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孩子的心理营养

孩子的心理营养

孩子的心理营养Randy Pausch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都是在7岁以前获得的,假如一个孩子7岁前各个阶段最重要的心理都能充分获得,今后的成长就会非常健康,完全不需要父母的操心。

正如一个孩子只要获得了充足的食物营养,他就会按照成长规律在相应阶段翻身、坐起、站立和走路一样,一切的成长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别人的示范教导和帮助。

0-3个月:对于刚出生(dui4 yu2 gang1 chu1 sheng1)的婴儿而言,TA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有两(zui zhong yao de xin li ying yang you liang)个,首先是母亲对TA“无条件的接纳”,其次是TA能感受到对母亲而言“I’m the No.1 in your life”。

孩子出生后,母亲的体内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激素,本体胺的分泌使母亲对新生的婴儿布满了感情,所以才会毫无怨言、没日没夜地照顾呵护小生命。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母亲的体内没有及时分泌本体胺,就轻易产生烦躁失控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责任就更加重要了。

4个月-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安全感很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于父母稳固的关系,因此孩子3岁前父母最好不要离婚,否则今后这个孩子会一直缺乏安全感。

对三岁前的孩子而言,TA还没完全意识到TA 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会认为自己和妈妈还是一个整体,是共生的,因此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也会时不时跑回父母尤其是母亲身边,等心理上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后再跑开。

对父母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等孩子来找你。

有一天当孩子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头都不回地跑开去玩了,说明从那时开始他终于从心理意义上真正地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这段时间父母没在身边,孩子会从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中选择一个作为他的“重要他人”,并对这个“重要他人”产生强烈的依靠以获取安全感。

4-5岁:这个阶段对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这个阶段父亲的角色尤其重要,父亲给孩子很少的肯定和鼓励就能对孩子起很大的作用,抵得上母亲给孩子的许多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这个阶段父亲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带给孩子准确的“性认同”。

这个阶段父亲应该常常摸摸儿子的头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说“你是一个好儿子”,或是抱着女儿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女儿”,这会帮助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性别非常的自信和骄傲。

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得到了满足,长大后就会很自信,否则长大后很容易会养成经常向别人夸耀的毛病,以渴望被证实,弥补小时候缺失的这一段心理营养。

事实上,所有儿时没有被满足的各个阶段的心理营养,在一个孩子成人之后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得到补偿和满足。

6-7岁:这个阶段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熟悉、模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情绪治理,二是人际关系。

孩子学习的标准就是他身边的“重要他人”,所以这个阶段谁是孩子的“重要他人”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阶段父母没有更多的陪伴孩子而是将孩子交给老人和阿姨看护,那孩子自然就会学习家中老人或阿姨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情绪是一种能量,只能转化,不能消除,因此学会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当好孩子言传身教的老师。

7-12岁:这个阶段要培养孩子“应对生活的必需性”和“独立性”,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孩子把握应对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同时要满足孩子独立性人格的健康发展。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进入学校,家长往往会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并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控制与干预,而这个阶段偏偏又是孩子独立性意识发展最强烈的阶段,最不愿意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挥,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容易产生很大的矛盾。

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独立性,而是以爱的名义去控制他,往往就会使孩子走向叛逆或者自暴自弃的两种极端。

父母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是很可拍的,很多孩子之所以违背人的天性而采取自暴自弃的做法,无非是在用这种方式和父母做抗争,希望能由此让父母对他失去信心放弃对他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最终获得独立性。

幸福的家庭会遗传,不幸福的家庭也会遗传。

我们很多人都会在无意中将自己原(wo3 men2 hen3 duo1 ren2 dou1 hui4 zai4 wu2 yi4 zhong1 jiang1 zi4 ji3 yuan2)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入自己组建的家庭。

因此,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中有让你不舒适不快乐不幸福的地方,那么在组建自己的家庭后一定要客观地审阅自己,通过学习分析和自我剖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不良遗传带入自己的家庭。

2010年7月19日亲子讲座(笔记)默认分类2010-08-01 11:05:11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2010年7月19日亲子讲座主题:爱的智慧——如何满足心理营养塑造孩子健康人格主讲:林文采博士主持:邱静内容摘要:第一部分:相关心理知识观点概述观点一:“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养出来的!”萨提亚心理观点提出,“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现有的问题都是父母亲手造成的,孩子成长有几个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予他们必须的心理营养,以后孩子就可以自然顺利地成才,可谓事半功倍。

观点二:如何与孩子培养良好的沟通关系1.沟通的要点: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心中的重要他人。

2.沟通的外在表现模式:(图表)3.沟通障碍观点:人之初,新生的婴儿与外界的沟通是由内而外,从深层开始。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先敞开心扉,讲感受。

因为这正是人的基本需要:深入敞开,沟通。

父母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彼此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竟为什么呢?其实,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模式往往就只停留在讲事实的层次上。

为什么呢?原因好简单,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被肯定,被接纳,被尊重的感觉。

处于身体自我保护的生理机制作用,孩子会选择远离和拒绝父母的言语教导,因此,如果父母仍然依照自己父母相传的旧教育沟通模式:打骂、威胁、交换、惩罚去对待孩子,效果适得其反。

令父母孩子之间的沟通陷入僵局。

所以,如何令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技巧就是想法让自己成为孩子觉得安全的人。

我们过往的成长经验告诉了我们自己,自己父母的出发点跟动机是美好的,但,方法却好糟糕,令我们在自己的成长旅途上伤痕累累。

由此可见,家庭成员里面往往受到伤害和被伤害的就是小孩,但,如何能防止孩子受到伤害,成为一个安全的人呢?技巧有三:⑴通过肯定、赞美,认同,鼓励让他感到自尊⑵尽量避免使用让他觉得羞耻的语言,当他某些行为习惯不好的时候,要明确告诉他,我接受你是我的孩子,我永远都爱你,但我并不认同你的做法。

要纠正孩子某些坏习惯的时候,要采取温和地坚持的方法。

⑶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孩子觉得与父母一起时,不会感到焦虑。

观点三:心理营养1.什么是心理营养?大家都知道,母乳是孩子最好的生理营养,如果在孩子生长的各时期能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生理营养,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长。

其实,所谓的心理营养,就是要我们做父母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真正懂得孩子,并能在不同的关键时期给孩子所需要的关爱,这个家庭就可以养育出一个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2.各时期孩子的心理需要0—3个月:①没有条件的接纳。

②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I am your No.1)注意:生育后的母亲因为身体受体内的荷尔蒙影响而分泌出一种苯体胺的激素,由于激素影响,在孩子0到3个月这段时间,母亲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上最完美的,任何孩子都比不上自己的孩子。

此时,父亲要让初为母亲的太太感到快乐,令其身体多分泌苯体胺(苯胺基丙酸),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打好基础。

如果孩子在0——3个月的成长阶段,母亲因各种原因而没能分泌足够的苯体胺,或由于种种原因,错过这个黄金机会,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就会跟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或者选择其他人取代自己的父母,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完成这个时段的心理成长。

因此就为不良的亲子关系,埋下了沟通障碍的伏笔。

相关案例:11—12岁青少年的早恋问题。

就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没得到足够心灵营养,让他们长大后寻找其他人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在所爱的人身上重新寻找这种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的感觉,以补偿自己这个成长时段的心理营养。

但,往往,早恋会以3个月告吹,这就是因为苯胺基丙酸这种激素在3个月后慢慢退却的作用影响。

4个月—3岁:(孩子获取心理营养的关键时期)观点概述:很多时候,都听到长辈说“三岁定八十”。

的确,这个时期是孩子获取心理营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可以获得足够的心理营养,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顺利完成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那么他以后就有足够地安全感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用勇气去尝试去改变,努力争取过上幸福的生活。

反之,如果孩子在3岁前没能完成心理分离,长大后就会产生分离焦虑,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适应社会生活。

那么,我们整天所说的安全感,到底来自于哪里呢?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这段时间的心理营养呢?首先,我们要先认识一个心理事实。

母亲在生完孩子以后,也就自然地完成了生理分离的过程。

母亲就会本能地认为我是我,孩子是孩子,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人。

但,对于孩子来说,却不以为然,因为三岁以前的孩子是没有记忆的,这个时段的孩子,是跟母亲是处于一个共生的阶段,因为三岁之前,孩子的世界就只有父母,而家庭基本三角关系(父母与自我)就是家庭系统中最基本的元素。

如果,家庭在这个阶段产生家庭突变,或者父母之间与孩子之间聚少离多,或者夫妻双方的关系不和谐融洽,孩子就会本能地认为是自己的错,因而产生内疚,被抛弃而继而恐惧的心态,甚至会想到死亡。

由此可见,爸爸妈妈之间和谐的关系,特别是母亲情绪的稳定,(父亲在这个阶段要帮助母亲感到舒服,快乐)就会令孩子产生足够的安全感,顺利地让孩子完成共生的成长阶段。

资料补充:孩子的第一个独立期:“可怕的二岁”当孩子成长到2周岁时,就进入了他生命周期里的第一个独立期,这个时间他往往用到的最高频率的词语是:“不要”。

“不要吃饭”“不要洗澡”等等,这个时候,母亲要注意的就是,充分注意环境的安全就可以,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可以不必理会,要学会温和地坚持,用行动告诉孩子,行使母亲可以说“不行”的权利。

如果母亲,对孩子非合理的要求都盲目顺从的话,就等于抹杀了孩子接受决绝的学习机会,造成他以后的成长障碍。

4岁—5岁:观点概述:如果说,母亲在孩子共生阶段(3周岁以前)起重要作用的人,那么父亲就一定是在这个阶段扮演重要角色的人。

如果,父亲能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愿意去鼓励孩子,觉得孩子是可爱的,并常常对他说“你是我的孩子,我生了你,我感到很高兴”,会有助于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良好的自我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