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第三版)习题七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第三版)习题七


习题七
7.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续)
(接上页)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解决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用户之间
难以相互连接的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 机都能够互连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该模型 包括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 层。模型中给出了每一层应该完成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计算机网络 多属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第二代计算机使用了晶体管; 与真空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无论是耗电量还是产生的热能都大大 降低,而可靠性和计算能力则大为提高。第二代计算机利用磁芯制造内存, 利用磁鼓和磁盘取代穿孔卡作为主要的外部存储设备。此时,出现了高级 程序设计语言,如 FORTRAN和COBOL。
(4)第四代网络: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其特点是:传输数据的多样 化和高的传输速度。宽带网络不但能够用于传统数据的传输,而且还可以 胜任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数据的传输,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几十 到几百Mbit/s,甚至达到几十Gbit/s。第四代网络将可以提供视频点播、电 视现场直播、全动画多媒体电子邮件、CD级音乐等网上服务。作为因特网 的发源地,美国在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的筹划和建设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993年9月美国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NII又被译为信 息高速公路),该文件提出高速信息网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5个部分 之一,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现在世界各国都竞相研究 和制订建设本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以适应世界经济和信息产业的 飞速发展。
随着第四代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最终将导致新一代计算机的出 现。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制是各国计算机界研究的热点,如知识信息处理系 统(KIPS)、神经网络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第3版)
习题七
7.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代网络: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其特点是:整个系统里 只有一台主机,远程终端没有独立的处理能力,它通过通信线路点到点的 直接方式或通过专用通信处理机或集中器的间接方式和主机相连,从而构 成网络。在前一种连接方式下主机和终端通信的任务由主机来完成;而在 后一种方式下该任务则由通信处理机和集中器承担。这种网络主要用于数 据处理,远程终端负责数据采集。主机则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常用于航空自动售票系统、商场的销售管理系统等。
7.2* 书中为什么多次提到并要求学生了解人所固有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工具的 局限性。
答:略。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第3版)
习题七
7.3 从硬件来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从硬件来看,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第一代计算机利用真空管制造 电子元件,利用穿孔卡作为主要的存储介质,体积庞大,重量惊人,耗电 量也很大。UNIVAC-I是第一代计算机的代表,它是继ENIAC之后由莫奇 利和埃克特再度合作设计的。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第3版)
习题七
7.5 因特网是怎样产生的?
答:因特网是由许多计算机网络连成的网络,也即网络的网络。它的
产生主要分3个过程。 (1)阿帕网的诞生:1969年,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阿帕网诞生,这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第3版)
计算机科学导论 ——思想与方法(第3版)
习题七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第3版)
习题七
7.1 CC1991报告关于“社会、道德和职业的问题”的主要论述是什么?
答:CC1991报告将“社会、道德和职业的问题”列入计算学科主领域
之中,并强调它对计算学科的 重要作用和影响。 CC1991报告要求计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了解专业,还要了解社会。例
(3)第三代网络:遵循国际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其特 点是:按照分层的方法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197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的系 统网络体系结构(SNA)就是其早期代表。网络体系结构的出现方便了具有
相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用户之间的互连。但同时其局限性也是显然的。(转 下页)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第3版)
如要求学生要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固有问 题;了解计算学科的历史和现状;理解它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另外,作为 未来的实际工作者,他们还应当具备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如能够回答和 评价有关计算机的社会冲击这类严肃问题,并能预测将已知产品投放到给 定环境中去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知晓软件和硬件的卖方及用户的权益, 并树立以这些权益为基础的道德观念;意识到他们各自承担的责任,以及 不负这些责任可能产生的后果;另外,他们还必须认识到自身和工具的局 限性等。
(2)第二代网络: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系 统中有多台主机(可以带有各自的终端),这些主机之间通过通信线路相 互连接。通信子网是网络中纯粹通信的部分,其功能是负责把消息从一台 主机传到另一台主机,消息传递采用分组交换技术。这种网络出现在20世纪 60年代后期。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建立的阿帕网 (ARPANET)就是其典型代。
(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1年)。这一代计算机的特征是使用集 成电路代替晶体管,使用硅半导体制造存储器,广泛使用微程序技术简化 处理机设计,操作系统开始出现。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是这一时期计 算机设计的基本思想。
(4)第四代计算机(1972年至今)。主要特征是采用了大规模(LSI) 和超大规模(VLSI)集成电路,使用集成度更高的半导体元件做主存储器。 在此期间,微处理器产生并高速发展,个人微型计算机市场迅速扩大。第 四代计算机在体系结构方面的发展引人注目,发展了并行处理机、分布式 处理机和多处理机等计算机系统。同时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机也取得 了稳步的进展。计算机发展呈现出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