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脏的解剖:
1、位置:脊柱两侧的肾窝内,腹膜后方,肾的长轴向外下倾斜,左肾比右肾高1-2cm,左肾上极平T11下缘,下极达L2下缘,右肾上极平T12,下极平L3。
活动范围1—3cm。
2、形态:形似豆形,外凸,内凹,内侧中部为肾门,为肾盂、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之处。
3、大小:成年人肾长10~12cm,宽4~5cm,厚3~5cm。
二、正常肾脏声像图
1、肾脏轮廓与形态:长轴断面呈椭圆形或蚕豆形,肾门横断面呈马蹄形。
肾包膜连续光滑,肾周脂肪囊厚度因人而异。
2、肾实质:皮质回声略低于肝脏,回声均匀一致,髓质(锥体)形似三角形,回声更低,围绕肾窦呈放射状排列,髓质(锥体)之间为肾柱。
3、集合系统(肾窦):肾中心的椭圆形增强回声,内无明显液性暗区。
4、肾血流回声:CDFI示肾动静脉彩色血流信号分布均匀。
三、肾癌病理和临床表现
●肾癌即肾细胞癌,为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成人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常为单发,仅有2%左右为双侧,肿瘤无组织学包膜,但压迫肾实质与纤维组织形成假包膜,瘤体大小不一,断面呈橙黄或灰色,较大的肿瘤内部常有出血、坏死、纤维化斑块,中心坏死区形成囊肿。
肿瘤可侵犯邻近的脂肪、肌肉、血管、淋巴管,易形成静脉内癌栓,进入肾静脉。
●肾癌主要症状为血尿、腰痛和侧腹部包块。
是肾癌典型三联征。
三者同时存在仅占10%,但已属晚期。
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肾癌的主要症状,但已表明肿瘤侵入肾盂,非早期症状。
四、肾癌的声像图表现
1)肾轮廓改变:可正常(<1.5cm)或失常。
2)肾实质回声异常: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边界较清楚。
3)集合系统改变:变形、移位和中断,少数可出现肾盂及肾盏积水。
4)CDFI:团块内部及周边可探及动脉血流.
5)肾周围血管受侵犯:晚期常侵犯肾静脉和下腔静脉。
五、肾癌的超声分期
●1、肾癌团块局限于肾实质,肾轮廓线完整未断裂,无转移征象。
●2、肾癌团块仅侵及肾周围脂肪结缔组织,但仅限于肾周筋膜回声以内。
●3、肾癌团块侵及肾周筋膜,并可显示局部淋巴结肿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增宽,其内有不规则的结节样回声。
●4、肾癌团块与周围邻近器官分界不清,并可在其它脏器见到转移征象。
六、肾癌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肾囊肿
先天或退行性病变,单或双侧肾;囊肿在肾实质内大小不等,不与肾盂肾盏相通。
声像图:肾实质内见单个椭圆或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壁薄且光滑,后壁回声增强,两侧壁后方可有侧边声影。
CDFI:无回声区内无血流信号,较大囊肿的周边可见受挤压血管的花色血流。
2、肾柱肥大
●为肾的先天性变异,常见中级肾柱肥大,肥大的肾柱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与肾皮质相连续,彩色多普勒显示血管无受压现象。
3、肾错构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肾脏外形:可无改变或局部外凸不规则。
2)肿瘤回声:强回声团,界楚,类圆或椭圆形。
3)CDFI:肾动脉流速、流量无异常。
瘤内血流稀少
4.肾叶畸形
●有的肾脏异常分叶使肾轮廓局部隆起,以左肾中下极的外侧多见。
七、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是最简便易行的筛查肾癌的重要检查手段,近年来,由于超声设备的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对小肾癌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加之采用彩色多普勒技术使鉴别诊断变得更为准确,因此超声诊断不但能确定有无肾肿瘤,而且还可以确定肿瘤大小、形态及血供特点,可以估计肿瘤的浸润范围及周围脏器有无转移征象。
一、中医文化与价值取向
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五脏功能、经络、三焦、精、气、神,四气、五味、君臣佐使都出自古代文化的概念。
中医文化反映了中医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引导中医人的主体行为和习惯动机,体现了中医的人文精神和行为准则。
古人有言“不为良相,既为良医,相之良则天下安,医之良则万民福,故医道,仁医仁术也。
天地以此立心,民生以此立命,事关始未,此岂可儿戏之?”“医者,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中医文化反映出中医人的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表达了行医的理念和心理行为的约束。
中医文化的“软”约束,成为古代医患和谐的基础。
优雅的中医文化,推动行业规范,体现中医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的服务,传承中医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提倡和追求的目标。
二、中医治未病
(一)治未病:“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的理念是倡导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概念。
有助于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研究生命和疾病。
“治未病”包含四项内容: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即病防变、瘥后防复。
1、未病先防—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当人体处在健康状态时,运用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
2、已病早治—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当人体出现了一些偏离了健康的迹象、征兆,但还未到疾病的标准时,要及时调理治疗,防止发展为病。
中医称“济羸劣以获安”。
《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虽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于病”。
3、既病防变—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当人体患有疾病后,及时治疗,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防止进一步累计更多的脏腑。
《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侵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既病防变主要含义是“扭转,截断”阻止病势,使病向愈转化的治疗手段。
4、瘥后防复—瘥后调摄,防止复发。
在疾病初愈后,要采取适当的调养促进机体的完全康复。
中医忌服一些食物,防止食复,注意劳复,房劳复发等。
中医养生的认识
中医对健康标准是心身健康,身心愉悦才是真正健康。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神为生命精神意志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防病的核心观念是养“神”。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身心合一。
”道家养生,“粗守形,上守神,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古代对养生原则:“养心与养身,自重养心”。
如“易家洗心,道家炼心,佛家明心,儒家正心,中医养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三、中医哲学思想观
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医在思维方式、医学模式、检验标准、价值取向等领域。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古老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代表事物的两重性,泛化天地万物的属性。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物质。
水属肾,木属肝,火属心,金属肺,土属脾
古人把自然界万事万物归纳、抽象到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闭合式循环中。
中医学将“阴阳五行”抽象的引入人体认识上,以“取类比象”方式衍生出人体五脏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法则。
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其精华出于这种客观唯心思辨方式中。
成了打不开的黑箱子。
中西医学理论基础发生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自对人体生命有着不同的认识。
传统文化是内学,以身心为主。
西方文化是外学,以应世事为主。
其价值观,传统文化追求完美,自身人格与道德的完美。
西方文化追求客体性,知识与逻辑性,展示的“科学”。
传统文化处世以理,万事万物均归纳成最终一个“理”,中医学是从整体上、宏观上、归纳出“证”。
治以“理”法方药,以平衡脏腑阴阳为目的。
西医学是从微观上着眼于“分析”,以仪器设备诊断出“病”,以对抗方式为主,抗菌,抗过敏、抗休克、镇抑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理法方药”是中医学精华。
但是这种客观唯心思辨方式,以抽象、泛化式理论把中医学锢化在闭合在不息无限循环的框架中。
如今成了中医现代化的阻力,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构解中医学进展甚微,无功而返。
如经络、脏腑、功能物质等。
阴阳五行,成了打不开的黑箱子。
中医发展方向是中西合璧,但当前的中西医结合形式只是雏形尝试阶段。
现在中西结合的方式有下面三种。
1、按照西医思维研究中医中药,分折中药有效成分和作用原理,把中药纳入西医理论体系。
2、按照中医思维使用西药,用现代诊疗手段弥补中医之不足。
在符合西医用药原则的基础上,把西药纳入中医诊治范畴。
3、中西医诊疗理念的结合,西医诊断,中西药混用,或中医治疗加西药。
这些初级尝试,牵强附会地将中医学抽象化的脏腑功能与西医学实质器管功能相联系,或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一些临床科技成果都不能使中医现代化,更不能称中西医结合,如何以新的方式解构中医学理论,以现代科技构建新中医学,才是我们医务人员努力的方向。
只有现阶段保护中医、发扬、光大中医学,为未来医学发展留下宝贵传统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