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汉滨区东关小学兰小娅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那年,我接手了一个班,曾经的科任老师告诉我,班上有俩兄弟,熊西,熊杰。
属于被放弃的孩子。
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他们学习差,习惯差,在班上几乎没有人跟他们玩。
带过的老师一脸嫌弃地告诫我,教其他孩子,不用管他们,他们无可救药。
我有不动声色暗暗观察了几天,发现哥俩卫生习惯糟糕,文明礼仪差,总容易和其他孩子起冲突,抿着嘴角,一脸倔强,不大与人交流,问他什么话也不怎么搭理,我寻思着,孩子智商没有问题,那是怎么回事呢?学习这样差?这样无精打采?这样淡漠的个性?才二年级,学习的起步阶段,怎么能学不好呢?我有了一肚子的疑问。
刚参加工作,热情洋溢,信奉一句话,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因此带着这些问题,我就想和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这些疑惑。
我请两个同学带路到他家看看,刚走到门口,我震惊了,这是怎样的家啊!触目惊心,矮小破烂的泥巴房子,黑乎乎的门洞,中间用一根柱子支撑着,斑驳的墙壁,破烂不堪的几样家具。
他们的奶奶热情拘束的邀请我进屋喝水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怎样下脚……匆匆的了解,我知道了他们70多岁的不识字的多病老奶奶带着他们,勉强能
管着孩子不饿肚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两年不露面,母亲早已离家出走,多年杳无音讯,家里生活基本靠亲戚和村里的救济。
想向家长告状的话憋回了心里。
在老奶奶含泪注视下,我默默地向回走,边走边感慨,好可怜的孩子,原来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没有想到家里条件是那样的艰难,没有辍学已经是不错了,从小缺失爱,缺失父母的关怀,难怪孩子的个性变成那样,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该做点什么呢?我能帮到他们什么呢?
一夜无眠,孩子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思索着:孩子还那么小,我一定有办法扭转这个情况,一定能用爱心感化他们,我一定可以的……我心理决定,不管他们学习进步与否,得让他们有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我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
从那以后,我收起了心中的歧视偏见,尽量对他们耐心。
上课,时刻关注他们,提问他们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放学,不时留他们做作业并耐心辅导,下午常常留他们吃饭,陪他们聊天。
私下,教育同学们善待他们,尊重他们,和他们做朋友。
我微笑着肯定他们,所有的活动我都鼓励他们参加,哥俩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不竭余力的表扬。
一天天,一天天,我从不放弃他们!
直到有一天,熊西在日记里写到:我喜欢兰老师,他对我太好了,从来没有人这样爱过我,她不给奶奶告状,她给我吃香喷喷的面包,她不骂我,我现在最喜欢在学校,可是我学习不好,我好害怕老师不喜欢我了!但是我会努力的,我保证会天天做作业,我不打人了,兰老师,我一定要做个好孩子!
短短的一段孩子气的话,让我热泪盈眶,透过文字,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缺少爱的孩子的深深恐惧和满满的希望!
我感慨万分,我拉着他的手,盯着他的眼睛说:“熊西,你是好孩子,老师一直喜欢你,老师喜欢你们所有人,我相信你会努力的,加油!”从那以后,孩子笑容多了,与孩子们的距离拉近了,对学习也慢慢有了兴趣,得意的时候会雀跃了,难过的时候会诉说了,再也看不见他们阴郁的眼神了。
我欣喜万分,我做到了……
我真正深深地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句话的:“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未来,我要让爱贯串与我的教育终身!
谈读书趣
东关小学兰小娅
小时候,物资匮乏,想看一本书,真的是很艰难的事情。
姐姐极爱阅读,我上小学时,她已经上初中了,不管是夜晚还是闲暇,总看见她偷摸躲藏地看书,我好奇极了。
终于有一天,我悄悄把姐姐藏在床板底下的书拿出来,随意翻了起来。
就这样,看入了迷,从此加入了书虫一族。
我清楚的记得那本书《狂人日记》,那年我小学四年级,刚刚能识字。
哪里读的懂鲁迅先生的深奥大作。
就只看明白,吃人吃人,好可怕,晚上悄悄问姐姐,真的有人吃人啊?姐姐哈哈大笑,居然不告诉我。
为此,我抓耳挠腮了很久。
姐姐三天两头就能寻摸到一本书,原定两天看完,就要归还,让我好说歹说的,许了好多不公平条约,得到了看书的机会。
姐姐加快速度看书,给我挤出时间阅读。
但是,时间依然不够。
那时,白天要上学,学习任务虽然不重,可惜家务挺多的,打扫,洗衣,给菜地浇水……家里的两头猪,常年也是我伺候,打猪草,剁猪草,拌食。
这些事情占去了我课余的很多时间,晚上,为了省电,妈妈是不准我开灯的。
我绞尽脑汁,带着书去打猪草。
打了一半,就偷偷坐在高坎下面头上顶片藕叶读书,随着故事里的人物或悲伤流泪,或喜乐开怀。
有两次,看入了迷,误了时间,家里的猪饿得造反,我也挨了一顿打骂。
有时,我躲在楼顶葡萄树边看书,绿绿的浓荫遮蔽了我小小的身影,伙伴们呼唤我游戏,妈妈找我做事的声音消失在跌宕起伏的故事
里。
更多的时候,夜深人静,我悄悄打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看书,现在想来,没有感觉到手酸脖子疼等,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只是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
那一年,我看了《舒克贝塔历险记》,《格林童话》,《365夜故事》,还有《辽宁青年》,《读者文摘》不记得能不能看懂,但我读得驳杂而趣味盎然。
五六年级时,我惊喜的又找到了另外的书源。
外公的借阅证被我们征用了,一般外公在县图书馆借的书,被我分走一半,然后交换再读。
可惜的是,外公借的书都是繁体书籍,我连猜带蒙的读,不懂再去让外公讲解,这一年读书就是囫囵吞枣,只是了解了大意,不求甚解。
我至今还记得《三言二拍》,《施公案》《醒世名言》等书籍。
初中学习古文,我的理解能力遥遥领先,几乎不假思索,古文意思即现。
我想这也是收获吧!
初中,课业紧张了,书源依然紧缺,当时我最喜欢家里有书籍的亲戚朋友,时刻念叨去窜门。
窜亲戚,第一件事就是找书看,一发现有未读的书籍,如获至宝,抱上就不撒手。
如今还记得,唐叔家《今古传奇》里面的玉娇龙,表哥家《杨家将》小人书里威风凛凛的杨六郎,堂姐家的《儿童文学》里面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驳杂的书籍,我如同一只贪吃的仓鼠,汲汲渴求着知识。
再大些,姐姐纯情羞涩的追求者,就是我的书源啦!如果奉上好看的书籍,我就不捣乱,否则,我就要当一当可恶的电灯泡,在一边龇牙咧嘴恶作剧。
为了讨好我那漂亮的姐姐,那一年我看了整整一大摞卫斯理的科幻作品。
那一年我常常神经兮兮,总感觉时时处处有可
能发生离奇诡异的事情。
可惜,等了很久,我知道,平凡的生活才是常态。
再后来,读书就不算特别艰难的事情了,三毛,余秋雨,路遥,陆续走进了我的生活。
三毛带我环游世界,让我时而感觉世界是那么辽阔遥远,时而感觉它又是那样的贴近我们的生活。
余秋雨,席慕蓉教会了我诠释生活中的一切情绪,几句贴切的诗句让常常使我哀叹忧思,惆怅伤怀。
孙少平让我初懂生活的艰辛和酸涩……
中师时住校,我在学校旁边发现了宝屋——租书铺。
看着满满几面墙壁的书籍,我的眼睛顿时亮了!那几年,我省吃俭用,节约的钱都用来看书了。
武打,言情,历史,名著,看过的书多如繁星。
后来,我有能力买书了,中国名著,外国名著,感兴趣的书籍,工具书。
林林总总,书架早已摆不下了,又用箱子装起,一年一年,没事翻腾一下,摩挲几次。
再回忆留恋一下买它时的欣喜心情。
心理是别样的满足。
“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书”阅读,成了我终身的爱好,一天不看上几页书籍,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书籍,就是我的食粮了,不可一日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