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各界关注。
文章采用文献法对有关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1]结果发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这四个方面,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生活的重要环境,也是儿童早期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也是儿童最早的教育场所。
[2]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学习环境,因此家庭因素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开展了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及其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家长寻求正确的教育方式提供依据。
[3]一、研究概况(一)研究现状通过文献法调查发现,国内很多学者都是从父母的遗传素质、父母的心理素质、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等他们的自身条件方面来调查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多家庭中一些微观的影响因素和除父母以外的影响因素并没有涉及太多,但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认为: 应把家庭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研究。
[2]例如,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微观和宏观的综合方面进行的研究比较少。
因此,本人从家庭教育的微观角度出发如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亲参与教养四个方面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4](二)研究目的从家庭教育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初步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哪些,尤其是可以初步了解这些主要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
[2]通过研究以期发现,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找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家庭教育中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依据,为父母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供帮助,为改善不良家庭教育环境提供帮助。
最终引起广大父母对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重视,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5]二、研究过程研究内容: ①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
②各主要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文献法本课题的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有很多,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最主要的是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亲参与教养,通过收集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并处理研究结果,对研究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5]三、研究结果分析(一)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间横竖关系的总合。
横的关系,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和兄弟姊妹间的关系;竖的关系,是指代际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母女、祖孙的关系。
所以,家庭结构是代际关系与同代关系的总合,是二者统一的组合形式。
[6]1.父母的分居、离异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家庭结构都是完整的,但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的家庭即破裂型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因某种原因缺损,使家庭功能受到损害。
这种功能损害常使孩子心理上长期存在焦虑,并影响他们的个性的发展,破裂型家庭有几种不同的情况:父母死亡、父母离婚和父母争斗。
[13]这些情况无论对孩子或父母都是不幸的。
父母离婚比父母死亡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影响要大,而经常争斗的家庭又比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个性影响更大。
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孩子始终潜在着未解决的冲突,使孩子倍感孤独,使孩子处于持续的焦虑和紧张的状态。
[8]由于父母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一产生矛盾,孩子便成了出气筒、替罪羊,造成家庭动荡不稳定。
有的孩子也会被卷入冲突中,如,父母双方都争取孩子的支持,一孩子这一次站在这一方,下次站在另一方,导致心理紧张;孩子如果固定站在某一方,那么就会造成与另一方关系紧张;甚至有的父母以斥责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愤愈。
在这样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经常处于没有欢乐和无所适从的状态,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逐渐淡漠,孩子对父母则产生畏惧心理。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容易形成孤癖、抑郁、冷漠、暴怒、厌世、自卑等特征的性格,犯罪率也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高。
[9]2.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独立性差。
这些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极强,基本上没有独立完成过任务。
其中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通常表现出任性霸道的性格,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则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与同龄的孩子玩耍,通常是独自活动,不愿与人交流,见了陌生人则表现胆怯,不敢说话。
[2]由于家中仅有一个孩子,家庭中的成人往往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于孩子一个人身上,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因此,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的父母更多的爱,对智力的开发也更多,更易于发挥才能,有更广泛的兴趣。
同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导致孩子养成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及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的个性特点。
[7]通过文献查阅发现,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3. 三代以上家庭结构对学期儿童心理的影响三代以上家庭通常指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
家庭中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会尽其所能去满足,对孩子犯的错误很少批评教育,甚至在孩子父母对孩子进行管教时也百般袒护。
[2]在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家庭中的祖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日常饮食营养丰富,这些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肥胖的症状,实际上是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
很多父母认为由于自己工作比较忙,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而祖父母可以代替他们陪伴照顾孩子,认为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实际上祖父母长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幼儿的要求更加宽容,对孩子的错误和无理要求更加容易纵容和满足,祖父母的溺爱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对父母提出的某些正当要求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抵制行为。
[9]与父母照顾长大下的孩子相比,祖父母照顾的孩子可能有比较大的依赖性,生活自理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爱哭、易怒、爱发脾气。
祖父母在思想上趋于成熟,行为习惯上也趋于安静,迟缓。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10]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综合我国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研究,主要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民主型的家长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应该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见,在教养方式上要尊重孩子同时不可没有原则;专制型的父母较多地干预孩子的行为,让孩子遵照家长的意愿,不可违抗;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不设任何要求和行为规范,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下面从对三种主要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分析。
[11]1.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态度是平等的,爱是相互的,双方是相互关心、相互教育。
据调查,家长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民主而又严格的态度,孩子的行为特征就大不一样,娇气、任性、攻击性等特点都消失了,在诚实、利他等方面都比较强。
一般说来,民主型家庭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
家里的普通事情,可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商量。
如:星期日活动的安排、对一些文艺作品的看法等。
[2]幼儿的一个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富于幻想。
在民主型的家庭里,家长尊重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探求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幼儿对知识渴求的正当要求,家长能给予孩子动手实践的自由,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敬锐性及解决问题的新颖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12]因此,生活在这种民主、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中,幼儿有较多的独立自由生活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专制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过度保护。
这样的父母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缺乏积极情感,很少迁就孩子。
在调查中发现,属于这样的教养方式的家庭占到30%。
[2]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能按照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进行成长。
他们对孩子缺乏耐心并常打骂,对孩子的自由活动加以限制。
父母的这种行为会使子女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例如,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和反社会人格倾向,甚至还可能导致人格障碍、孩子长大后产生攻击性,对子女惩罚过多会使孩子感到威胁,对自身安全产生焦虑,会导致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孩子情绪健康的发展。
[13]采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大部分时间表现的比较听话,但是,在幼儿园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交往能力差,而另一种极端则表现为脾气暴躁,容易出现反集体活动的行为。
父母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通常带有较多的体罚和训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极高,在教育中缺乏一致性,会导致孩子的学习困难以及子女产生自责的个性特点。
3.放任型教养方式采用放任型教养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没有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他们平时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也不问,放任自流。
[13]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这类父母因为生活压力较大,忙于工作或挣钱,对孩子只是满足其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家长文化水平往往比较低,他们只注意到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或者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思想教育。
在这种放任型教养方式的教育下,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使孩子心态发生扭曲,性格变得内向、怪癖、冷酷、自私,在幼儿园了里不合群。
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三)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所谓家庭氛围,指的是在环境中家庭成员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
[15]家庭氛围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家庭氛围对幼儿而言是长期生活环境中的精神环境,当幼儿在家庭中时他们就一直受家庭氛围的影响。
[16]因此,家庭氛围具有长期性。
不同的家庭中有不同的家庭氛围,其对幼儿性格可能也随之改变。
某些情况下,不好的家庭氛围造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不好的。
相反,可能会更好。
1.父母关系及与儿童关系相关研究显示,父母与子女关系和睦、融洽,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管教态度一致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低。
父母与子女关系和睦,儿童可以生活在安静、温馨的环境下,父母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的行为问题;同时在教育儿童过程中,亲子双方可以收到对方积极的反应,受到鼓励,无论对于父母的教育还是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