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第八课不一样的境遇三步五环节教案

最新第八课不一样的境遇三步五环节教案

8.不一样的境遇
第一课时不同的人生境遇
【学习目标】
1.理解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的含义,把握其范围及主体,了解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的艰难处境。

2.能客观地分析社会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养成亲社会行为。

3.增进学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人、关爱人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感恩生活的同时践行平等的真谛。

【教学重点】
了解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的范围。

【教学难点】
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的含义及主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弱势群体?
2.弱势群体有什么特征?
3.哪些人属于弱势群体?
4.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检查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同时个别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查漏补缺。

自查、互查
学案预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2.目标展示。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初识弱势群体:
【呈现课件】因“冰花男孩”事件,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省志愿者协会发起“青春暖冬行动”。

截至2018年1月15日,当地收到全国各地的捐款达30余万元。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该村将整体迁入鲁甸县城,涉及学生也会转入县城学校就读。

【教师引导】在我们国家,还有一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的人,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

这些人就是通常所说的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我国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主要包括哪些人?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教师做适当引导。

【教师引导】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主要包括农村贫困人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员、病人和残疾人、缺乏照顾的老人以及遭遇灾害的人群等。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身边的弱势群体:
【学生活动】阅读教科书第60页相关资料。

【教师引导】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

【呈现课件】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

加大精准脱贫力度。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

——摘自《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

—新华网【学生探究】农村及城镇的贫困人口是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主体。

【教师引导】你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吗?……城市生活离不开他们……
【呈现课件】农民工、清洁工、快递小哥、外卖小哥……
【教师引导】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进城务工人员。

【呈现课件】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结果调查,2015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达到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

【教师提问】由于我国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工作,但他们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你了解吗?
【交流分享】他们面临着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子女就学等诸多问题和困难。

【教师引导】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许多问题都得以解决或改善。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我们的同龄人:
【教师引导】同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生活。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有的只能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有的要过早地背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有的因父母外出打工,不得不单独居住或跟自己的祖辈、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成为“留守儿童”;有的因家庭变故,面临许多困难;还有的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离开了家乡,居无定所,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我们的一些同龄人,还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分享交流】谈谈自己对现在拥有的生活条件的感想。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身边的榜样:
【交流分享】观察、寻找本校、本班关心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的人或事,与大家一起
分享。

【学生活动】分享身边的榜样。

板书设计:
1.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的含义
不同的人生境遇
2.弱势群体或困难人群的范围及主体【教学反思】
8.不一样的境遇
第二课时人生对平等的追求
【学习目标】
1.懂得社会公平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掌握我国实行允许和鼓励一份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共同富裕的富民政策。

2.培养自身的平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信念,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3.了解平等的真谛,知道尊重和帮助弱势群体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
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

【教学难点】
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处境不利的儿童的生活境况的资料,可以是个案,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等。

2不利的境遇会对儿童青少年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检查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同时个别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查漏补缺。

自查、互查学案预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2.目标展示。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活动一:我来讲故事
【学生活动】讲一讲你所知道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我国人民追求平等的历程,并谈一谈你的感悟和体会。

(分组提前准备,每组派代表讲述一个)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讲述和所谈感悟,我们认识到在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道路上,无论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最后,只有具备了先进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政治保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平等的追求”。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活动二:老师讲故事
【呈现课件】杭州图书馆图片
【教师讲述】“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说的这句话曾走红网络。

从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至今已经15年。

图中的老人姓章,他是一位都市拾荒者,他衣衫褴褛,脚上的布鞋十分破旧,他几乎每天都会去杭州市图书馆阅读书籍。

曾经,拾荒者的出现,一度引来其他读者的嫌弃和非议,但杭州市图图书馆“乞丐和拾荒者也是读者,我们无权拒绝他们看书。

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


【教师提问】杭州市图书馆倡导了一种什么理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人与之间在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生、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总会存在各种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活动三:感受平等
材料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即“五四宪法”。

这部宪法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贯穿了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它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通过哪些政策来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的?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政治制度、法律等手段等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使人人平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活动四:畅想未来
【学生活动】分组展示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课件,期中要包括对实现目标后的社会面貌的畅想。

【教师提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促进社会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引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在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超过100次,“两个一百年”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党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为每个公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创造了日益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