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

最新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

目标: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研究
内容:当前初中阶段历史考试常见的二大题型分别是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普遍认为材料解析题比较难,也是学生考试失分的主要题型。

如今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扩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非常重要。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其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弄清题意,找出材料关键信息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

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

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

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

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

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

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图片材料。

这三大类材料,以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论最大,其它两类出现的几率并不太大。

(1)现代文材料。

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2)文言文材料。

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

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

(3)图片材料。

仔细观察图片中所反映的信息,包括人物、地点等,找到与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

二、根据关键信息,联系储备知识、落实到相关教材内容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

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

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

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

三、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的融合,初步确定答题要点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

所以学生在完成以上两步后,应该将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进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确定设问所预求的答题要点。

学生心中应该明白:该材料解析题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
问题包括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每个要点又应该使用哪些关键语句等等。

四、答案表述:观点正确、层次清楚、多角度分点表达
1、观点正确
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

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言简意赅。

切忌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空话连篇。

答案表述时一定要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

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

例如:影响是……目的是……
2、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3、多角度分点表达
表述答案时,要弄清楚设问预设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遗漏设问要求的任何角度。

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常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或按影响归类、或按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顺序等等。

并且在每一个要点前要标明序号,使答案条理清楚。

材料解析题是初中历史考试的必考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学生学习有着现实的意义。

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此类题型的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方法与技巧的缺失。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训练,训练其掌握熟练的方法与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