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案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科学概念
认识什么是杠杆,知道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知道杠杆有的省力,有的不省力,有的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制订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设计:
出示奶粉盒(奶粉盒盖子往往紧扣的)。
六年级的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三种类型杠杆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并规纳杠杆的工作原理。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本课主要有两个大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杠杆的认识。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医用棉花团,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中使用的工具来强化对杠杆的认识。第二个活动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让学生经历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工作的原理。
生:我找到了三个点:压杆最外端手压的地方是用力点,边缘起支撑作用的是支点,在里面和活塞相连的是阻力点。
师:(出示跷跷板图)你能找出这个杠杆中三个位置分别在哪里吗?
生:中间的那个点是支点。
用力点、阻力点分不清。
师:跷跷板的一边是用力点,那另一边就是阻力点。跟据图所示,小男孩应往下用力,所以说小男孩的这一边是作为用力点,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吧!
生:同意。
师:(出示压水井的压杆图片)你能找出这个杠杆中三个位置分别在哪里吗?
我们人要使力的那个点,叫用力点,如刚才剪刀拿的部位,图上人手用力往下按的部位。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如图上用小石块垫着的部位。
阻止你用力,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如奶粉盒盖子、大石块和我们所用的工具相接触的地方。
(二)认识更多的杠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认识杠杆和其它简单工具的区分。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师:你们能在一分钟内用手把听装奶粉盒打开吗?
生:能。
师:那就叫力气最大的那位同学上台把它打开?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的手都掰疼了,它还是不动。
学生用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打开。
生:老师,给我一个钉子,或者给我一把剪刀,我就能打开它?
师:请下面同学借给他一把剪刀,看他如何打开奶粉盒的盖子。
生:演示。
师:你们观察到了他是怎么打开的?请你来描述一下。
生1:我们发现当我们用力往下按时,另一端会往上翘。
生2:靠在盖子边上的一点是不动的。
……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师:看来合理利用工具会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像这位同学用撬盖子一样的装置,我们就叫他杠杆。(引出科学概念)
活动探究一设计:认识杠杆
(一)杠杆的三要素认识
师:要研究杠杆。首先必须知道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出示教材撬石块的图片,边演示边讲解)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杠杆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本课一开始,我便通过“尝物游戏”让学生知道有的食物可以生吃,有的食物可以熟吃。并顺势导入课题,使得课亦始,趣已生,并将学生迅速带到了知识大门的台阶前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的形式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讲授教给学生。学生对生熟食物并不陌生,但并没有真正的研究过,并没有注意过它门由生到熟发生哪些变化。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自己推测、观察、研究、体验,这符合科学认知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