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269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04269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目录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2)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 (2)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二、课程内容 (2)三、考核知识点 (2)四、考核要求 (2)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3)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二、课程内容 (3)三、考核知识点 (3)四、考核要求 (4)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 (4)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4)二、课程内容 (4)三、考核知识点 (5)四、考核要求 (5)第四章新精神分析 (6)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6)二、课程内容 (6)三、考核知识点 (7)四、考核要求 (7)第五章特质论 (8)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8)二、课程内容 (8)三、考核知识点 (8)四、考核要求 (9)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9)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9)二、课程内容 (10)三、考核知识点 (10)四、考核要求 (10)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范畴 (11)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1)二、课程内容 (11)三、考核知识点 (12)四、考核要求 (12)第八章行为学习论 (13)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3)二、课程内容 (13)三、考核知识点 (14)四、考核要求 (14)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15)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5)二、课程内容 (15)三、考核知识点 (16)四、考核要求 (16)第十章认知论 (17)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7)二、课程内容 (17)三、考核知识点 (18)四、考核要求 (18)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9)附录 (21)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人格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的必修课。

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既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又可直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从总体上探讨、描述与说明人性、人的心理与心理特征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其主要研究人格的结构、形成、特征、测量和培养等人格现象和及其规律。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是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掌握了普通心理学中对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人格现象、人格形成机制、人格培养和人格测量等有系统、深入、熟练的把握,为将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打下基础,并对学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通的影响。

同时,也为他们理解自己及他人的人格特点和人格形成提供理论指导,为以后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人格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实施人格测量、制定人格矫正计划等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考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提高对人格心理学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理解和研究的能力。

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生活中和心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人格心理问题的做出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人格心理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指导和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自己和心理教育对象的人格健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人格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学科关系密切。

其中普通心理学是对人的常见心理现象的分类、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研究。

普通心理学中所讲述的心理现象中尤其是各种个性倾向性、自我和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等,都是人格心理学中研究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人格心理学是从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入的角度对这些人格现象及其规律做出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和总结。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方面人格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关于人格问题界定、诊断、测量和矫正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的许多理论假设和实用技术本身就是一些人格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人格心理学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理论成分,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则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技术成分。

考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力求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既广博又精深的学科,需要考生综合自己的人文、社会、生物、哲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上对生活经验和成长经验的反刍,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二是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等联系在一起来学习和感悟,务求能够判断人格心理学中讲述的现象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人格心理学》教材(推荐使用的教材是《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重点是3—10章,详细讲述了各个重要的人格理论流派的思想、体系和技术。

第一、二章是对这一学科的全貌的概述,第11——15章是在各个人格理论流派的基础上向人格测量、人格矫正和人格教育等运用领域的合理延伸,鉴于人格测量可以归并到心理测量中、人格障碍及矫正与人格教育可以归并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等课程中去,这五章的内容在本课程中只作为自由学习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任务。

掌握人格的概念。

本章重点:人格的概念本章难点:人格的概念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一)人格的词源分析(二)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四)本书的人格定义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一)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内部关系(二)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一)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三)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四)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一)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人格的定义对人格定义的理解(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人格心理学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2、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四、考核要求(一)人格心理学的对象1、人格的定义(识记)2、对人格定义的理解(领会)(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识记)(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人格心理学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识记)2、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识记)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

2、熟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重点: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难点: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二、课程内容人格理论(一)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二)人格的科学理论(三)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四)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六)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原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般方法论原则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5、伦理性原则(二)人格心理研究过程(三)主要研究途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四)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人格理论1、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2、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四、考核要求(一)人格理论1、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识记)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领会)(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识记)2、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领会)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精神分析的起源。

2、掌握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3、掌握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4、熟悉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本章重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本章难点:无意识与泛性论、防御机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一)、弗洛伊德德生平(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背景3、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二)、本我、自我、超我(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第三节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一)、性、里比多、动欲区(二)、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三)、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第四节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一)自由联想(二)梦的分析(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四)幽默(五)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六)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三、考核知识点(一)精神分析的起源1、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二)以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三)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性、里比多、动欲区2、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3、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四)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4、幽默5、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6、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四、考核要求(一)、精神分析的起源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识记)(二)以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1、无意识(识记)2、前意识(识记)3、无意识的特点(领会)4、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构成的人格结构(领会)5、本我、快乐原则(简单运用)6、自我、现实原则(简单运用)7、超我、道德原则(简单运用)8、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人格结构(领会)9、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与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之间的关系(领会)10、焦虑以及焦虑的分类(简单运用)11、自我防御机制(领会)12、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综合运用)(三)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里比多、动欲区(识记)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领会)俄底浦斯情结、爱莉克拉情结(识记)停滞(简单运用)倒退(简单运用)(四)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1、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识记)2、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领会)3、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领会)第四章新精神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从本我心理学向自我心理学的转变2、掌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3、掌握安娜、哈特曼、爱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4、掌握霍妮、弗洛姆等的社会文化论本章重点: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安娜的自我理论、哈特曼的自我理论、爱里克森的自我理论、霍妮的社会文化论、弗洛姆的社会文化论本章难点: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安娜的自我理论、哈特曼的自我理论、爱里克森的自我理论、霍妮的社会文化论、弗洛姆的社会文化论二、课程内容阿德勒德个体心理学(一)阿德勒的生平(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1、器官缺陷与补偿2、自卑感3、追求优越4、社会兴趣(三)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1、生活风格及其类型2、生活风格的形成3、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4、创造性自我与活动程度(四)个体心理学简评自我心理学(一)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2、安娜总结出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3、安娜提出的儿童的自我发展路线(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三)爱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自我及其同一性人格的终生发展阶段理论社会文化论(一)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1、神经症、人格与文化2、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3、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二)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1、气质、性格与人格2、孤独感、逃避自由与积极自由3、性格取向4、社会性格三、考核知识点(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1、补偿和过度补偿2、自卑感3、追求优越4、社会兴趣5、生活风格及其类型6、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7、创造性自我8、对个体心理学的简评(二)自我心理学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2、安娜总结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3、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观点4、哈特曼的两种自我的自主性5、爱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6、爱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理论(三)社会文化论1、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观点2、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的观点3、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4、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5、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论6、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分类7、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分类四、考核要求(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1、补偿和过度补偿(领会)2、自卑感(领会)3、追求优越(运用)4、社会兴趣(领会)5、生活风格及其类型(简单运用)6、领会生活风格的途径(识记)7、创造性自我(领会)8、对个体心理学的简评(领会)(二)自我心理学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识记)2、安娜总结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识记)3、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观点(领会)4、哈特曼的两种自我的自主性(识记)5、爱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领会)6、爱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理论(综合运用)(三)社会文化论1、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观点(领会)2、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的观点(领会)3、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领会)4、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领会)5、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论(领会)6、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分类(识记)7、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分类(识记)第五章特质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奥尔波特的特质论2、掌握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3、掌握大五人格理论4、熟悉对特质论的评价本章重点: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大五人格理论本章难点: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大五人格理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一)奥尔波特其人(二)特质的概念(三)人格特质的常规研究法和特殊现象研究法(四)机能自主性(五)自我认同感(六)健康人格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一)卡特尔生平(二)特质及其分类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三)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四)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五)人格的发展第三节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一)、大五人格因素(二)、对特质论的批评(三)、特质论的辩护(四)、对特质论的简评三、考核知识点(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1、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2、奥尔波特特质的特点3、奥尔波特对人格特质的两种研究法4、奥尔波特的主要特质、次要特质和核心特质5、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概念6、奥尔波特的“统我”或“自我认同感”7、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的六大特点(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卡特尔对特质的三种分类法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个别特质、共同特质卡特尔因素分析方法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卡特尔的人格发展的三种学习(三)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1、大五人格因素2、对特质论的评价四、考核要求(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1、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识记)2、奥尔波特特质的特点(领会)3、奥尔波特对人格特质的两种研究法(识记)4、奥尔波特的主要特质、次要特质和核心特质(领会)5、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概念(识记)6、奥尔波特的“统我”或“自我认同感”(识记)7、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的六大特点(识记)(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1、卡特尔对特质的三种分类法(识记)2、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个别特质、共同特质(领会)3、卡特尔因素分析方法(领会)4、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识记)5、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识记)6、卡特尔的人格发展的三种学习(识记)(三)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1、大五人格因素(简单应用)2、对特质论的评价(识记)第六章交互作用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中的重要研究、了解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的当前研究、了解个人与情景交互作用的当前研究2、掌握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3、掌握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4、掌握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本章重点: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本章难点: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二、课程内容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1、文化与制度2、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3、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一)默里其人(二)默里的人格理论1、心因性需要2、压力第三节环境的作用第四节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三、考核知识点(一)、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1、人格的文化决定论的相关研究2、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3、卡丁纳对制度的分类4、基本人格结构5、人格投射6、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的主要观点7、人格化、好我、坏我、非我8、沙利文的人格发展六阶段(二)、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1、心因性需要2、压力的分类3、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4、自我理想(三)、环境的作用1、关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的研究(四)、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1、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的研究四、考核要求(一)、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1、人格的文化决定论的相关研究(识记)2、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领会)3、卡丁纳对制度的分类(识记)4、基本人格结构(识记)5、人格投射(领会)6、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的主要观点(领会)7、人格化、好我、坏我、非我(识记)8、沙利文的人格发展六阶段(识记)(二)、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1、心因性需要(领会)2、压力的分类(简单运用)3、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简单运用)4、自我理想(领会)(三)、环境的作用1、关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的研究(识记)(四)、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1、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识记)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范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2、掌握艾森克的人格理论3、熟悉当前关于气质的研究4、了解当前关于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的研究本章重点: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爱森克的人格理论本章难点: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爱森克的人格理论、人格的进化和脑神经生物基础研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一)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1、意识2、个体潜意识3、集体潜意识(二)原型研究1、人格面具2、阿妮玛和阿妮姆斯3、阴影4、自性(三)人格动力论(四)人格发展论(五)心理类型学第二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一)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二)人格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三)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第三节气质的研究(一)感觉寻求倾向研究(二)害羞或抑制性气质(三)EAS气质模型第四节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一)人格的进化论解释(二)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三、考核知识点(一)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1、个性化2、个体潜意识、情结3、集体潜意识4、原型5、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妮姆斯、阴影、自性6、心理能7、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8、荣格的人格发展论9、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二)艾森克的人格理论1、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2、艾森克的人格维度与气质类型的关系3、艾森克的三个人格维度4、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三)气质研究1、感觉寻求倾向研究2、害羞或抑制性气质研究3、EAS气质模型(四)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1、人格的进化论解释2、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四、考核要求(一)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1、个性化(领会)2、个体潜意识、情结(简单应用)3、集体潜意识(简单应用)4、原型(识记)5、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妮姆斯、阴影、自性(综合应用)6、心理能(领会)7、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领会)8、荣格的人格发展论(领会)9、荣格的心理类型学(领会)(二)艾森克的人格理论1、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领会)2、森克的人格维度与气质类型的关系(领会)3、艾森克的三个人格维度(领会)4、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领会)(三)气质研究1、感觉寻求倾向研究(识记)2、害羞或抑制性气质研究(识记)3、EAS气质模型(识记)(四)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1、人格的进化论解释(简单应用)2、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识记)第八章行为学习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2、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3、掌握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4、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本章重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多拉德和米勒德刺激——反应论、班杜拉德社会学习论本章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多拉德和米勒德刺激——反应论、班杜拉德社会学习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一)、行为主义的倡导者华生(二)、行为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简介第二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一)、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二)、强化及其原理1、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2、强化的类型3、强化物的来源4、强化的安排5、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类化与分化。

相关主题