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春考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剪1-6题。
(16分)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
但人类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
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
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才迁移到世界各地。
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卜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②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小。
无论是中国的先民"毕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一般认为,到了21世纪,地球上能够利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地球上的陆地还有不少无人区,□□大片的原始荒原、特别是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
③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
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以及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
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
④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围后,会尽可能避免进入荒原。
但是总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犯人,还有人会由于偶然的原因误入荒原。
不过,自古以来,都有人主动探索荒原,他们或是为了某种物质利益——寻找新的土地、资源、财富、劳动力、交通线,或是为了某种精神追求一一取经,求仙,实现信仰,获得真理,净化灵魂,也可能纯粹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他们的经历和记录,又吸引着更多的人投入荒原之旅。
⑤当地球上多数地方人满为患时,当人类不断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琳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场。
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得到珍惜,受到保护。
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想在荒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
⑥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有人认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
见仁见智,众说纷绘。
⑦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珍惜荒原、热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
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
1·第①段加点词"消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为所以B·即使然而" C·尽管但是D·既然那么3.第③段概述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 对第④、⑤段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人类基本定居后,多数人不愿在荒原生活。
B 进入或穿越荒原者,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C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荒原的价值得到凸现。
D 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终将消失。
5·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A·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B·荒原一一永恒的姑力C·荒原一一科学家的乐园D·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6·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
(不超过80字)(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信使①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
·10月,这正是平原上麦秸垛金黄而干燥的时光,昆仑山却已万里雪飘。
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我们将与世隔绝到春天。
②千住白发苍苍的老医生对我说:"也许军邮车今天会来的。
"军邮车大约每月从新疆喀什开上昆仑山一次,日子并不准,仿佛一只来去无踪的青鸟。
老医生戍边多年,他的话有时像符咒一样灵验。
“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后一辆车,总是军邮车。
山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
"他晃着的满头白发,像一丛银针。
③果然,那天夜里,军邮车讯鞠皮冰船一样,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
整个军营为之沸腾。
各单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驿马接到加急文书,拔腿就跑,送给望眼欲穿的人们。
④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这活儿一般都分给腰细腿长的年轻人,但自发苍苍的老医生执拘地要做这件事。
知情的人私下里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儿,想信比别人更甚。
老医生抱着一大骡信,我们扑上去抢。
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刷刷撕信,信皮的段屑萧萧而下。
⑤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
仿佛有一只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信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便不再凄然。
再看同学和朋友的信。
我的同桌此刻在遥远的西双版纳,信申夹了一朵花的标本。
她说这是景洪最美丽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气。
夹花的那页信纸留有大片紫色的液痕,想像得出花盛开时的娇嫩。
我低头嗅那被花汁浸泡过的地方,哪有什么香气,有的只是纯正而凛例的冰雪气息绦绕其中。
⑥同屋的女兵嘎唉地哭了起来。
她的小侄子病了。
我们都去劝她,老医生悠长地叹了一口气:"告诉离家这么远的一个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吗?我家里人是从不这样的。
"不一会儿,女兵停止了哭泣,因为从老医生送来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
"要有经验,"老医生说,"把信全拆开,码饼干似地排好,从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能作参考。
"⑦那一次军邮车上山,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
按照他家的习惯,没有信来也许就是出事了。
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
⑧4月,春天里,这是开山后的第一次通邮。
我收到了西双版纳同学的回信:"那朵花怎么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绝不可能没有香气!"⑨信是老医生送来的。
他快乐极了,他的家里寄来了平安信。
有时候他叉突然疑惑,说他家会不会有什么事瞒了不肯告诉他。
我们都说不会不会,你是家里的顶梁柱,离了你,根本就办不了事,怎么会瞒你!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心宽了许多。
⑩终于,轮到他探家了。
他很早就告诉了我们,还专门预备了一个提包,为大家装信。
我使对着昆仑山皑皑的冰雪,从从容容地写了三十封信。
我双手捧着这拣信,郑重地交给老医生。
他的自发在雪峰的映衬下,晃动得像一盆水申的粉丝:"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发信。
假如回信快的话,下次军邮车上来,你们也许就能收到回信了。
"⑾他走了。
军邮车像候鸟,飞来一次叉一次,但那三十封信却一封不见回音。
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之间化为青烟。
那三十封信,只有给父母的那封,我重写了托人发出。
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
只要抓起笔,老医生的自发就在眼前灼目地闪动,眼珠便发酸。
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
⑿后来,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我想像的那样老。
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
⒀他死了以后,军邮车还带来过他的家信。
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广西一个很偏远的小城。
叉在地图上仔细寻找,那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该是非常炎热的。
老医生的家乡,距离昆仑山,大约有一万五千里。
⒁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叉蒸了几遭的馅饼。
几处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坚韧的透明纸粘贴过,上面打着蓝色的印章:"邮件已破,军邮代封。
"⒂不知这是否是封报平安的家信?7·第②段把军邮车比作"青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8·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3分)9·第⑤、⑧段两次写到同桌信中的花,作用是(1) 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0·第12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1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标题的"信使"就是指文中的老医生形象。
B·开篇写昆仑山壮观象征了戍边战士的崇高。
C·作者提到三十封信意在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材料,脉络清晰。
E·本文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医生形象。
F·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写人状物淡而有味。
12·从情感表达角度赏析最后三段的"那封迟到的信"。
(4分)(三)默写(6分)[任进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 (1) ___________________,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 ______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3)北极朝廷终不改,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登楼》)(4)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__ 。
《苟子·劝学》)(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 。
(刘禹锡《陋室铭》)(6)号呼而转徒,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