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交通方式
沈阳 —抚顺 Shenyang2Fushun 广州 —佛山 Guangzhou2Foshan
D istance 46
17
Traffic means 城际铁路
城际公交 城际轻轨
太原 —榆次 Taiyuan2Yuci 开封 —郑州 Kaifeng2Zhengzhou
西安 —咸阳 Xi’an2Xianyang
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公民社会 、非政府组织 、跨
国和跨区域企业联盟、认知共同体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
社会参与和网络治理来达到更高水平的治理模式 [9] 。这些
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更具开放性和广泛性 ,可以为社会组织
联系程度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化工、机械等主要行业的
前后向联系程度也不高 ,城市企业结构也明显趋同 ,城市企
业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 ,技术关联度低 ,企业
之间缺少合理的分工协作 [6] 。在供水城市与用水城市之间 ,
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能源设施一体化方面 ,尚未建
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在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主要是金融
收稿日期 2010202203
期 ,同城化发展的道路具有开创性 ,在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 有不同的探索。不难发现 ,在同城化发展的城市之间存在一 些共同的特点 。 3. 1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区域 ,具有强大的中心城 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沈阳、中原城市群的郑州、“长株潭 ” 城市群中的长沙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广州等都是我国重 要的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 ,这些中心城市在同城化发展与形 成中扮演着主导作用 。中心城市人口高度集中 、规模庞大 、 功能一应俱全 ,是同城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的依托、区域市场 的中心、调节经济运行的枢纽和科学技术力量的中心地 ,通 过强大的经济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同城化主要发 生在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之间 。 3. 2 空间距离较近 ,具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连接方式 空间 距离较近是同城化的空间基础。城市间空间距离越近 ,越能 降低运输费用和促进生产要素与商品、服务的交易 ,加强城 市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间要 有快速交通系统联系 ,周边城市与中心城间存在明显的通勤 或通学等向心交通倾向 。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是同城化的 必备条件之一 ,国际大都市交通圈的通勤出行范围一般在 100 km左右 ,通勤时间在 60 m in之内 ; 50 km 内则是大都市 的主要通勤交通圈 [4] ,通勤时间在 30 m in之内 ,因此在国内 的近域城市之间也有 30 /60 m in通勤圈的提法 (表 1) 。 3. 3 产业结构互补 ,城市间存在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 中 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人口 、信息等要素和商品 、服务等的密 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间的个性与差异性 。产业 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是同城化的内在基础 ,城市间产业互 补的含义是城市间产业关联性强 ,存在着一定的分工合作关 系 ,既包括产业间的分工与互补 ,也包括产业内的分工与互 补 ,这是城市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机到有机、从不完 善到较完善的最佳方式 ,也可以避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而 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的开放性与完善协作 ,能够促进城市之 间产业专门化发展及达成地理分工的高度化 。城市功能作 用与地域之间的相对完整性表现在城镇网络系统内的结构 与功能作用比较完备 。 3. 4 政府合理组织 ,民众有较强的区域认同感 城市的形 成首先要沿着城市群内部的空间组织方向发展 ,通过政府组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深入 ,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城市
与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地方政府乃至上级政府开始 认识到城市的发展应当跳出个体框架的束缚 。区域核心城 市与次一级城市相互紧密合作 ,城市群的溢出效应、分化效 应与扩散效应更加明显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上级政府确 定城市发展方向 、谋求外部经济给自身带来效益的重要战 略。继深圳与香港最早提出“同城化 ”的发展理念后 ,湖南 “长株潭 ”(长沙、株州、湘潭 ) 、西安与咸阳、沈阳与抚顺、太 原与榆次、郑州与开封等都提出了同城化建设 ,并取得不同 程度进展。如西安和咸阳实现电信同城化 ;郑州和开封实现 金融同城结算、郑开 (汴 )城际公交车开通 ;沈阳与抚顺之间 开通城际公交与城际轻轨 ,并在两市中间地带建立沈抚新 城。以同城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已成为根据区域实际情 况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同城化发展城市之间 存在一定的共性 ,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 2 同城化的内涵
尚未建立 ,除沈阳外 ,城市群中其他城市的主导性行业基本
集中于制造业 、采掘业 、建筑业 、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等第
二产业部门 ,而且比较单一 ,产业结构明显雷同 ;从各城市的
企业结构来看 ,由于多数城市过分追求自我体系的完善 ,“大
而全 ”、“小而全 ”现象十分严重 ,产业的前后向联系不紧密 ,
比较典型的是虽然有发达的石油加工和钢铁工业 ,但其前向
目前关于同城化的定义有多种表述 [1 - 3] ,对其理解大致 包括以下几点 : ①同城化的前提条件有地域相邻、人文历史 相似、产业结构互补、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等方面 ; ②同城化的 内容包括产业、基础设施、市场、政府管理等方面 ; ③同城化 是以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 战略 ,是相邻城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而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和 地方保护主义的一种空间管制方式 ; ④同城化是相邻城市商 品和要素跨区流动的额外成本逐渐接近于零的经济一体化 现象。笔者将同城化定义为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对地域相 邻 、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之间实施一体化的空间管治方 式 ,使城市之间在地域空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 等方面逐渐融合 ,最终达到一体化发展状态的新型城市发展 战略 。 3 同城化发展的前提
行政区划所造成的 ,实质上却是深层体制性的。
4. 4 缺乏地方性团体与民众的广泛参与 在全球化和网络
化时代 ,区域协调主体的一元化正日益被多元化所替代 ,政
府并不需要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 ,而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包括
其他非正式组织 (机构、单位、社团等 )也可以负责维持秩序、
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 [8] 。未来区域问题的解决和区域协调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 、城市体系和体制机制的重要转型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KZCX22YW 2342 KZCX22YW 23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635030) 。
作者简介 李红 (1979 - ) ,女 ,吉林镇赉人 ,讲师 ,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 研究 。
38卷 13期 李 红等 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7033
表 1 同城化城市之间的距离与快速交通方式 Table 1 The d istance and express traff ic m ean s am ong cohesion c ities
距离 ∥km
Study on D evelopm en t of Urban Cohesion L I Hong et a l (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J 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 ilin 130061) Abstract A s a new phenomenon of city development, there are many issues to b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in both p 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of urban cohesion. The connotation, p recondition and existing deficiency were discussed, and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2 wa rd. Key words Connotation; Deficiency; Strategy; U rban cohesion
市场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在深层次的功能一体化制度建设
层面缺失 。各城市政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个区
域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 ,当地方经济利
益与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全局性 、整体性 、长远利益发生矛
盾时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实施者 ,会竭力维护地
方利益 ,尤其是短期地方利益 [7] 。这种矛盾表面上看是由于
摘要 同城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的现象 ,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存在大量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笔者针对同城化的内涵、发展前提 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以求取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内涵 ;问题 ;策略 ;同城化 中图分类号 F 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0) 13 - 07032 - 02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0, 38 ( 13) : 7032 - 7033, 7036
责任编辑 朱淼 责任校对 张士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李 红 ,董 超 1
2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61; 2.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
城际地铁
25
城际公交
60
城际公交
城际高速公路
28
城际公交
织合理的规划可能改变集中与分散的方向 、范围 、程度以及 发展的进度 ,促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符合人类理想的目标模 式演化 。认同感的建立是推动地区一体化的强大力量 。文 化和历史的趋同是推动同城化的深层因素 。相似的文化和 历史有利于产生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同城化城市更具 有包容性 ,有利于彼此间人口的流动、经济的联系等。 4 当前我国同城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 1 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法律体系的支撑 同城化发展 必须以科学的、高瞻远瞩的城市规划为指导 ,把两个 (或多 个 )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统一编制总体发展规划 ,统一 产业 、技术开发 、招商引资 、外贸出口 、财政税收 、土地征用 、 工商管理、物价调控等方面的政策。日本首都圈成立以来 , 已先后制定了 5次基本规划。每一次基本规划都是在充分 考虑政治 、经济和文化背景 、地域对象以及人口规模等诸多 因素下形成的 ,并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在我国具有 同城化提法的地区 ,有关同城化发展规划还不多见。同城化 既涉及经济建设 ,也涉及社会建设。同城化中的社会建设关 键是要营造无差异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应研究制定统一的政 策和法规 ,完善各种协调机制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推进同 城化 。 4. 2 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壁垒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同 城化的发展有赖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互动 ,只有城市与 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关系 ,才能在空间上跨越行政区的界 限 ,形成城市经济圈。现行的行政区划边界的硬约束 ,在很 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 。由于我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区域之间的利益摩擦激化 , 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 ,往往以行政区为依 托 ,构筑贸易壁垒 ,实行市场封锁 ,阻碍经济资源要素的自由 流动。中心城市担心“肥水 ”流入“外人田 ”,地方城市担心 自己生产要素流失 ,成为“过水田 ”。各地按各自的行政区制 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轻视和忽略区域发展合作 ,造成盲 目重复建设 、产业结构雷同 、交易成本过高 、纵向部门分割 、 横向地区封锁现象的产生 [5] 。 4. 3 深层次的合作与功能一体化建设还不够深入 各地区 同城化发展虽然取得不同进展 ,但还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 , 主要表现在局限于交通基础设施与空间发展战略层面 。现 有的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考核制度 ,都是以单个城市为考察 对象 ,不可避免地诱发地区经济结构的趋同和重复建设。以 辽宁中部城市群各同城化发展城市为例 ,目前城市群各城市 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明显 ,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