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数学教案评语

幼儿园数学教案评语

幼儿园数学教案评语【篇一: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评析】[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评析]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评析该活动方案的意图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评析。

该活动方案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1、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礼物”对幼儿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且送礼物活动富有情感色彩,非常有利于在异地借班活动的教师与幼儿进行沟通,使幼儿愿意亲近教师,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案《中班数学教案《分礼物》评析》。

而等分礼物又符合幼儿现实生活和心理的需要,所以很容易使幼儿投入学习。

2、活动重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数学的作用和有趣,让幼儿通过统计和等分的方式公平地分配所获得的礼物,这些目标粗看对于中班幼儿似乎有些难度,但谁又能说这些内容不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呢?关键要看统计和等分数量的多少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活动目标非常适宜幼儿。

3、活动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符合幼儿当前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可以看出,该活动过程是经过仔细推敲的:先是分类统计记录,后是练习等分,最后总结方法,一环扣一环。

循序渐进,有利于幼儿调动原有经验,探索和学习新经验。

4、活动材料均是幼儿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材料,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学习,有利于萌发参与活动的愿望。

准备的操作材料有飞机模型拼板、卡通动物钥匙链、彩色橡皮、贴纸等,做到既保证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又不花哨,从而有利于幼儿专注学习。

另外,为了避免幼儿从众模仿,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的材料不完全相同,这样不同水平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数量的礼物进行等分,并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数量的礼物等分后的数量是不同的。

【篇二:幼儿园主题活动中数学的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龙源期刊网 .cn幼儿园主题活动中数学的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作者:朱春燕内容摘要:将幼儿数学教育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上摧毁了幼儿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基础。

因此怎样将数学教育整合到主题活动中,在主题活动中怎样有效地设计与实施数学活动,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主题目标;主题内容;主题情景;数学教育;相结合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幼教事业展现出了一副新景象,当幼儿课程改革的春风迎面吹来,一个新名词展现在大家眼前,那就是——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适应幼儿需要和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教育、开展教学的活动。

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主题一般来源于儿童自身的生活事件、社会生活事件和兴趣、热点等,主题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育模式,它注重课程的整合,注重教育的回归生活,使幼儿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索。

幼儿数学教育因此面临比较尴尬的处境,长期以来,数学就以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特点,在幼儿的教育中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数学教育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上摧毁了幼儿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基础。

因此,在实施《纲要》和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产生了困惑:幼儿园到底要不要进行数学活动?怎样将数学活动整合到主题活动中?在平时的听课中我发现有些教师把总是在数学课上很随心所欲地安排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常常是想到什么教什么,或是打着“生活中的数学”的名号随便找一些内容来上,又或者把数学像小学数学教育一样当成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完全脱离了主题教育。

如何解决主题活动整合性与数学活动学科性之间的矛盾?本学期,我正好在班级里兼了数学活动课程,于是在如何设计实施主题活动中的数学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从活动目标中找到数学活动与主题活动的交接点,使二者相融合《纲要》指出:以幼儿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因此,主题活动的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

应体现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一)使数学活动目标与主题活动目标相结合。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目标的整合,将数教育目标与主题目标互相结合起来,找到彼此的结合点,以不同活动形式强化同一主题思想,数学与主题是从属关系,数学应为主题服务。

数学在主题大目标的指导下,在考虑数学知识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在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篇三: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观摩与评估】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观摩与评估幼儿数学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主动积极的操作、探究和发现为主去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活动形式。

在对幼儿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进行评估时,虽然与其他教育活动的评估一样,也要先去现场观摩,再进行研讨和评估,但其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强调的重点却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幼儿数学探究教育活动的评估应包括以下程序及内容:一、观摩前基本情况介绍观摩指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精心准备的一次数学活动进行现场观看和记录,寻找经验与发现问题的过程。

为使观摩者既全面,又有目的、有重点地对活动进行考察。

活动前,组织活动的教师应将整个活动的设计思路、准备工作及活动的基本程序等进行简短而明了的介绍,即可以认为是关于“是什么”的介绍。

包括:1、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其中包含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通过活动使儿童形成的关键经验是什么。

2、围绕实现目标设计的操作材料是什么样的,这些材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根据以往经验,儿童要顺利达成目标,在操作上可能的难点、问题会是什么。

4、准备通过怎样的方式与步骤实现目标。

二、现场观摩与记录经过教师有关情况的介绍,准备去观摩和评价的人员应该对将要开始的活动有个基本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就可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进行观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1、材料投放——主要记录教师出示什么教具或让幼儿操作什么学具或材料。

2、教师指导——主要是追踪教师的活动轨迹,按顺序、分层次地记录其原始的言谈话语和行为举止。

如:怎样一步一步交待任务,怎样提示思考的方向,怎样进行巡视和观察、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怎样对没做对,或做不出来的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怎样帮助孩子进行总结并进行演示等等。

3、幼儿反应——主要记录针对教师的不同要求与不同提问,幼儿的情绪表现、行为反应与言语回答。

4、备注——可将一些独特事件、意外情况或幼儿的特殊表现等发生的前后背景及教师的态度及处理方法记录下来;还可将观摩者的一些疑问、思考、启示等记录在其中,以便评估时重点考虑。

现场观摩时尤应注意考察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是否体现出探究活动的原则和特点:即以鼓励儿童的主动探究精神为重点;以提供儿童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与机会为重点;以幼儿的现场反应为重点,灵活地、适时地调节自己的组织和指导活动。

三、评估(一)自评要对某教师组织的幼儿数学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通过评估,使被评者的经验得以交流,问题引起重视和改进,被评者的自我评价工作应该是必要的。

因为我们认为,数学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目标的准确理解和围绕目标选取和制作相应的操作材料有关,也与儿童相应的生活体验和某些必备的知识是否具备等有关,而这些如果没有教师的介绍,有时光靠看活动无法了解。

另外,教师对自己组织活动的优缺点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该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等认识问题,便于评估者追根寻源,从更高层次上去形成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在对幼儿数学活动的评估一般包括了教师的自评和他评两方面内容。

自评主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是对有关情况的解释,主要是关于“为什么”的介绍。

如:为什么本次活动的目标这样确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操作材料,为使目标更好地达成事先做了哪些铺垫工作,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完成活动必备的知识等等。

(2)是对整个活动的优缺点等进行初步的自我分析和评定。

这样做,既可以使其他的评估者对其进行评估时有所借鉴,更主要的则是如上所述,通过该教师的自评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其问题的存在是属于观念或认识的问题,还是临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的不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二)他评在被评教师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自我评析后,评估者就可综合该教师的介绍、自评,特别是现场观摩的情况,对其组织的活动进行评定。

一般来说,评估工作可重点围绕目标、准备、过程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

1、关于目标。

主要评价教师对目标的理解与选择是否准确而且符合本班幼儿实际。

在对活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结合教学活动,来评价该教师对目标特别是其中所蕴涵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而清楚。

例如,活动目标是“建立有关形状的守恒概念”,教师就必须明确“守恒”的含义到底指的是什么?幼儿对形状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算是达到了守恒?“有关形状”是指哪些形状等等。

关于目标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主要是考察该目标的制订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水平。

即多数幼儿不是一下子或很快就能完成操作任务,而是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摆弄与反复尝试,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寻求到问题的答案。

因为只有这样,幼儿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2、关于准备。

主要是评价教师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

活动准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心理准备,即为顺利完成该次活动,教师专门对幼儿所做的生活经验准备和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准备。

如为完成“确定方位的相对位置理解空间关系”这一目标,事先有意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使儿童熟悉自己的左右,让孩子站在高楼上向下看,以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感觉等等。

心理准备强调的是“适度”,其含义是既不能因教师的准备工作不足,而使活动中出现某些普遍的障碍,影响了幼儿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不能因准备工作过度,事先给孩子的知识或经验铺垫过多,以至使活动几乎成为以往活动的重复或复习。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了相应的物质准备,评价该教师组织本次活动的物质准备是否合适,最主要的是看操作材料的准备及环境布置情况。

看操作材料主要是看:①材料是否准确、全面地反映了目标及其概念;②是否有助于引起幼儿的探究发现活动;③是否便于操作,不会因为材料的不适宜而影响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④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动控制错误的特点。

看环境布置情况主要是看:①桌椅的摆放,小组之间的间隔,是否既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讨论,又不影响其充分的操作;②能否主动创设与活动内容相配合的环境,或充分利用环境中已有的内容作为活动的补充或延伸。

3、关于过程。

主要是根据数学活动的特点与要求,对教师实际组织活动的指导思想、方法、水平等进行评价。

包括:(1)活动模式判断。

对某个数学活动进行评估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根据活动开展的基本程序来判断其是否符合探究活动的模式,即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是围绕着探究发现的活动模式进行还是仍然沿袭了以往传递式的活动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