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3《管理心理学》第3章个性心理
03《管理心理学》第3章个性心理
6
(二)个性的类型理论 荣格:【内向、外向】
【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象型】
麦迪:
高忧虑
低忧虑
外向 紧张、激动、情绪不稳定、 镇静、有信心、信任人、
爱社交、依赖
适应、热情、爱社交、依
赖
内向 紧张、激动、情绪稳定、含 镇静、有信心、信任人、
羞
适应、温和、冷淡、害羞
7
(三)个性的成熟-发展理论 ▪ 倾向成熟的观点,是将个体内在的成熟作为个性发展的
言语能力、定量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能力 二、能力差异的表现
1.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 2.能力的类型差异:基本能力、综合能力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早熟”、“晚熟”
12
三、能力差异的应用 ▪ 能力差异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
的匹配 ▪ 应用的原则
(1)能力阈限原则 (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 (3)能力互补原则
13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符合正态分布。 如图所示:
14
能力与管理
(1)人员选聘与能力标准,要求二者相互匹配。 以管理人员为主,如图所示:
上
技
中
术 能
力
人际 关系 能力
管 理 能 力
下
15
其比例如下:
能力 层次
技术能力 人际能力 管理能力
上层管理者 18%
35%
47%
中层管理者 27%
42%
一个人(或一群人)被人给以一种预定的看法, 这种预定看法就有可能实现。
24
▪ 皮革马利翁效应 也称希望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见
表现更好 期望高
表现差 期望低
表现好
表现更差
25
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 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3、公正的晋升
21
(三) 态度改变理论和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 1. 态度改变理论 (1)平衡理论 (海德) 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有的 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 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同一方向。 出现矛盾时,人们总会试图消除不平衡状态,以恢 复一定的平稳状态。 (eg.爱屋及乌)
20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2.个性因素 (1)个性倾向性因素 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因素 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3.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人形成某些态度,它们相互组成为一个态度系统,
具有各种特性,作为主观的心理条件而影响着态度的形 成和改变。
8
(四)社会学习论 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与个性决定作用,认为通过
学习环境中的事物形成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体行为对 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1、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决定于环境的特殊性,也取 决于个体对环境的评价和对周围其他人的类似行为的模 仿和观察。 2、一个人当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赏或是遭到惩罚时, 对自己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 3、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行为的关系
9
四、个性理论的应用 (一)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 (二)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 (三)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
10
(三)性格差异的应用 1.应用的范围 思想教育 人员选拔 行为预测
2.应用的原则 性格顺应原则 性格互补原则
11
第三节 人的能力与管理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 ▪ 认知能力倾向:
(三)情绪与情感的两级性 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两者相辅相成、
密切联系,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1
(四)情绪与情感的个体差异 1、情绪与情感的倾向性差异 2、情绪与情感的深度差异 3、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性差异 4、情绪与情感的效能差异
32
二、情绪与情感的作用 (一)情绪与情感影响和调节人的认知过程 (二)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学习与工作效率 (三)情绪与情感影响人的健康
1.按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分: 理性型、政治型、审美型、 社会型、宗教型、经济型
2.按心理机能占优势分: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3.按心理活动倾向性分: 外倾型、内倾型 4.按思想行为独立性特点分:顺从型、独立型
4
▪ 三、个性理论 • 特质理论 • 类型理论 • 成熟-发展理论 • 社会学习论
动力 ▪ 突出发展的观点,是把外在环境,特别是社会学习,看
作是个性发展的动力。 ▪ 弗洛依德(心理动力论)认为:
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内包括着彼 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称为 本我(无意识)、自我(潜意识)和超我(有意识)。 由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支配了个人 所有行为。
31%
下层管理者 47%
35%
18%
(2)能力与培训 培训作为后天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在开发人的能力过程中,有着不可忽
视的重要作用。
16
▪ (3)能力与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人才成长和
▪
能力开发的土壤和基础条件,应当引起社会
▪
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7
第四节 价值观、态度
一、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
(六)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论 ▪ 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七)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 ▪ 反应模式、活动水平
35
(八)情商的研究 ▪ 内容: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
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 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
36
四、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 (一)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 3、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
33
三、情绪情感的理论研究 (一)詹姆士和朗格的情绪说 ▪ 刺激——身体变化——情绪性
(二)坎农的丘脑情绪说 ▪ 刺激——丘脑转换——情绪产生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 情绪情境——评估(大脑皮层)——情绪产生
(四)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 外部刺激、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认知因素
34
(五)汤姆斯金赫伊扎德的情绪动机说 ▪ 多侧面复合现象
29
第五节 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种类和差异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 产生的态度体验。 区别: ▪ 情绪比情感更为广泛 ▪ 情绪多不稳定,情感较为稳定而持久
30
(二)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基本的情绪状况
心境、激情、应激、热情
2、情感的类型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第三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 人的气质与管理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一)气质的差异与应用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点。 与个体行为的内容、动机、目的等没有关系。 不能说明个体行为的好坏,或者根据气质来分析个性
行为与组织目标的适宜性
1
二、典型的气质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内向
稳定
黏液质
抑郁质
(安静型) (抑制型)
22
(2)认知不协调理论(菲斯廷格)
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信念 以 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
三种关系:协调—不发生矛盾;不相关—没有关系; 不协调—发生矛盾
▪ 消除不协调状态的方法:
1)改变行为,使行为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奖金、努 力)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5
(一)特质论 强调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和跨越情景的一致性特点。
▪ 卡特尔认为:个性的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但在不同个体身 上,这些特质的表现程度和组合形式,则是因人而异的, 这决定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表面特质、根源特质)
▪ 艾森克认为:把个体的行为用类型、特质、习惯性反应和 特殊性反应这四个概念来描述。
2、工作满意度与离职率(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高的工作满意度本身不一定保证低的离职率,
可是有相当高的工作不满意度,则可能有高的离职率
3、工作满意度与缺勤率(弱的负相关) 高的工作满意度不一定导致低的缺勤率,但
是低的工作满意度更有可能带来缺勤现象。
28
(五)增强工作满意度的方法 第一、使工作变得有趣 第二、给予公平的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 第三、从兴趣和机能的角度把人和工作匹配起来 第四、设计工作使得员工兴奋和满意
▪ 当人们的认知系统发生不协调时,只有找不到适当的理由
加以解释时,行为与态度才会失调,从而引起行为与态度
的改变。
23
(3)功能理论(调整功能、自我保护功能) 人们之所以持某种态度,是因为那种态度可满
足个人一定的心理需求。 (4)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墨菲)
着重从沟通信息及其起作用所依存的诸条件论 述态度的改变。 (5)预言的实现
斯布兰格:理性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政治性价 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
19
二、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与特征
1.态度的概念 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
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2.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两极性 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态度。 (2)态度的间接性 态度只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即行为准备状态。
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二)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而且还影响整个组织 行为,进而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8
(三)价值观的分类 格雷夫斯概括七个等级:反应型、宗法式忠诚型、
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 型
向发展
(二)情感的培养 1、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 3、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