了该景点的特色。

3.曲院风荷译者对该景观的翻译是“Lotus Flower in the Breezing Winding Courtyard”,根据历史记载,曲院原为酿酒作坊,因取池中溪水造酒曲,取名为“曲院”。

而反观该景点名称的翻译,意为弯曲的庭院,与内涵大相径庭。

4.苏堤春晓“苏堤”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便将它命名为苏堤。

“春晓”是指寒冬一过,苏堤两旁的桃花柳絮尽显春的妩媚。

对此,该景观的英译应体现两方面苏堤以及时节,为大众所熟知的翻译是“Su Causeway in Spring Dawn”,直接展示了名称而忽略了文化特征。

5.南屏晚钟该景观属佛教文化古迹,以听觉欣赏为特征。

相较于其他景观的不同,该景观强调听觉,以南屏山麓净慈寺钟声响彻湖上的审美意境为特点。

“Evening Bell Ringing at Nanping Hill”中的“ringing”符合原语表达效果,该目的语忠实于原语,并在动态功能上达成对等,没有刻板的追求语言相等。

6.双峰插云该旅游景点并无其他文化内涵,可直接翻译。

“Twin Peaks Piercing the Clouds”,该英译中的“twin”用的精准,双峰南高峰与北高峰本就属于同一只山脉,只是遇到西湖而分开,但其实质仍相同。

美国旧金山同样有一座“twin peaks”,译入者更容易接收该目的语传达出的内容。

7.雷锋夕照西湖十景之七,雷峰夕照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

雷峰塔之所以远近闻名,与民间传说《白蛇传》有很大的关系。

相传,法海和尚曾将白娘子镇压在塔下,并咒语:“若要雷峰塔倒,除非西湖水干”。

该景点融合了自然与文化,所以翻译过程应增译,尽可能向译入者传递中国的文化。

“Leifeng Pagoda in Evening Glow”,对雷锋塔进行音译,阐释了观赏最佳时间。

我国历史上有一位人民公仆-——雷锋,国外有些人对他或许也有了解,在此Leifeng的音译会引起译入者误解。

8.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

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在形式上忠实于原语,可是三潭印月主要指的是那三个石塔倒映在湖面上的光,并没有三个湖面。

语言优美可没有解释内容。

9.柳浪闻莺“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中一景,西湖充当岸边杨柳的背景,每当阳春三月,万条柳丝迎风飞扬翻腾柳枝,阵阵莺啼,传递动态画面。

市面上的英译版本是“Orioles Singing in the Willows”,虽然译文中提及莺啼和杨柳,但是透过这个译文感知的却是相对静态的画面,而杨柳随风飘扬的动感却不见分毫。

10.花港观鱼花港观鱼是由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

英译版本“Viewing Fish at Flower Pond”达到了翻译原则的忠实、可读以及通顺。

三.景点名称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方法以上就是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的典型示例,但是在我们的运用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旅游景点在英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中文重意合,讲究四字对仗,在描写和命名景物时,用词华丽,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意;而英文重形合,更多的强调再现事物原有的样子,用词简单自然,喜欢直观描述。

过度直译,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些景点文化内涵丰富或者产生原因可描述,但是英译的结果却忽略了实质,直接逐字翻译。

译文云里雾里,使目标语读者费解。

缺乏内容,读者难以对此产生兴趣。

具体说来,景点名称翻译的方法有直译、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四种,但这四种方法在运用上都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1.直译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苏堤春晓”在原文中就采用此种方法“Su Causeway in Spring”,可是笔者认为“Su”在此只是不明,因此,应增译为“Su Causeway in Spring (Su is the chief of this area in Song Dynasty and he built it)”或者“Scholar Su Causeway in Spring”。

2.意译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相同的效果。

意译对于保留原文形象及文化、历史内涵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些景点名称采用意泽的办法可以使外国游客获得一个直观、形象的感觉又能体会其内涵。

“断桥残雪”因许仙与白娘子在此邂逅一段爱情,所以笔者认为“broken”可以改作“melting love bridge”3.音译利用译入语的文字符号再现原语词语的发音。

音译通常以音节为单位,即一个音节译成一个汉语。

常用于地名、人名和重要建筑物。

由于西湖十景都多多少少包括了大致景观,采用音译法无法将景点特色突出传达给外国旅客。

而一些城市则会用这种方法体现唯一,便于寻找以及询问,不用传达特有信息,类似于“Hangzhou”;对于一些会混音的城市则会采取约定俗成的技巧,改变其发音。

4.音意结合翻译此种方法在旅游景点中的运用最为频繁,这种翻译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让外国游客既知其音又知其意。

使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景点名称时,景点名称如属汉语“单名”,为了照顾音节和外国人的习惯读法,最好把名字后面的“湖”、“山”、“园”等同时音译出来。

类似于西湖十景中的“曲院风荷”,笔者认为“曲院”就可英译为“Quyuan Courtyard”。

如果景点名称是“双名”,则不必音译后面的词。

如“雷锋夕照”的英译采用了此类方法,“Leifeng Pagoda”四.结论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西湖十景为研究对象,运用翻译方法,对旅游景点名称翻译进行研究。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业服务的,以旅游者为导向。

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仍存在困难,既然旅游翻译是以旅游者为导向,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切忌逐字死板翻译,要根据对方文化需求的差异进行调整。

汉译英旅游文献大多都针对来华旅游或有来华打算的外国人编写,旅游是传播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翻译时要以传播文化为主要目的,以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富吸引海外旅游者。

参考文献[1]陈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03(5):10-26[2]杨贤玉,乔船代,杨荣广.旅游英语比较与翻译[M].武汉大学出社, 2014-06(1):94-96[3]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兼论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3(03):99-104[4]王奕.论旅游景点的名称英译[J].英语广场,2013(11):31-34[5]时悦.跨文化语境下的杭州“西湖十景”名称翻译[J].赤子,2015(08):248-249[6]周京励,陈盈盈.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汉英文化差异与西湖景点的翻译[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12(10):154-156[7]百度文库.西湖十景[EB/OL]./view/46431.htm(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