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不到位及改进策略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不到位及改进策略

企业风险管理不到位及其改进策略——基于“国储铜”事件的案例分析【摘要】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国储铜事件为例,分析如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COSO风险管理框架八大要素,侧重于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以及监督等要素,就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国储铜”案例;风险管理框架一、研究意义(一)风险管理对于促进企业成功的作用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一定目标的影响。

风险是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内部控制能够降低风险,当然,企业风险管理不局限于内部控制。

近年来,中航油、中储棉、国储铜等事件的相继上演,让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继曝光。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企业风险研究和立法行动的重视,加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呼声愈来愈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以便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在此背景下,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COSO) 在广泛吸收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用以指导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活动,并被众多企业用于风险管理领域。

风险管理对于促进企业成功的作用主要有三点:1.有利于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应对能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科学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2.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

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企业的兴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通过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各种风险,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公司舞弊案时有发生如今在我国各大中小企业中,公司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

公司舞弊包括财务舞弊、经营舞弊和信息舞弊。

财务舞弊就是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的欺诈和违法违规行为。

由于财务活动又可以分为筹资、投资、纳税、外币、清算等, 所以,财务舞弊又可以分为筹资舞弊、投资舞弊、纳税舞弊、外币舞弊及清算舞弊等。

经营舞弊指公司在业务经营活动中的欺诈或违法行为。

经营舞弊的可能性遍及公司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

信息舞弊指公司在对外提供和披露各项数据时, 采取欺诈行为, 提供虚假的数字, 包括会计信息舞弊和统计信息舞弊。

(三)通过案例研究深化风险管理的理解2004年。

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框架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的概念,使内部控制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COSO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

COSO认为,ERM为公司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

2008年10月我国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本文以国储铜事件为例,分析如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COSO风险管理框架八大要素,侧重于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反应、控制活动、监督五个要素,就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案例简介(一)公司简介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国家物资储备始建于1953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国家物资储备局、储备物资管理局(办事处)、基层单位的三级垂直管理体制,建设了完善的储备仓库体系,储备了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储备物资。

50多年来,国家物资储备在支持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抗灾、救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国家物资储备局将按照“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推进改革,不断提高国家物资储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其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国家物资储备政策和任务的建议;研究提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及储备物资轮换计划的建议;研究提出国家物资储备事业的发展方针;遵循储备与经营分开的原则,管理国家储备物资和系统国有资产,并负责保值增值;领导所属物资储备管理机构。

(二)案例回顾1.案例背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时期。

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月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 万多吨的过剩; 2004年1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 日年会上,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2005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继续过剩。

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2005年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最高纪录,每吨高达4466.5 美元。

“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2.案例调查2005年1月国家物质储备局(简称国储局)发布的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公布称: 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的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国储调节中心受国储局委托,于2005年1月16日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

在此后短短的一个月内,国储局举行了四场现货铜拍卖会,拍卖起价一次比一次高,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场拍卖起价上海、宁波地区为每吨37400元,但首批100吨的成交价格就达38200元/ 吨,拍卖价远高过市场的预期,消息一经传出,沪铜期货和LME铜期货价格便快速上扬。

第四场现货铜拍卖会上,占2万吨拍卖总量80%的。

6万吨铜流拍的拍卖底价与市价不相上下,参与者怨声载道。

尽管国储局声称抛售铜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内铜的需求,平抑铜价,但市场更愿意相信国储局此举是在缓解其在期货市场的损失所带来的压力。

因为自2005 年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铜期货市场上通过LME 场内会员SEMPRA ,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巧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 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局,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

不断走高的国际铜价无疑会给国储局造成巨额亏损,所以国储局不得不通过不断抛售国内现货来缓解压力,挽回损失。

2005年年末,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局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

3.最终处罚2008年3月20日,北京第一中级法院以国有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一审判处国家发改委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国储”)处长刘其兵有期徒刑七年,该中心原副主任、法定代表人吕嘉范有期徒刑六年。

判决书认定,刘其兵于1999年12月至2005年10月,在担任国储处长期间,违反国家对国有单位从事期货交易的有关规定,利用该中心资金从事境外非套期保值期货交易,致使该中心损失折合人民币9.2亿元(该中心事后调用储备铜实物交割,“挽回”了大部分帐面损失)。

吕嘉范于1999年12月至2004年2月,在担任国储副主任、法定代表人期间,明知国有单位不能从事非套期保值期货交易的规定,仍同意刘其兵从事上述交易;后在其离任交接工作时,故意隐瞒有关事实,致使继任人员对刘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并持续至2005年10月。

三、案例分析显然“国储铜”事件并不是唯一个例,透过“国储铜”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储铜”事件中爆发出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其余上市公司等企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一)对控制环境的关注不够。

内部控制理论认为,内部环境对于上市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以及风险的识别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我国主要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规范内部控制,而一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之所以失效,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很多公司虽然形式上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但实际中,因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原因,中小股东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

(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期货交易的特殊性使得企业财务报告难以公允反映期货投资业务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因而针对期货交易的内部控制相对困难。

国储局在期货交易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一是国储局本身没有资格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是借道中粮期货经纪公司进入期货市场。

由于其行为是非法的,所以在国储局内部并没有制定与期货交易相关的如付款、对外投资等内部控制制度,制度的缺失使国储局在期货市场的行为缺乏合理基础,因而更多地是进行投机而不是投资。

二是在世界期货业中,从事期货交易的下单人和资金调拨人都是分开的,期货经纪公司一般会定期与客户进行核对,以确定期货交易的下单人和资金调拨人是否为同一人。

而国储局从事期货交易的人员刘其兵既是期货交易的下单人,又是资金调拨人,明确违反了期货交易的一般内部控制原则。

(三)风险评估不到位国储局所进行的期货交易具有多样化的内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结算风险等,而执行期货交易的操作人员是惟一了解现状或对自己的行动可能带来潜在后果进行认真思考的人,其他处于控制地位的管理人员可能不理解或缺乏信息去理解与投资对象相联系的风险性质,因此期货交易的风险大于一般交易的风险。

而国储局对期货交易既没有制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也没有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此外,对国际铜市价格走势的判断失误也说明了国储局缺少懂得期货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比较重视,强调分工和牵制,但对于内部控制之外的风险却缺乏关注,如外部重大不利事件、法律变化、技术变化、收购兼并等风险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