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谢谢
F1 孤粒、孤滴状分布 F. 零星分布型 F2 星点状零星斑块状
G. 油水混相型(水驱好视域)
二.数值模拟方法
数值模拟技术是在对不同储层、井网、注水方式 等条件下, 应用流体力学模拟油藏中流体的渗流 特征, 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手段 。但实践 证明通过数值模拟技术确定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图并没有完全体现出研究人员所期望的实用价值。 由于储层建模本身的随机模拟方法就已经指出了 建模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就难以使数值模拟摆脱 目前的困境。因此在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时必须充 分考虑油藏的非均质性,以提高数值模拟技术的 精度。
(1 ) ma Sw w (1 Sw) h
Sw
ma ( ma h) ( w h)
泥质砂岩模型: 即:
(1 Vsh) ma Sw w (1 Sw) h Vsh sh
C/O高, C/O与 Ca/Si 比曲线 重叠后 幅度差 很大, 且与上 部强水 淹层间 有岩性 夹层
中子俘获测井也称为脉冲中子寿命测井。当中子 源产生的高能中子流(En=14Mev)进入地层 时,中子与地层物质的原子核发生作用。快中子 经过多次碰撞后变为热中子(En=0.025ev),
热中子从产生时刻起到被吸收的时刻止,所经历 的平均时间称为热中子寿命(τ)。τ与热中子宏
七.总结
(1)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 调研来看, 国内外对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是 十分重视的,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是未来开发石油 资源的主要对象。 (2) 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方法主要有: 开发地质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测井方法;数 值模拟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微观剩 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等。 (3)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继续深 入探索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综合多学科理论技 术,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 个方面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机理。
统计近期产液剖 面测试资料(包括找 水),了解各小层、 砂层组及不同沉积微 相的油层水淹百分数, 了解和认识油层动用 及开采动态情况。
前缘砂 175.9
2.单井回流示踪剂试井和井间示踪剂测试 :
通过示踪剂资料解释数值模拟软件,可以对 油藏的高渗透、低渗透层进行预测, 预测水 淹层以及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 。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从成因地层学入手, 对中间储层进行较为精细的对比, 在油田或 油气藏范围内,主要通过关键界面的认识和 对比进行研究 。 根据沉积基准面原理,详细划分对比储集层, 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
四.油藏工程方法
1.含水率法: 小层注入采出状况分析 小层剩余油半定量研究-水淹图绘制 1、调整、侧钻井水淹状况 分析 统计近几年所钻调整 井、侧钻井的油层水淹情 况,分析油藏宏观剩余油 分布状况。 统计小层、沙层组及 不同沉积微相的水淹状况。
合计 663 1493 365
2、产液剖面资料分 析
油层
块产液剖面统计 产出层 层数 厚度 (m) 15 96 13 124 32 73.1 2.2 107.3 厚度 (%) 62.75 41.56 12.72 43.94 8 33 2 43 层数 层数 (%) 53.33 34.38 15.38 34.68 砂层组 厚度 (m) 河道砂 远砂 合计 51 17.3 244.2
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在井剖面上分布的最广泛使用的方法, 根据 井眼条件的不同, 可以分为裸眼井测井和套 管井测井两大类, 裸眼井测井包括电阻率测 井, 核磁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介电常数测 井等方法,套管井测井主要包括脉冲中子俘 获测井, 碳氧比测井, 重力测井等方法。 最常用的是碳氧比测井和中子俘获测井方 法。
A1网络状连续分布 A. 片、网流态分布型 A 2片状分布
网状、片状分布
×100
B 1 沿喉道连续分布 B. 渠道流态分布型 B 2 支节状分布
C 1孔腔斑块分布 C. 斑块型 C 2 孔喉斑块分布
D 1附着于孔壁表面 D. 附着型 D 2附着于砂粒表面
E. 包裹型 水包油,油包水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矿物S121 汤乃千
大纲
一.引言 二.数值模拟方法 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 四.油藏工程方法 五.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 六.开发地质学方法 七.总结
一.引言
在石油开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们仅能开采出 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就意味着大约还有 60%以上的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剩余油的形 成与分布研究是目前石油行业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也是目前石油勘探开发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是油田开发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剩余油, 开采剩余油,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方法很多, 包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但是各种方 法都有其应用的局限性这也就表明了剩余油形成 与分布研究的难度及其重要性。
碳氧比测井:碳氧比测井是依据快中子的非弹性散射理论,测量碳和氧的非弹 性散射伽玛射线。由于原油中碳元素含量高,而水中氧元素含量高,因此可 以通过碳氧比研究储层的含油性。碳氧比测井不受地层水矿化度和套管的影 响,因而是生产井剩余油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参数及其用途: Ca/Si或Si/Ca用于区分岩性 CI/H可指示SW的变化或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 H/(Si+Ca)反映地层含氢量的变化,指示地层 孔隙度; Fe/(Si+Ca)指示套管和接箍的存在,反映地层 的泥质含量或粒径,发现地层中的铁矿物; Si/(Si+Ca)用于区分砂岩和碳酸岩地层,估算 砂岩中的碳 酸盐含量,指示砂岩位置; S/(Si+Ca)用来划分石膏、硬石膏、估算地层 中的含膏量。
水淹层统计对比表 油层 微相 层数 厚度 (层) (m) (层) 河道 180 559.7 119 前缘砂 462 898.6 241 远砂 21 34.7 5 层数 (%) 66.11 52.16 23.81 55.05 (m) 415.6 529.0 14.4 959.0 水淹层 厚度 (%) 74.25 58.87 41.50 64.23
储层相控建模技术: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井网控制区域外的砂体以及井网控制砂体物性 变差的边缘地带; 通过结合水淹层解释, 在水驱未波及区域亦是剩余油大量分布的区域。 岩石物理相方法: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区划分为多个级别的岩石物理相, 研究 不同岩石物理相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从而确定剩余油分布的岩石物理相区 域。 储层流动单元法:不同级别的流动单元中油水渗流是有差异的, 水淹特征各不相同, 反 映剩余油的分布是有差异的, 从而对剩余油的平面分布做出判断和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丰富可靠的检查井资料、测井资料为基础, 利 用神经网络识别技术, 实现任意井点薄差油层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定性判别) 。 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应用较密的井网资料和小间距等高线进行微构造研究, 结 合油水运动规律, 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域。
Sw ma ( ma h ) Vsh( ma sh ) ( w h)
六.开发地质学方法
开发地质学是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基 础和主要方法之一,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油藏 地质精细描述, 揭示微构造、沉积微相及油 藏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 用, 储层相控建模、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 神经网络等研究手段寻找剩余油分布的富 集区。
观俘获截面∑成反比(τ=4550/Σ)。∑是单位 岩石体积中所有元素的微观俘获截面的总和。不 同物质对热中子的俘获几率不同(即俘获截面不 同),因此通过测量热中子的衰减时间(即中子 寿命),就可以区分地层中物质的含量,这就是 中子寿命测井的基本原理。
中子俘获测井
中子俘获测井确定目的层含水饱和度:
当地层水矿化度高于5万PPm时,可以用中子寿命 测井确定目的层的含水饱和度Sw。 纯岩石孔隙模型: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